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刘禹锡诗选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刘禹锡诗选

1星价 ¥31.5 (7.0折)
2星价¥31.5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8047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7
  • 出版时间:2023-07-01
  • 条形码:9787020180479 ; 978-7-02-018047-9

本书特色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高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内容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初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刘禹锡早年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后被贬斥蛮荒之地,但是他的性格比较倔强,因此,他的诗显得清峻明朗,包涵深刻的人生体味和丰富的哲理意蕴。他的诗文集今传有《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本书选诗271题341首,按年编次,每首加以必要的解说和注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诗人创作和思想变化的过程,同时又较好地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非常便于普通读者了解和品鉴刘禹锡的诗歌。

目录

贞元、永贞时期 华山歌 省试风光草际浮 春有情篇 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马嵬行 白鹭儿 浑侍中宅牡丹 请告东归发霸桥却寄诸僚友 谢柳子厚寄叠石砚 扬州春夜李端公益张侍御登段侍御平仲密县李少府 秘书张正字复元同会于水馆对酒联句追刻烛击 铜钵故事迟辄举觥以饮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纷然就 枕余偶独醒因题诗于段君枕上以志其事 淮阴行五首并引 题招隐寺 柳絮 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谒韦令公 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 逢王二十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 蒲桃歌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 摩镜篇 八月十五夜玩月 春日退朝 阙下口号呈柳仪曹 墙阴歌 桃源行 萋兮吟 途次敷水驿睹华州舅氏昔日行县题诗处潸然有感 秋晚题湖城池上亭 赴连州途经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见赠率 尔酬之 秋江早发 顺阳歌 宜城歌 纪南歌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 故足成六十二韵 君山怀古 元和时期 聚蚊谣 百舌吟 飞鸢操 秋萤引 阳山庙观赛神 咏古二首有所寄 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洽因寄李六侍御 酬元九院长自江陵见寄 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 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伤秦姝行并引 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因而戏和 哭吕衡州 遥伤丘中丞并引 送僧元暠南游并引 寄杨八拾遗 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 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兼呈张十一院长 元九侍御 汉寿城春望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泰娘歌并引 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 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 而继和 酬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 经伏波神祠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 团扇歌 采菱行 踏歌词四首 堤上行三首 竞渡曲 蛮子歌 视刀环歌 秋风引 喜康将军见访 碧涧寺见元九侍御如展上人诗有三生之句因以 和之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 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伤独孤舍人并引 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 酬杨侍郎凭见寄二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荆州道怀古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度桂岭歌 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答前篇 答后篇 沓潮歌并引 答杨八敬之绝句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并引 敬酬彻公见寄二首 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 答佳贶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 蔡戎未殄故见于篇末 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 酬马大夫以愚献通草茇葜酒感通拔二字因而寄 别之作 酬马大夫登洭口见寄 插田歌并引 元日感怀 南中书来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 平蔡州三首 城西行 平齐行二首 莫傜歌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海阳十咏并引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 长庆时期 鄂渚留别李二十六表臣大夫 松滋渡望峡中 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 伤愚溪三首并引 寄唐州杨八归厚 重寄绝句 酬冯十七舍人宿赠别五韵 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发榜后诗因而继和 酬杨司业巨源见寄 寄杨八寿州 酬杨八副使赴湖南途中见寄一绝 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中别墅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 兼寄浙东元相公 送裴处士应制举并引 和乐天题真娘墓 和乐天柘枝 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 永州 畬田行 蜀先主庙 观八陈图 竹枝词九首并引 竹枝词二首 纥那曲词二首 送景玄师东归并引 别夔州官吏 鱼复江中 巫山神女庙 自江陵沿流道中 望洞庭 洞庭秋月行 武昌老人说笛歌 西塞山怀古 经檀道济故垒 九华山歌并引 谢宣州崔相公赐马 晚泊牛渚 秋江晚泊 夜闻商人船中筝 宝历时期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 白舍人见酬拙诗因以谢寄 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声 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 酬高韵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筚篥歌 湖州崔郎中曹长寄三癖诗自言在诗与琴酒其词逸而 高吟咏不足昔柳吴兴亭皋陇首之句王融书之白扇 故为四韵以谢之 望夫石 金陵五题并引 罢和州游建康 金陵怀古 台城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谢寺双桧 和乐天鹦鹉 韩信庙 岁杪将发楚州呈乐天 大和时期 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 酬令狐相公赠别 罢郡归洛阳闲居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故洛城古墙 鹤叹二首并引 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 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 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 秋夜安国观闻笙 洛下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 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有所嗟二首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别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三相 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 皆忝夙眷遂题是诗 初至长安 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 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 城东闲游 唐郎中宅与诸公看牡丹 赏牡丹 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绝 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 追作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与歌者何戡 浙东元相公书叹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斋对新竹 答白刑部闻新蝉 早秋集贤院即事 送王司马之陕州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终南秋雪 和乐天早寒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和乐天以镜换酒 送浑大夫赴丰州 曲江春望 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 七言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和乐天南园试小乐 答乐天戏赠 和乐天春词 曹刚 与歌童田顺郎 田顺郎歌 叹水别白二十二 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宾客 始闻蝉有怀白宾客 忆乐天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 送李尚书镇滑州 庙庭偃松诗并引 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 安平 和郓州令狐相公春晚对花 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 吟白君哭崔儿二篇怆然寄赠 与歌者米嘉荣 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 赠乐天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 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 和西川李尚书伤韦令孔雀及薛涛之什 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 诗以寄 题于家公主旧宅 西山兰若试茶歌 姑苏台 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 吴兴敬郎中见惠斑竹杖兼示一绝聊以酬之 杨柳枝词九首 浪淘沙九首 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 之什 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 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 昼居池上亭独吟 酬喜相遇 开成、会昌时期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 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酬乐天斋满日裴令公置酒席上戏赠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 乐天示过敦诗旧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继 和以寄苦怀 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和令狐相公南斋小燕听阮咸 秋中暑退赠乐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洛滨病卧户部李侍郎见惠药物谑以文星之句斐然 仰酬 令狐仆射与予投分素深纵山川阻修然音问相继今年 十一月仆射疾不起闻予已承讣书寝门长恸后日有 使者两辈持书并诗计其日时已是卧疾手笔盈幅翰 墨尚新律词一篇音韵弥切收泪握管以成报章虽广 陵之弦于今绝矣而盖泉之感犹庶闻焉焚之帐之 前附于旧编之末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送春曲三首 思黯南墅赏牡丹花 酬端州吴大夫夜泊湘川见寄一绝 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 始闻秋风 秋词二首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 学阮公体三首 偶作二首 附 赠李司空妓前言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阎琦,1943年生,陕西礼泉县人,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代文学、李白研究,参与撰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合著)、《唐文选》(合著)、《刘禹锡诗文选》等。 邱晓(1982—),男,山东淄川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文艺美学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著经典精读》(参编)、《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副主编)、《商於诗路》(副主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