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味人间成百年

包邮食味人间成百年

¥21.4 (4.8折) ?
1星价 ¥30.6
2星价¥30.6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7613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18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229176136 ; 978-7-229-17613-6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 品味人间烟火,体察时代巨变,感悟世间真情。 ★ 《中国作家》《山西文学》《散文百家》等文学期刊发表佳作。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的中短篇合集,由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名青年作家李燕燕近五年在《中国作家》《山西文学》《红岩》发表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六篇非虚构作品《食味人间成百年》《杂病记》《老大姐传》《师范生》《老厂记》《她们》组成。 本书所选作品曾在《中国作家》《山西文学》《红岩》等全国知名文学期刊发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作者李燕燕为重庆知名青年作家,获得多项文学奖项,作品上榜数类权威榜单。其作品为纪实文学题材,关注社会现象,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情感饱满,深入人心。

目录

目录 代序:一位非虚构写作者的“非虚构” /1 食味人间成百年 /1 杂病记 /57 老大姐传 /107 师范生 /141 老厂记 /183 她们 /21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品读】非虚构展现百姓生活百态——读李燕燕非虚构作品集《食味人间成百年》 关注非虚构,源于我的职业。我曾经在《重庆晚报》主持过名为“新闻故事”的栏目,每天推出一个普通百姓的不平凡的故事,比如挖煤助学的教师刘连友、“爱情天梯”刘国江徐朝清夫妇、大巴山留守儿童等等。与此同时,我开始关注重庆作家的纪实类作品,于是李燕燕走进了我的视野。 从现实的真实到笔下的真实,新闻与“非虚构”颇有几分血脉联系。而属于文学范畴的“非虚构”,由现实生发而出的枝枝叶叶,尤令我们新闻工作者为之感叹——因为这些生动的细节,灵动的叙事,被复述的中国故事越发精彩丰富。无疑,李燕燕是其中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这位曾经的军旅作家,在2017年退役正式进入重庆文坛之后,迅速地从一匹突然杀出的“黑马”进化为重庆文坛纪实文学领域的“领头羊”。这些年,她的作品有写绝症女孩微笑面对命运的《天使pk魔鬼》,有写底层劳动者的《山城不可见的故事》,有写进城帮儿女带孩子老人们的《老漂族》,有写百姓故事的《社区现场》……没有“大题材”,没有轰轰烈烈,甚至谈不上纪实领域常见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篇篇都在讲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捕捉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力,于不经意间展示出一种人性美,体现出一位成熟作家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李燕燕非虚构新集《食味人间成百年》收录了6个选自《中国作家》《山西文学》《散文百家》的中篇非虚构作品,品读后感悟有三,浓浓的烟火气再次扑面而来。 一是人性之美于复杂多面中呈现。以《食味人间成百年》为例,这是一篇以回忆川西特色美食为线索、主写各色市井人物的作品。随着叙事的推动,出现了数十种地域美食,食物的色香味形在文中俱全,随之十余个有名有姓的人物随着时代变迁渐次登场,一个个尘世故事依次呈现,在细碎繁杂的家常中再现百姓的生活百态。 在这个作品中,“二舅妈”是作者笔触所及有特色的人物,也是引发读者多争议的人物。初初一看,这个“二舅妈”身上有颇多市井陋习,比如贪图小便宜,有心机好算计。也因此,大家不喜欢她,她做的每一件事,大家都会往坏处想,就像她坚持在家弄年夜饭,明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在别人眼里却是“商贩思维,无利不起早”。与此同时,作者亦用大量笔墨写了出生乡野的“二舅妈”与姐姐凭着善于制作川西特色美食“银丝面”的一技之长,泼辣勇敢地在陌生的城市扎下根。她精明能干、热情豪放、吃苦耐劳,“那天晚上十六道菜上桌,主食依然是热气腾腾、底汤奶白的银丝面。屋里人人口头夸赞,说是比大馆子弄的还丰盛。”这样一来,“二舅妈”被还原得格外真实——这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市井普通人,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长出了硬刺和外壳,可这些硬刺和外壳包裹之下,是坚忍顽强的生活意志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勤劳淳朴。 又如,“醋味浓郁,盖住了让人流泪的辣。醋味本真,还原了食物原有的五味杂陈。”作品快要结尾之处的这一点睛之笔,直让人落泪感叹。 什么是美?美必须与恶对比,方能展露。什么是光亮?光亮必须由黑暗来衬托,否则我们哪知孰是光亮?什么是美好的人性?那就是历经生活千锤百炼之后散落的需要仔细发现的一点点碎金。李燕燕的非虚构写作,正是把这些散落的碎金拾掇起来,敬献于读者面前。 二是非虚构文学价值的体现。关于非虚构写作,作者曾对我说:“我喜欢用这种方式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她说,一个社会,法治、教育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彰显文明的标志。20世纪重要的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两个著名论断:“媒介即是信息”“媒介即是按摩”。我想,作者的非虚构作品算得是一种“心灵的按摩”。以《老大姐传》为例,乡亲们口中的老大姐是主动住进养老院的孤老,是年轻时“不务正业”的“肄业大学生”和“串串贩子”,教育娃儿“不要学她”,但事实上,老大姐这一生,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理想,就如她所说,“人活给自己看,畏畏缩缩枉为人。”世界上,有太多努力活着的人,当我们觉得他人奇特的时候,可能是自我迷失的结果,因而有时,自己选择放弃的人们会嘲笑别人的战斗。作者用自己精心选取的特殊题材和人物,用自己独特的跨文体写作方式,鼓励人们“勇敢成为向往的自己”。在《杂病记》中,作者写了一组她所熟知的田野故事。以杂“病”为主线,重点写与杂“病”紧紧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并且,以民间视角去看他们。“病”这个字眼,除了痛苦挣扎外,还有更广阔的含义,蕴藏在社会和田野之中——关于“病”,人皆惧之,其形多样,苦痛难耐;其义深邃,医者和田野各自站不同视角、自持不同看法,抛开科学与非科学的孰是孰非,碰撞之间,常常可见世道人心。综上,这正是非虚构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息息相关。 三是平视的视角与鲜明的地域特征。作者是个注重写作视角的非虚构作者,她认为“如果仰视,你因为不熟悉你的写作对象,而显得片面;如果俯视,你会过于看轻你的写作对象。唯有平视,才能深入其中。”所以多年以来,她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很少触及一般报告文学作者渴求的“重大题材”,并且写作时把“我”主动带入,去观察,去思考,去参与。在《食味人间成百年》这部集子里,她参与到了市井的琐碎中,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追溯中,参与到自己熟悉的那个群体的故事中,参与到自己的女性长辈的喜怒哀乐中,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与平视相对应的,是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也是作者所熟悉的故乡和他乡,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了作品中对于方言的巧妙运用,对于特定地域故事的书写。非虚构表达真实,自然应该带着愈加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在我看来,这是非虚构作品能否鲜活生动的一个关键。

作者简介

李燕燕,女,1979年10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代表作《无声之辩》《我的声音,唤你回头》《社区现场》等。作品连年入选《中华文学选刊》《中国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等。曾获第八、九届“重庆文学奖”,重庆市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第十三届“军事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啄木鸟》年度奖等。作品入选“2020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排行榜”等重要榜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