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新技术与机器人产业态势研究-(工作与闲暇共舞的科技未来)

中国的新技术与机器人产业态势研究-(工作与闲暇共舞的科技未来)

1星价 ¥51.0 (7.5折)
2星价¥51.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2331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77
  • 出版时间:2023-08-01
  • 条形码:9787522723310 ; 978-7-5227-2331-0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新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并解释了人机协同在目前阶段的重要作用。在宏观经济层面,本书在对地区和领域的创新能力进行衡量时,将创造性毁灭这一因素纳入了考量,分别从城市整体和城市各行业两个维度,结合百度指数考察了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所遗漏的经济增长,计算出了各省份以及按城市等级划分的一、二、三线城市对新技术的吸聚力。在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层面,着重梳理了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国内机器人发展的技术能力、市场规模、投融资特征和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对机器人的就业需求在地理空间的分析结果,提出人工替代机器人和人机协同机器人的互动发展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技术与人工结合,强调机器人产业交互发展的观点,点明了人机协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要性和发展趋势。

目录

序言 一 新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创造性毁灭”促进经济增长 (二)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三)政府促进新技术发展 二 中国新技术区域经济态势的研究设计 (一)新技术驱动经济增长模型设计与数据选择 (二)新技术驱动经济增长研究方法设计和模型创新 三 中国新技术的经济遗漏和吸聚力分布 (一)新技术吸聚力对全国经济遗漏影响和行业分布 (二)新技术吸聚力和遗漏增长反映了省际经济和产业发展差异 (三)从城市层面探讨新技术吸聚力和遗漏增长 (四)新技术吸聚力的行业分布 四 发挥新技术的经济增长效应 (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协同创新驱动软环境建设 (二)搭建多元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科教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 (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有机关联的创新空间结构体系 (四)聚焦制造强国建设,以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品质化转型 (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新技术优势 五 机器人代表未来新技术方向 (一)自动化和数字化是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二)机器人是自动化和数字化应用的集中体现 (三)机器人产业规模 六 机器人是新技术投资领域的热土 (一)机器人投资火爆的经济学背景 (二)机器人领域产业政策扶持 (三)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现状与前景 (四)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方向 七 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的未来 (一)机器人将在更多的领域和场景获得应用 (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将擦出新火花 (三)云自动化和综合性解决方案将是行业发展大势 (四)自动化核心技术国产化或将突破 八 人机协作焕发就业“新生态” (一)机器人和自动化应用对就业影响的争论 (二)机器人用工数据来源及变量构成 (三)空间特征静态分析 (四)城市行业动态交叉分析 (五)人机协作带动就业 九 加强教育培训 发挥人机协作积极作用 (一)教育培训推动人机协作 (二)现行教育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机器人操作培训实现就业促进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魏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闲暇经济、时间配置与新人力资本、数字经济。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数字经济、经济政策分析。 仲一鸣,爱彼迎(中国)中央公共政策负责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字化管理、国际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乡村振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