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137342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3,283页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501373420 ; 978-7-5013-7342-0

本书特色

(这套书)不仅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口达历史的新时代,而且在全球图书馆界树立了一座令人景仰的口述史学术丰碑,对于中国图书馆记忆的保存乃至全球图书馆口述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翻阅《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1—5集),宛如转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读者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图书馆人的闪光精神,可以洞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激荡变化,更可以穿越时空倾听图书馆前辈发自肺腑的心声;又仿如步入知识的殿堂,向图书馆前辈致敬,向图书馆事业膜拜,受图书馆精神洗礼。 ——程焕文 主编手记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倪波、卢子博、乌林西拉、高树榆、刘尚恒、沈继武五位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的口述史,他们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目录

目录 (**集)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黄明信口述史 / 1 我的家庭 / 4 我在拉卜楞寺的学习与生活 / 8 我与国家图书馆藏文古籍 / 26 关懿娴口述史 / 39 出生环境 / 42 从私塾到高中 / 44 负笈西南联大 / 49 大学毕业教中学 / 52 远赴美国求学与工作 / 53 转英伦攻读图书馆学 / 54 任职于香港大学图书馆 / 56 回内地参加祖国建设 / 57 执教北大图书馆学系 / 58 我的一点人生感观 / 60 熊道光口述史 / 63 我的家庭 / 66 我的青少年时代 / 69 在武汉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 81 在革命洪流中锻炼成长 / 9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 / 119 万县专署工作时期 / 128 在国家图书馆的工作和生活 / 133 沈燮元口述史 / 145 学生时代 / 148 耕耘图书馆 / 152 治学成就 / 158 同人眼中的沈先生 / 166 刘德原口述史 / 175 家庭环境 / 178 经历战乱 / 180 读私塾 / 182 从私塾教员到第三文化馆阅览股股长 / 183 在首都图书馆工作的30年 / 189 任职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 / 212 筹办爱乡图书室 / 225 我对图书馆工作的一些体会 / 231 袁正祥口述史 / 237 求学经历 / 240 走上工作岗位 / 259 “文革”结束后的满怀激情 / 267 挚爱写作和阅读 / 270 离休生活 / 272 从事图书馆事业的收获 / 275 家人的支持 / 278 女儿、同行眼中的袁正祥 / 280 (第二集)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彭斐章口述史 / 1 青少年时期 / 4 文华图专学习 / 9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时期 / 13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时期 / 31 学术研究 / 42 研究生培养 / 44 家庭与社交 / 46 结语 / 50 庄守经口述史 / 53 从崇德中学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 56 “文革”中的遭遇和之后的反思 / 57 进入图书馆界 / 59 高校图书馆宏观管理和整体化建设 / 62 1981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 64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 74 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组建 / 76 各地图工委的建立 / 78 第二次图工委全委会会议 / 81 1984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 / 85 图工委推进图书馆队伍建设 / 87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 / 89 高校图书资料人员专业职称评定工作 / 91 组织高校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 96 从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到图书馆馆长 / 98 198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 100 李孝友口述史 / 107 人生简述 / 110 从初中到贵阳师院 / 113 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学执教 / 115 进入云南省图书馆工作 / 116 工作之余的生活 / 127 浅谈云南历史变迁和地方文献 / 132 一生的成就和感悟 / 135 对未来古籍工作的期许 / 143 张树华口述史 / 145 北京女二中的岁月 / 148 考入北京大学,见证图书馆学专业发展 / 150 刘国钧、王重民两位教授 / 156 留校任教:“跑圈”和“蹲点” / 160 《图书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 164 由“博”返“约”,以“约”驭“博” / 166 图书馆办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 / 168 我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 171 《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一书的调研和出版 / 175 图书馆学发展史研究和中外学术名著述评 / 177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 / 180 我和中国图书馆学会 / 189 武复兴口述史 / 193 我的人生简况 / 196 我的父亲武伯纶 / 198 家在后宰门 / 206 从西北大学调入陕西省图书馆 / 208 亮宝楼的故事 / 212 恢复图书馆业务 / 216 实行招聘制,重视人才 / 221 创新业务,扩大社会影响 / 223 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 227 酝酿新馆建设 / 234 良师益友:傅庚生、徐山林 / 237 读书之乐 / 240 个人研究:唐代文学、西安历史 / 243 谢灼华口述史 / 253 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 256 大学教育 / 258 教学生涯 / 262 学术研究 / 274 家庭生活、退休生活、社会交往 / 279 (第三集)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倪波口述史 / 1 青少年时期 / 4 求学北大 / 11 从长春到南京 / 15 老兵新传 / 17 卢子博口述史 / 31 从业四十六年 / 34 不能忘却的往事 / 65 我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与感悟 / 78 期盼与祝福 / 89 乌林西拉口述史 / 95 个人成长经历(1936—1958年) / 98 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工作的42年(1958—2000年) / 104 建设馆藏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 115 参与促进图书馆学教育 / 125 推动图书馆学术研究 / 130 高树榆口述史 / 145 学生时代 / 148 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 150 借地开馆 / 155 组建家庭 / 160 “文革”前的文艺创作 / 160 担负重任 / 163 命运把我留在了宁夏图书馆 / 167 重心转移 创作丰收 / 168 退休生活 / 172 刘尚恒口述史 / 175 家庭背景 / 178 从私塾到高中 / 180 母亲的言传身教 / 182 与图书馆结缘 / 184 北大求学遇良师 / 184 芜湖印象 / 188 “二馀斋”的由来 / 191 进天图“开药方” / 193 举家回原籍 / 197 调入安徽师大图书馆 / 200 重返天图 / 208 对古籍文献保护、收藏与利用的见解 / 214 图书馆在藏书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 216 对我国历史上几位重要藏书家的评介 / 218 关于天津水西庄的主要研究观点 / 222 对印章的研究与认识 / 226 《鲍廷博年谱》与《鲍廷博年谱长编》 / 229 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 / 233 对年轻人的嘱托与厚望 / 236 《八十抒怀》总结一生 / 243 沈继武口述史 / 245 少年时光 / 248 大学教育 / 250 教学生涯 / 256 图书馆事业生涯 / 264 家庭生活、退休生活、社会交往 / 278 (第四集)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吴慰慈口述史 / 1 基本情况 / 4 中学时代 / 4 北大图书馆学系求学 / 8 任职天津图书馆 / 13 重回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 / 18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 27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及进展研究 / 35 提携后学,亦师亦友 / 39 和谐于心,宽厚为人 / 43 张安珍口述史 / 49 家庭背景 / 52 艰难的求学之路 / 53 武汉大学教书之途 / 65 曲折的调动之道 / 75 湘潭大学执教之路 / 78 培养人才,注重科研 / 88 晚年无私奉献 / 95 李龙如口述史 / 99 从初中到高中的求学路 / 102 读大学时成为“筑路英雄” / 103 冒着患癌症危险灭虫保书 / 104 专心伪装本书刊研究 / 107 创新服务读者方式,扩大图书馆影响力 / 111 潜心纸张研究和古籍版本的鉴定 / 114 执行战备书库守卫任务 / 120 时隔27年才知道曾经给毛主席查过资料 / 121 记忆中的馆藏毛主席著作 / 122 尽心为图书馆建设贡献力量 / 124 阳海清口述史 / 127 我的父亲母亲 / 130 走进图书馆 / 132 我心中的图书馆事业 / 135 大家对我的鼓励及帮助 / 137 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 139 对新一代图书馆人的寄语 / 151 沈迪飞口述史 / 155 开场的话 / 158 出身与启蒙 / 159 中学时光 / 160 回忆大学 / 161 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 164 接触计算机 / 167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诞生 / 177 跳过软件的“死亡之谷” / 187 自主图书馆软件的旗帜 / 189 适合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发展的土壤 / 196 些许遗憾 / 198 开启联合编目 / 199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推广中的感动 / 201 国外考察感触 / 202 馆长的管理论 / 203 忧国谋家,倡建新馆 / 210 行遍河山,满眼风景 / 212 一等好事就在读书 / 215 图林感悟 / 221 朱岩口述史 / 227 来自一个湿地小村庄 / 230 北京四中的美好回忆 / 231 北京机械学院:梦想开始的地方 / 234 与国家图书馆结缘 / 239 步入事业新里程 / 242 研发大字符集:表意文字统一编码 / 254 开发中国的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 268 交流访问 / 271 新的岗位 / 278 全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进展 / 281 晚年生活 / 294 (第五集)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潘寅生口述史 / 1 耕读少年 / 4 青春燕园 / 8 扎根西北 / 17 教学科研 / 46 幸福晚年 / 63 谭祥金赵燕群口述史 / 71 成长记忆 / 74 武大求学 / 82 初出茅庐 / 94 北图岁月 / 102 我的事业 / 124 南燕归巢 / 138 不忘初心 / 152 尾声:离别心语 / 163 韩锡铎口述史 / 165 童年生活 / 168 从小学到高中 / 172 走进北大 / 176 任职辽宁省图书馆 / 192 南下广州 / 225 重返辽图 / 228 学术道路 / 232 担任省政协委员 / 242 我的朋友 / 245 谈点感想 / 249 夫人王雅男心中的老韩 / 250 詹德优口述史 / 255 青少年时期 / 258 我的大学 / 264 任教与研究 / 275 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 / 284 退休办学 / 291 家庭与社交 / 294 结语 / 29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是中国记忆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实施机构。该中心负责制定了《中国记忆项目数字文献编目规范》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同时,编写了《中国记忆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工作手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制定了全流程工作规范,并以中国图书馆学会为平台,对全国图书馆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在口述史实践方面,该中心已经完成对抗战老战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冯其庸、顾方舟、刘家和等各领域代表人物的口述史访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中心已经出版的口述史成果有:“中国记忆丛书”之《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冯仲云年谱长编》等十多种出版物,其中《风雨平生》《一生一事》分别获得2017年、2018年“中国好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