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技术体制的生态化转型研究

社会技术体制的生态化转型研究

1星价 ¥90.9 (7.1折)
2星价¥90.9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6407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030764072 ; 978-7-03-076407-2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该书首先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对西方各种环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从早期传统基督教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近代早期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近代启蒙运动以来进步信念的确立和普及的分析,揭示了人对自然支配观念形成根本原因,在此部分作者对进步观念做了很好的评价。在下篇,作者重点讨论了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如何看待我们对子孙后代的义务"的热点问题。作者通过对真正的义务、"贴现"问题、契约理论、后果论等问题的分析评价,指出了我们对待后代真正的义务及支持的理论。不仅如此,作者还讨论了环境伦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非人类物种的道德地位",并从价值与价值主体、个体的感觉能力到物种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终给出了种际道德评价的原则与优先性(如如何做到平等的考虑、利益如何区分等),提出了评价的"双因素平等主义"标准等等。

目录

总序 i 前言 iii **部分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需要何种技术观? **章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视角拓展: 社会技术体制 003 一、创新内涵与创新研究的转变 004 二、从绿色技术创新到绿色创新系统 007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转型与社会技术体制视角 009 第二章 技术决定论及其认识论困境 012 一、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决定论倾向 012 二、技术决定论的两种技术发展态度 013 三、风险对线性技术创新观的挑战 018 四、技术决定论的本质主义倾向及其困境 021 第三章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及其认识论困境 023 一、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的背景 024 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主要流派 025 三、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认识论特点及争议 029 第四章 走向实践:情境与行动中的技术 035 一、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主义转向:从情境中把握技术 036 二、技术情境的认识论意义:技术与情境的同构性 038 三、技术情境的本体论基础:人的生存实践 041 四、技术情境的价值论取向:在实践中实现规范性与描述性统一 044 第二部分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技术体制转型机制 第五章 可持续转型的理论来源 049 一、可持续转型的特点 049 二、理解转型的四种代表性理论框架 053 三、可持续转型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059 第六章 可持续转型中的政治 063 一、转型中的能动性和权力关系 064 二、政治动态性对转型管理的挑战 066 三、在历史和空间情境中分析转型政治 069 第七章 社会技术体制转型的动力和路径 072 一、多层视角分析框架的提出 073 二、黑尔斯对英国船运业从帆船到轮船转型的案例分析 079 三、转型路径的多种类型 084 第八章 转型路径与策略:晚清内河航运的转型过程 098 一、轮船进入我国沿海地区时期(1830—1860年) 099 二、轮船与帆船在内河的激烈竞争时期(1860—1872年) 103 三、轮船招商局的兴办及其与外轮公司竞争时期(1872—1900年) 109 四、晚清内河航运的转型路径特点与机制 113 第九章 多层视角(MLP)的理论来源及其争议 120 一、MLP分析框架的解释优势 120 二、MLP分析框架的主要理论来源 122 三、MLP分析框架面临的挑战 131 四、结论 141 第三部分 中国情境下的可持续转型与治理 第十章 打破高碳“锁定”:社会技术体制的低碳转型 147 一、社会技术体制的高碳“锁定” 148 二、多层视角下的低碳转型 150 三、中国汽车交通低碳转型的发展分析 152 四、结论 159 第十一章 转型实践中的知识与权力:中国汽车交通低碳转型 161 一、作为权力关系转换的低碳转型 161 二、中国汽车交通低碳转型的意义 164 三、中国低碳交通规划的实施 165 四、转型中权力关系动态性的停滞 167 五、转型中权力关系动态性的发展 169 六、结论 171 第十二章 城市能源低碳转型中的政治:深圳新能源汽车发展 173 一、城市能源低碳转型多维框架 175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77 三、城市能源低碳转型中的政治的三个子过程 180 四、结论 187 第十三章 低碳创新的“合法性”分析 190 一、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190 二、电动汽车的规制合法性 194 三、电动汽车的规范合法性 205 四、电动汽车的文化认知合法性 209 五、结论 211 第十四章 如何“保护”颠覆式低碳创新 214 一、“保护空间”及其不同理解 216 二、政府保护新能源汽车的原因及措施 219 三、外在管理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政策 226 四、内在建构视角下的政府政策学习 231 五、结论:从“建构性打开”到“实践智慧运用” 234 参考文献 240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