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1908—1937)

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1908—1937)

1星价 ¥63.4 (7.2折)
2星价¥63.4 定价¥8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58504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5
  • 出版时间:2024-02-01
  • 条形码:9787561585047 ; 978-7-5615-8504-7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研究了近代国人思想中,乡村形象的变化。认为传统中国基本被认为长期存在着“城乡连续一体”。“城”与“乡”虽然一直存在着实质和象征上的差异,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无对立。自晚清开始,“城”变化越来越多,并成为了社会的主导。与此同时,“农村”的形象却在社会思潮的激荡之下发生着变化。乡村逐渐成为了一个闭塞,落后,贫困和愚昧的场所,乡村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都被认为处于“崩溃”之中。传统中保持着正面形象的乡村到了此时经历着一种同情性质的污名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了近代国人思想中,乡村形象的变化。认为传统中国基本被认为长期存在着“城乡连续一体”。“城”与“乡”虽然一直存在着实质和象征上的差异,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无对立。自晚清开始,“城”变化越来越多,并成为了社会的主导。与此同时,“农村”的形象却在社会思潮的激荡之下发生着变化。乡村逐渐成为了一个闭塞,落后,贫困和愚昧的场所,乡村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都被认为处于“崩溃”之中。传统中保持着正面形象的乡村到了此时经历着一种同情性质的污名化。

目录

前 言 / 1 **章 近代乡村生活的变与不变 / 13 一、衣食住行 / 16 二、婚丧嫁娶 / 33 三、男耕女织 / 39 四、时间与信仰 / 54 第二章 由乡及国:早期乡治的设想与尝试 / 69 一、晚清对于“乡治”的讨论 / 70 二、重新体认的“广土众民” / 75 三、从基本单位了解社会的构想 / 81 四、从乡村出发的国家想象 / 89 第三章 新村运动与民国早期的乡村想象 / 93 一、民初读书人的“另辟新境” / 94 二、五四前后思想界的乡村想象 / 100 三、新村运动中乡村形象的变化 / 107 四、走向农民运动 / 114 第四章 职业与阶级:以农立国的认识与农民运动的展开 / 122 一、改造社会的提倡与职业的观察 / 123 二、“农”的因素:基于职业立国的新认识 / 128 三、农民作为一个阶级的认识 / 135 第五章 农民运动及其与思想界的互动 / 142 一、消极的“大多数”:中共成立初期对于农民运动的认识 / 144 二、农民运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48 三、国民革命中农民运动对于思想界的影响 / 155 四、后果:从农村理解中国 / 159 第六章 农村调查与农村形象的负面化 / 166 一、社会调查与研究农民的要求 / 168 二、解决土地问题的呼吁 / 177 三、“数字中的农家生活” / 182 四、“愚、贫、弱、私”的农村形象 / 191 五、对于农业的重新理解 / 199 第七章 “农村问题”的形成与普及 / 209 一、背景:“破产”的中国 / 211 二、视角:上海眼中的农村破产 / 216 三、扩散:“社会问题”中的农村 / 222 四、困惑:“谜一般的中国” / 228 五、农村经济性质的讨论与社会影响 / 238 第八章 农村复兴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 / 244 一、朝野双方乡村建设的共识 / 245 二、对于乡村教育的反思 / 252 三、“实验运动”:乡村建设的另一面 / 262 四、“消极建设”:对于建设思潮的反思 / 272 第九章 抗战前后:继续深入的乡土中国 / 283 一、对于“农村复兴”的反思 / 284 二、抗战:问题的深入与延续 / 290 三、什么可以代表中国? / 295 结 语 现代中国的“都市眼光” / 301 一、现代中国的城乡关系 / 302 二、“都市眼光”的出现 / 306 三、城乡差异在社会思想中的凸显 / 314 四、关于“农村破产”的检讨 / 321 五、作为中国现代性的“都市眼光” / 327 后 记 / 33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梁心,1982年生于四川,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