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1星价 ¥92.0 (7.8折)
2星价¥92.0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2498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4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100224987 ; 978-7-100-22498-7

本书特色

从哲学理论高度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书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刘日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特色现代性道路的建构研究”的成果。本书立足当代的时代状况和中国的现实,基于对“现代性”概念尤其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概念的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据,依循“发现根据、澄清前提、阐释内容、划定界限、突显意义”的线索,条分缕析地展述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于当下依然存在的强大现实意义和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断提供了哲学原理上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上,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本书即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坚持走这一道路的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予以充分解释,充分论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得坚持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助于我们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创造人类文明的新类型。

内容简介

现代性乃是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内在规定和基本特征,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本质上是现代性批判理论。在感性的活动的社会存在论基础上,马克思寻找到了西方现代性批判的根据,开启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澄清了西方现代性的社会历史前提和本质真相,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基本建制、历史作用和历史性限度,阐明了西方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文明本身被未来文明新形态超越的可能性,划定了现代性批判理论中的两条原则界限,揭示了现代性批判的辩证法原则。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对待现代性的辩证法,开辟了一条理解社会现实和历史性实情的道路,是我们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理论资源。

目录

导 论 当代人类的生存境况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章 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现代性理论 一、“现代性”概念与西方现代性的出场 二、马克思视域中的“现代性” 三、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质 第二章 “本质的矛盾”的发现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思想起点 一、“自我意识”与马克思“新理性批判的现代性意识” 二、“苦恼的疑问”的产生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意识”的动摇 三、“本质的矛盾”的发现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开启 四、“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思想起点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二、“粗糙的物质生产”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推进 三、“感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社会存在论根据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全面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 一、资本:现代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建制 二、资本与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 三、资本与现代性的抽象原则 四、资本生产与现代性的流动性 第五章 马克思的技术现代性批判 一、技术现代性与现代技术的社会历史性质 二、现代技术的文明作用及其限度 三、未来社会对现代技术时代的超越:从“技术使用人”到“人使用技术” 第六章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资本现代性的历史前提和限度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辩证法 二、作为“科学的抽象”的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三、“社会现实”的发现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文明新类型可能性的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日明,哲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与未来文明新类型研究。近年来出版《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等学术专著 4 部,译著 1 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 项;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0 年上海市社联十大论文推介奖、2022 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