×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

1星价 ¥45.4 (6.3折)
2星价¥45.4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3053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6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300305363 ; 978-7-300-30536-3

内容简介

本教材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总论、基本理论、类型论和对策论,并由此构成广义犯罪心理学体系,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它系统地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诸方面的基本知识,总结了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本书是一本适合高等院校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适合司法、执法系统从业人员阅读的简明教材。

目录

**章 绪论
**节 犯罪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步骤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本书的体系构思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基本维度
**节 犯罪与犯罪人
第二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第三节 研究犯罪人的多维视角
第四节 对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反思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
**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第五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和测量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节 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五章 犯罪心理机制
**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境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

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节 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深度变化
第四节 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七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节 盗窃犯罪心理
第二节 抢劫犯罪心理
第三节 诈骗犯罪心理

第八章 性犯罪心理
**节 性犯罪概述
第二节 强奸犯罪心理
第三节 关于卖淫女性的研究

第九章 信仰型犯罪心理
**节 信仰型犯罪概述
第二节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心理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心理
第四节 邪教犯罪心理
第五节 封建迷信犯罪心理

第十章 情绪型犯罪心理
**节 情绪型犯罪概论
第二节 影响犯罪的情绪、情感因素
第三节 情绪型犯罪成因

第十一章 成瘾型犯罪心理
**节 成瘾与犯罪行为概述
第二节 酒精成瘾者犯罪心理
第三节 毒品成瘾型犯罪心理

第十二章 不同行为方式犯罪心理
**节 智能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十三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女性犯罪心理
**节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

第十四章 不同犯罪经历犯罪心理
**节 初犯的心理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第三节 职业犯的心理

第十五章 群体犯罪心理
**节 群体与犯罪群体
第二节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三节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第四节 团伙犯罪心理
第五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
第六节 传销群体中的精神控制
……

第十六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十七章 变态犯罪心理
第十八章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
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
第二十章 犯罪心理矫治
展开全部

节选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  1.动机冲突  部分犯罪人在形成犯罪动机的过程中,其原有的良知和对法律的畏惧感使他们产生反对动机,从而形成实施犯罪和放弃犯罪意念的动机冲突。在动机冲突状态下,犯罪人难以权衡行为的利弊,内心焦虑不安。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外界的环境因素中存在强化其犯罪动机的诱因,如同伙的教唆、人际交往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等,犯罪人就容易选择实施犯罪行为。相反,如果环境因素中不利于其犯罪的诱因对其形成刺激,则犯罪人有可能抑制犯罪冲动而放弃实施犯罪行为。例如,可能导致盗窃行为暴露的监视镜头、亲朋好友的适当经济资助等,对于产生盗窃意图以解决经济困难的犯罪人来说,就是抑制其犯罪动机产生的诱因。  此外,犯罪人在明确犯罪动机的过程中,为了减轻动机冲突引起的心理紧张,也可能以某种心理防御的形式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自我辩解。犯罪人常用的自我辩解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有些犯罪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不良意图,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实施犯罪行为。这就是犯罪行为的合理化机制。例如,大多数犯罪人把“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例外”作为自己损人利己的犯罪行为的辩解理由,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不过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表现。有些犯罪人通过投射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欲望、态度、性格特点等转移到被害人或其他人身上,认为他们和自己一样,有着不合法的行为倾向和不光彩的想法。例如,强奸犯在犯罪之前认为被害人愿意同自己发生性行为,杀人犯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只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这种投射心理使犯罪人打消对被害人的怜悯和同情,避免产生良心谴责,从而可以断然地实施犯罪行为。以上心理防御机制在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和犯罪行为结束后也常被用来消除惊慌、恐惧等情绪。  2.犯罪决意形成  犯罪人在经过激烈的动机斗争、明确犯罪意向之后,进入犯罪决意形成状态。形成犯罪决意时间的长短,对不同的犯罪者来说是有差异的。预谋犯的犯罪决意是经过缜密思考和准备,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选择时机、确定作案方式而形成的。例如,一个故意杀人案件的犯罪人,在经历了动机冲突,认为自己已经清楚行为的后果并且决定实施杀人行为之后,就会对杀人的方式,作案工具、时间、地点,行走路线以及如何伪装现场等有关问题进行周密的设想和计划等,*后选定其认为既不会被发现又能达到目的的*好的方式、方法。机会犯的犯罪决意与犯罪机遇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此形成时间较短,没有预谋犯那样完整、周密的计划;激情犯的犯罪决意是由于强烈的外界刺激作用,情绪难以自控而骤然形成的,其特征是犯罪决意形成前,犯罪人的意识范围狭窄,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考虑犯罪的时机和方式。  3.等待犯罪时机时的焦虑状态  犯罪决意形成后,犯罪人进入等待犯罪时机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犯罪人思维活动活跃,注意的焦点是自己的计划是否暴露和目的是否能达到,担心实施犯罪过程中会遇到麻烦。这时,犯罪人情绪焦虑不安,初犯更为明显。  (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心理是紧张、惊慌、恐惧、亢奋等。基于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情绪表现及其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学者的总结,影响这种情绪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  1.犯罪经历。因犯罪经历不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情绪稳定性有较大的差异,初犯常常表现得相当紧张、恐惧,动作慌乱;而惯犯、累犯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相对稳定,甚至有的惯犯在犯罪过程中出现情绪的兴奋、亢奋状态。此外,朱营周(2014年)从情商差异的角度分析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根据他的分析,惯犯、累犯由于多次犯罪实践的磨炼,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惰商,他们深知紧张、恐惧情绪会影响作案质量,因而能够沉着、冷静地实施犯罪,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也能克服恐慌,犯罪技能相对稳定,较少留下痕迹物证。青少年犯罪人、初犯及突发性犯罪人,由于缺乏犯罪经验、犯罪技能,对犯罪现场感到恐惧,一般在作案时伴随强烈的恐惧情绪,对意外情况或不知所措或仓促应对更会加剧恐慌,受此影响,其作案动作会因紧张而笨拙、效率低下,可能在犯罪现场留下较多的犯罪线索。  2.犯罪人的个性。犯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无不影响到他们在犯罪时的心理稳定性。就认识方面来说,犯罪合理化认识、反社会的认识、对受害人的仇视是促使其犯罪时心理稳定的因素,而犯罪人心目中尚存的法律意识、罪责感、道德意识等则是导致其心理波动的因素;就意志方面来说,较强的自制力、独立性、坚持性等方面是促使其犯罪时心理稳定的因素,而意志薄弱的人有更强的恐惧和紧张感;从犯罪人的性格来看,具有残忍、冷酷性格的人,犯罪时心理较稳定,而尚有同情、怜悯之心的犯罪人,犯罪时心理波动更强烈。  3.犯罪的准备程度。就心理准备而言,犯罪动机越强,就越会不顾一切地去实施犯罪,越不易受犯罪现场其他因素的影响。就物质准备而言,犯罪的准备越充分,预谋越周密,犯罪时心理就越稳定。  4.情境因素。犯罪情境中的因素,如受害人、时间、地点、现场其他人的态度等,对犯罪人的心态都有重要影响。受害人适时、有力的反抗可以使犯罪人情绪紧张、心理恐惧而放弃进一步犯罪的动机;无谓的反抗有时会使犯罪人出现更强的激情爆发,导致更严重的犯罪后果;而受害人的软弱可欺则会促进犯罪人犯罪时的心理稳定。  5.犯罪的组织性。一般来说,多人共同犯罪可使犯罪人产生责任扩散和安全感,所以,一般共同犯罪中犯罪人的恐惧感、紧张感较单独进行犯罪的人要弱得多。法人犯罪中,犯罪人几乎没有恐惧感。  ……

作者简介

  罗大华(1936-2015),福建省武平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特聘博士研究生导师、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监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从事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著作(含合著)有:《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证人证言心理》《法制心理学词典》《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罗大华70华诞文集》《中国法制心理科学文萃》等。    马皑,1962年生,北京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越轨社会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