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794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4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229179403 ; 978-7-229-17940-3

本书特色

本书是云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策划实施的一部重大题材作品,对云阳县环湖绿道的前世今生进行深度挖掘,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了经验蓝本。该书在2023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在前期创作中,做了大量的采访准备工作,收集了有关环湖绿道建设的大量背景素材和人文因素,两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彼此沟通交流,分工明确,不断完善升华,将环湖绿道这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的建设纪实写得生动有趣,让报告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出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云安,云阳。云落则祥雨至,涓涓归大江,以润万物,所谓上善若水;云散则彩虹出,缕缕照巴山,所谓阳光普照。云安古城已沉落三峡库底,云阳新城则崛起于长江与彭溪河之间,留下了天下**云梯、环湖绿道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及安民护江设施。几许晨光,南燕叽叽。鲁奖得主与写实新锐,南北携手,深扎于峡江之巅的云阳新城,观库区移民新山乡巨变,以宏阔而温润的笔触,写了一部三峡岸畔的新城传,一曲长江大保护的生态颂词。书写流畅一如涉江水道,宏大叙事一如登临巴山。然,城传也好,颂词也罢,文学的落点永远是人,并有独到发现与新的照亮。这犹如挑战云阳天梯,直抵磐石城,是需要能力与勇气的。云阳虹彩,巴山夜雨。云阳绿,则长江安,彩虹出,则华章好。特此推荐。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 徐剑 我们看到的《三峡彩虹》写的是新云阳,它抓住了云阳的一个点,就是云阳环湖绿道建设纪实,而且站位是非常高的。两位作家从生态文明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一一展开,*后落脚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样一个非常宏阔的视野上。当然,有高的站位还要落实在具体写法上,他们是从移民、安居到宜居,就是沿着谋求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这条线索来写,一个点带动一个面。许晨是长期关注生态文明的一位作家,他对现实题材的把握取得过很高的成就;李燕燕则是重庆作家,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他们合作相得益彰,写得非常深入、细致,比如说决策层面,可以说是一个云阳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的大手笔。作为万里长江江畔的生态明珠之城,包括环湖绿道等城市建设,处处体现出为民、富民的理念,可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结晶,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提炼,又有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奋斗目标——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作品都写得很到位很动人。我觉得《三峡彩虹》这部书,也是做了一个新云阳的导游图。拿着这样的一部书再去云阳的话,我们对新的云阳是不陌生的,是有亲近感的。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 何向阳 通过《三峡彩虹》,我们看到了云阳人有很好的想法,不光是把环湖绿道修好了,而且把景点相互连接起来了,把古老的、文化的、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生态的东西都勾连起来,所以这又是一种新的文明建设。面对这种题材如果你站位不高,光写那些工程的艰难,光写那些过去没有过的,现在修起来了,这些东西只是见物不见人,或者是见现象而不见本质。我觉得许晨、李燕燕他们的写作站位比较高,看到了云阳环湖绿道背后有一种人文的,有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东西。我们经常讲人民城市人民建,就需要把人民美好幸福的感受放在里边去。云阳环湖绿道是文明的彩虹,历史的彩虹,同时也是人和自然交相辉映的彩虹。这种彩虹是多色的,丰富的。两位作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走向了更丰富、更宽阔、更长远、更文化的领域,所以作品写得有虚有实,既有形而下的东西,也有形而上的东西,让人感觉到它不光是一个城市建设项目的成功,也是富有文化含量的作品,必然会成为云阳历史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成为云阳走向未来的一个很好的通道。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李炳银 《三峡彩虹》这部作品,虽然为云阳环湖绿道建设一地一事的纪实,但是其中包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和重大的:33公里云阳环湖绿道是生态文明的创造之道。2016年1月5号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重庆,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那个会上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十个字是非常重要的。云阳的实践就是对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积极践行,我觉得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新云阳发展之道。三峡库区搬迁了二十多年,作品**部分就是写移民史、搬迁史,直到后来绿道的建设、决策规划实施,里面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绿道其实是一个切口,是一个抓手,反映了整个云阳新城的建设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作品再现了以县委书记覃昌德为代表、干事创业的云阳人群像,歌颂了绿道精神、移民精神。李燕燕是一只报告文学之燕,飞出了自己的航线;许晨资深,但是依然有着晨阳的蓬勃之势。祝贺许晨和李燕燕两位作家,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好作品,献给云阳人民。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丁晓原 云阳县作为三峡库区的腹地,它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重要的节点。《三峡彩虹》聚焦云阳县委、县政府践行总书记提出的两山思想,将库岸治理和绿道的建设合二为一,将治理地质灾害和方便群众生活结合起来,建设民生工程,像天上美丽彩虹一样降临在人间,也为县域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能够看得出来,两位作家为了很好完成写作任务,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接触了许多干部群众,在充分了解事实、了解民心的基础上,一步步形成了写作的谋篇布局。同时,也引用了一些当事人的口述,并且善于把县城治理当中的政策、数据,非常坚实地放在作品当中,所以这是一部有事实、有温度、有精气神的作品。它为新时代写新立传、为云阳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绘制了一幅非常生动的图谱。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 当代历史、当代现实需要生花妙笔来记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神章佳句。《三峡彩虹》从云阳环湖绿道建设这个小的角度,举重若轻,书写了云阳新城建设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人类实践。这是两位作家为云阳立传,是一篇新的江城志。具体来讲:**点立足于信,尽可能从各个层面和角度还原历史和现实的现场,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第二点立足于新,站在描绘新时代、新成就、新风尚、新人物的角度,在三峡库区移民的大背景下,描绘出时代变迁的生动表现和背后的强大动力。第三点立足于人,写出了以原县长、现县委书记覃昌德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党员干部勇于担责、奋发作为的群体形象,让人感佩。第四点是立足于活,通过多种结构、多种语体构建立体丰富的表达形式,抓住了诸多动人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主席当年说: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们今天通过这部书来看云阳,可以说是“神女应无恙,当今云阳新”。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刘琼 这个作品的书名很有文采,《三峡彩虹》让人想到了毛主席的诗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正是因为这个三峡工程,才有了新云阳县城的建设,包括湖岸治理和环湖绿道。还有另一句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三峡彩虹》更好地化用了诗句,用来描绘云阳修建了这样一条环湖绿道,是很贴切的,有一种意象的效果。这个作品归根结底是一个记事的报告文学,主要写了云阳环湖绿道修建过程中的大事要事,聚焦的是云阳环湖绿道修建工作的来龙去脉,同时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也辐射写到了云阳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各个方面。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沿着绿道行走,一路都是风景,这些景观都很好地融入了自然。我们国家正在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家是把它放在万里长江的背景上来考察云阳这样一个县、一条绿道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位置和地位,由小及大,由事启思,有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这个作品就不是一种简单的讴歌和赞美,更重要是作家也做出了一些思考。怎么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阳绿道的建设可能就提供了一种样本或者一种可能性。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朝全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云阳环湖绿道”为抓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云阳县环湖绿道的前世今生进行深度挖掘,作品通过大量的真实事件和人物,生动讲述了云阳持之以恒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历时7年不懈努力,将昔日沟壑纵横、垃圾遍地、蚊蝇乱飞的江岸“伤疤”,蜕变成长约33公里、总面积约500公顷、串联8大主题公园的城市绿脉,成为“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和产城景融合的生动典范的奋斗历程。全面呈现出了云阳在新时代展示新城市的新容貌,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了经验蓝本。

目录

序章 江山如画 **章 天生云阳 第二章 三峡新城 第三章 蓝图初绘 第四章 民生工程 第五章 苦口婆心 第六章 情系江畔 第七章 精益求精 第八章 彩云阳光 第九章 盛大节日 第十章 “云阳精神” 第十一章 山水“网红” 尾声 登高望远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