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知识:作为媒介的书籍与出版

制造知识:作为媒介的书籍与出版

1星价 ¥63.2 (8.1折)
2星价¥63.2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3192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24-01-01
  • 条形码:9787100231923 ; 978-7-100-23192-3

本书特色

一场社会化的“传播之旅”——探秘知识生成和影响的“后台逻辑”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休谟如何“媒介化”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并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一向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又如何无心插柳“促成”了莎剧的千古流传?曾经作为家庭晚间口述故事的《霍比特人》,又是怎样走向英国民众,并*终成就了“托尔金神话”的?当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的时候,又是谁雪中送炭,成就了文学经典?向来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是怎样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的?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为何偏偏只有金庸造就了“传奇”?本书给出了一种答案:知识之所以能够成为知识,是媒介有意“制造”的一种社会化过程。知识从*初生成到被我们认知,其自身也完成了由“私人化”到“社会化”的过程。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是,这一过程是有意的制造而非无意的生成,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精心运作”的成果。 本书聚焦于“制造出”知识的媒介: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和推动知识传播的出版。相较于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书籍和出版如今似乎处于没落的“危机”中,但其实体性的特质又是构筑人类线下线下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索知识如何被“制造”,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书籍和出版的意义与价值。

内容简介

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休谟“媒介化”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促成”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终成为“托尔金神话”;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助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独有金庸造就了“传奇”……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知识经由媒介传播进而社会化的规律。本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私人化知识”到“社会性知识”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化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私人”到“社会”的复杂过程,社会性知识不是“创作”出来,而是“制造”出来的。在制造知识的过程中,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书籍和出版,都是知识制造中赖以凭借的媒介,它们以媒介的特质,勾连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使得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同时,又是某种程度上“媒介丛”,汇集了图像、肖像、书目、广告甚至知识人本身等不同类型的单一媒介,它们共同为知识的制造与社会效应的发挥提供了助力。

目录

前 言 **部分 理论视野 **章 媒介化的知识:作为知识实践的出版 一 聚讼纷纭的“出版” 二 系统化、智识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出版的内在特质 三 中介化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出版价值的保障机制 四 在传播中传承:作为文化之源的出版 结语 第二章 知识的物质性:书籍媒介未来样态之考察 一 “实体的黑夜” 二 “思想的货币” 三 “艺术化生存” 结语 第三章 从辛弃疾到GPT:人工智能对人类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塑 引言:辛弃疾与ChatGPT 一 GPT 与三阶知识的出现 二 GPT 知识生产的特殊机制 三 GPT 介入知识生产的社会效应 结语 第二部分 地方经验 第四章 印刷物中的形象建构: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媒介因素 一 借由媒介的自我技术化 二 以媒介为核心的“出版者功能” 三 媒介中的文人,媒介中的启蒙 结语 第五章 “戏剧中人”的“印刷转向”:书籍、剧院与莎剧的兴起 一 媒介—讯息 二 福斯塔夫—莎士比亚 三 从“戏剧中人”到“印刷中人” 结语 第六章 知识传播中的文化资本:“传播圈”与“托尔金神话”的诞生 导言 一 从无心之作到精心书写:文化资本的积累 二 作者、出版人与跨国的读者群:“传播圈”的力量 结语 第七章 “知识的突围”:出版理想与《尤利西斯》的面世 一 不朽的经典 二 杰作的突围 三 出版者的“执念” 结语 第八章 “谷登堡的延伸”:晚清传教士与中国出版的现代转折 一 上帝的仆人:将印刷出版融入“天职” 二 知识的信徒:作为著述者的传教士 三 资本的追求者:造字、印书以谋利 结语 第九章 知识场中的关系网络:编辑出版中的鲁迅与青年 导言 一 “此公颇有点尼采气” 二 垫资为青年出书 三 为后进指引人生 结 语 第十章 媒以达通:媒介学视野下的“金庸传奇” 引言 一 金庸何以成为金庸 二 作为媒介的“文本”:语言与互文的穿透力 三 时代洪流中的核心媒介:报纸、小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 身体的媒介与融合的媒介: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结 语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姜华,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在《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18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3)、第三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2016)、2013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优秀论文奖(2014)、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9)。著有《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现代思潮与新闻文化》(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4)等,合作主编有《出版的品质(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21)。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