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312969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23-08-01
  • 条形码:9787203129691 ; 978-7-203-12969-1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法制史领域的经典著作。截至目前,已再版两次,并输出到韩国、香港。令人痛惜的是,本书绝版年久,许多读者只能复印后阅读。此次我们重新修订了全书,并增补了范忠信老师的近期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贡献,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文化遗产。本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展示了我国传统法观念的特质,首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核心,即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种种内在逻辑,具有开创性。并且,结合古人言论和古代司法案例,对中华法系之利与弊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生动,分析深入。

目录

目录 法 **章 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法的概念 / 003 理 从“渡”说起 / 003 篇 法即赏罚 / 005 国法与王法 / 009 法与天理 / 011 “法不外乎人情” / 016 情理法兼顾 / 021 “情理”与“人情” / 024 第二章 家长的手杖:法的作用 / 025 定分止争 / 026 规矩、绳墨、权衡 / 030 驱人向善 / 033 救乱起衰 / 036 统一大脑,均平才智 / 039 管人与管事的差异 / 043 第三章 牧师与刽子手:“德”与“刑” / 047 “教化派”与“刑威派”:共同的“准则法” / 049 “技术法”的差别 / 051 差别的原因 / 053 第四章 “非礼,是无法也”:“礼”与“法” / 057 “礼”和“法”:各有两重含义 / 059 “礼”就是法律 / 060 “礼”未必是致刑之“法” / 063 第五章 良心与后果的权量:法律与道德 / 067 从赵娥小姐说起 / 067 礼法关系问题的产生 / 069 立法应符合道德 / 070 法律应合何种道德 / 072 司法:屈法律以全道德 / 076 司法:宁屈道德不枉法律 / 081 第六章 “有治人无治法”:贤人与法律 / 084 “君子者,法之原也” / 084 远水难解近渴 / 087 法的绝对价值比贤人低 / 090 刑 第七章 孝道与刑法(上):悖法行孝,君子无刑/097 事 纵容犯罪的大孝子 / 097 篇 从徐元庆到施剑翘:抗法复仇 / 099 孝子不可刑,君子不可辱 / 101 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 / 106 复仇的限制与禁止 / 107 子为父隐,也是孝行 / 110 第八章 孝道与刑法(下):不孝之罪,刑之无赦 / 116 “不孝”为元恶 / 116 与仇人私和 / 119 “干名犯义” / 122 “供养有阙” / 123 “别籍异财” / 125 “委亲之官” / 126 “诈称父祖死亡” / 129 “冒哀求仕” / 130 “匿不举哀” / 131 “居丧嫁娶作乐,释服从吉” / 132 在父祖被囚时嫁娶 / 135 犯父祖名讳 / 136 违反教令 / 137 第九章 服制与刑罚:准五服制罪 / 142 亲属关系中的“差序格局” / 142 依服制定罪量刑 / 147 亲属相杀伤 / 150 亲属相殴相骂 / 153 亲属相奸 / 155 亲属相盗 / 156 第十章 “仁政”与司法:“仁者之刑” / 158 “志善者免” / 158 存留养亲与承祀 / 161 矜老恤幼 / 165 秋冬行刑 / 166 民 第十一章 “无讼”:一个永恒的梦 / 171 事 双面陶像的启示 / 171 篇 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 / 173 几千年的中国梦 / 178 第十二章 “贱讼”:因噎废食的评价 / 184 有讼的原因 / 184 古人眼中的“讼” / 187 讼与“面子”“族望” / 191 恶讼的有趣逻辑 / 193 讼与政绩 / 197 《戒讼说》 / 200 第十三章 “息讼”:以不变应万变 / 202 德教感化以绝讼源 / 202 多方调解以消讼意 / 208 惩罚讼徒以儆效尤 / 213 “各打五十大板”之理 / 216 以不变应万变 / 218 第十四章 “辩讼”:“名分之前无是非” / 220 纷繁“名”与“分” / 221 权利、义务生于名分 / 224 “名分之前无是非” / 231 第十五章 “决讼”(上):伦理关系重于财产关系 / 235 古人亦有所有权观念 / 236 伦理关系重于财产关系 / 238 “通财合食” / 242 “违禁取利” / 245 酌情偿债 / 247 第十六章 “决讼”(下):情、理、法兼顾 / 252 法律多元,伦常一贯 / 252 依“礼”决讼 / 257 依“人情”决讼 / 258 依“理”决讼 / 260 王法、家法及其他 / 261 原版后记 / 263 附 《情理法与中国人》:蹒跚学步法史路 / 267 2010年版修订说明 / 278 录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及其传承 / 282 一、何为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 / 282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价值 / 287 三、传统法律智慧价值传承体系建设的要害所在 / 297 结语 / 300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中国立国已有数千年,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亦伴随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铸就了辉煌的历史。……范忠信、郑定、詹学农君合著的《情理法与中国人》一书,正是一部对这一基本特征进行初步阐述、分析的好书,是一部颇有创新、颇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曾宪义 与僵化的制度相比,文化有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之间并不是那么容易斩断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何在?《情理法与中国人》所着力阐释的正是这个问题。 ——毕巍明 在古代社会,法是什么,法的用途是什么,法又当如何适用,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范先生这本《情理法与中国人》中找到答案,而所有的答案无不体现着“人情、天理、国法”三位一体的法观念。 ——李蕊 3个青年人做就了一个大题目——《情理法与中国人》,依据他们当时的学力基础,对中国古代的情、理与法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索。 ——霍存福 “情理法”问题的系统提出,始于范忠信先生等人1992年初版的《情理法与中国人》。本书不无创见地指出:中国人地法观念是一个复合的、多元的观念体系。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法律是“天理”“国法”和“人情”的三位一体。 ——黄东海 这本书承载着两代法史学人的薪传故事。 ——罗鑫、易江波 对情理法观念的关注较早的是范忠信教授,使情理法观念*早集中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是《情理法与中国人》这本著作。 ——杨秋生 阅读此书时,就像穿越了几千年,这里无数思想在碰撞,擦出绚烂的火花,使我备受启迪。读完之后,我深深感到:历史天空划下的思想印记和思想巨人留下的古老药方,于今日的问题来讲,也许不能药到病除,但却是我们据此而解惑答疑的思想根基;它就像理解当今法治建设的钥匙和避免职业风险的预警仪,不仅使我们透彻理解法治环境和目的,更能让我们规避某些旧思维模式导致的隐患,从而用在日常工作的不经意之处。 ——张书勤

作者简介

范忠信,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中国政法、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华侨大学、上饶师院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现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当代中国法学名家”。著有《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 郑 定,1963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晋升教授。曾任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家》杂志副主编。曾当选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著有《中国法制史研究通览》《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法律调整》等。2007年10月病逝。 詹学农,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获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郑州大学、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新兴集团、中国嵩海实业总公司。参编《中国乡镇政权建设》《灾害管理》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