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554895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9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805548951 ; 978-7-80554-895-1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新修订版,订正了初版中的诸多差错,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武术爱好者和练习者、历史爱好者**读物,适合体育院校、武术培训机构等作为教材使用。
内容简介
《中国武术史》是习云泰几易其稿、精心撰写的新中国**部武术史书,为挖掘整理中国特有的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填补了“新中国武术无史”的空白。本书内容包括:**篇先秦时代,包括武术的萌芽、殷周时代的武术、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第二篇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包括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时的武术;第三篇宋元明清时期,包括两宋时期的武术、元代的武术、明代的武术、清代的武术;第四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目录
001 **篇 先秦时代
003 **章 武术的萌芽
003 **节 人与兽斗
006 第二节 简陋的工具也是武器
010 第三节 部落之间的战争
011 第四节 攻防格斗技术的积累
015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武术
015 **节 甲骨文、金文中有关武的记载
017 第二节 作战的方式及规模
019 第三节 以铜为兵及剑戟的发明
028 第四节 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029 第五节 规定了专门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
030 第六节 武舞和练武逐渐分化
033 第七节 射的发展
036 第八节 五行说与八卦说
03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
038 **节 车战向步骑战过渡
042 第二节 机弩的发明和铁兵的出现
043 第三节 重视提倡拳勇、技击
047 第四节 文武分途
048 第五节 从相搏看比赛的雏形
051 第六节 武器向多样化发展
068 第七节 导引术出现 071 第二篇 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
073 第四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
073 **节 收天下兵
075 第二节 秦始创角抵
076 第三节 大锤、匕首与斩木为兵
078 第四节 教民以应敌
081 第五节 作战方式
084 第六节 练艺与练力
085 第七节 出现了“武艺”的名称
103 第八节 对抗性攻防技术
107 第九节 武术套路技术
113 第十节 象形类拳术
116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117 **节 府兵制与选士标准
118 第二节 士兵、部曲与青年练武
120 第三节 骑兵出现拐子马的作战方式
121 第四节 练武与练功
123 第五节 拳术与角抵
126 第六节 刀剑与木制刀剑代刃剑
129 第七节 大刀、长矛、槊戈及斧、钺、钩、戟、槊
132 第八节 武术套路技术
134 第九节 弓矢与步骑射
136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
136 **节 禁武与练武
137 第二节 武举制的出现
139 第三节 苦练武艺适应阵战的需要
142 第四节 从选择力士标准看训练
142 第五节 用奖赏及称号鼓励练武
144 第六节 手搏与角抵
149 第七节 剑与刀
152 第八节 棍、枪、戟等
157 第九节 弓射与弩射
159 第十节 套路技术
163 第十一节 气功、硬功、轻功 167 第三篇 宋元明清时期
169 第七章 两宋时期的武术
169 **节 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艺的发展
170 第二节 宋代较系统地总结了阵战经验
173 第三节 打擂比武的标准与选锋
175 第四节 民间的练武活动
176 第五节 练武组织“社”的出现
178 第六节 商业繁荣促进了艺人练武
181 第七节 对抗性的角抵、手搏
184 第八节 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及单练、对练、集体表演
187 第九节 武艺向多样化发展
200 第八章 元代的武术
200 **节 元代的作战方式
202 第二节 传统武术在士兵中仍有保留
203 第三节 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及练武
205 第四节 舞台与练武
207 第五节 武艺伴随农民起义又发展起来
208 第九章 明代的武术
208 **节 鼓励士兵练武
211 第二节 军事实用与花拳绣腿并行不悖
212 第三节 以套路形式为主的练武活动
218 第四节 技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21 第五节 “十八般武艺”开始有具体内容
223 第六节 拳术
228 第七节 器械
245 第八节 对抗形式的比武
246 第九节 中日两国武术交流
248 第十章 清代的武术
249 **节 严禁民间练武
249 第二节 武艺在秘密“社”“馆”中得到交流和发展
253 第三节 流派分立与分类
254 第四节 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
257 第五节 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259 第四篇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261 第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术
261 **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国术”活动
26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术组织
273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历届武术运动会
276 第四节 解放区的武术活动
277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
277 **节 初创阶段(1949—1955)
279 第二节 稳步发展阶段(1956—1965)
281 第三节 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和继承、创新、大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284 第四节 历届武术表演比赛 293 主要参考资料
307 各时期中国武术的名称
308 中国武术发展示意表
003 **章 武术的萌芽
003 **节 人与兽斗
006 第二节 简陋的工具也是武器
010 第三节 部落之间的战争
011 第四节 攻防格斗技术的积累
015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武术
015 **节 甲骨文、金文中有关武的记载
017 第二节 作战的方式及规模
019 第三节 以铜为兵及剑戟的发明
028 第四节 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029 第五节 规定了专门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
030 第六节 武舞和练武逐渐分化
033 第七节 射的发展
036 第八节 五行说与八卦说
03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
038 **节 车战向步骑战过渡
042 第二节 机弩的发明和铁兵的出现
043 第三节 重视提倡拳勇、技击
047 第四节 文武分途
048 第五节 从相搏看比赛的雏形
051 第六节 武器向多样化发展
068 第七节 导引术出现 071 第二篇 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
073 第四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
073 **节 收天下兵
075 第二节 秦始创角抵
076 第三节 大锤、匕首与斩木为兵
078 第四节 教民以应敌
081 第五节 作战方式
084 第六节 练艺与练力
085 第七节 出现了“武艺”的名称
103 第八节 对抗性攻防技术
107 第九节 武术套路技术
113 第十节 象形类拳术
116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117 **节 府兵制与选士标准
118 第二节 士兵、部曲与青年练武
120 第三节 骑兵出现拐子马的作战方式
121 第四节 练武与练功
123 第五节 拳术与角抵
126 第六节 刀剑与木制刀剑代刃剑
129 第七节 大刀、长矛、槊戈及斧、钺、钩、戟、槊
132 第八节 武术套路技术
134 第九节 弓矢与步骑射
136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
136 **节 禁武与练武
137 第二节 武举制的出现
139 第三节 苦练武艺适应阵战的需要
142 第四节 从选择力士标准看训练
142 第五节 用奖赏及称号鼓励练武
144 第六节 手搏与角抵
149 第七节 剑与刀
152 第八节 棍、枪、戟等
157 第九节 弓射与弩射
159 第十节 套路技术
163 第十一节 气功、硬功、轻功 167 第三篇 宋元明清时期
169 第七章 两宋时期的武术
169 **节 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艺的发展
170 第二节 宋代较系统地总结了阵战经验
173 第三节 打擂比武的标准与选锋
175 第四节 民间的练武活动
176 第五节 练武组织“社”的出现
178 第六节 商业繁荣促进了艺人练武
181 第七节 对抗性的角抵、手搏
184 第八节 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及单练、对练、集体表演
187 第九节 武艺向多样化发展
200 第八章 元代的武术
200 **节 元代的作战方式
202 第二节 传统武术在士兵中仍有保留
203 第三节 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及练武
205 第四节 舞台与练武
207 第五节 武艺伴随农民起义又发展起来
208 第九章 明代的武术
208 **节 鼓励士兵练武
211 第二节 军事实用与花拳绣腿并行不悖
212 第三节 以套路形式为主的练武活动
218 第四节 技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21 第五节 “十八般武艺”开始有具体内容
223 第六节 拳术
228 第七节 器械
245 第八节 对抗形式的比武
246 第九节 中日两国武术交流
248 第十章 清代的武术
249 **节 严禁民间练武
249 第二节 武艺在秘密“社”“馆”中得到交流和发展
253 第三节 流派分立与分类
254 第四节 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
257 第五节 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259 第四篇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261 第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术
261 **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国术”活动
26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术组织
273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历届武术运动会
276 第四节 解放区的武术活动
277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
277 **节 初创阶段(1949—1955)
279 第二节 稳步发展阶段(1956—1965)
281 第三节 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和继承、创新、大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284 第四节 历届武术表演比赛 293 主要参考资料
307 各时期中国武术的名称
308 中国武术发展示意表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习云泰,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毕业生,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武道联盟总部荣誉主席,国家荣誉裁判。中国武术九段,武道黑带十段。培养了众多散手全国、亚洲及世界冠军。被评为“华夏武林英杰”“世界著名武术教育家”“世界著名十大武术教授”“世界武林泰斗”“武术宗师”。获国际武道联盟总部颁发的“世界武林至尊奖”。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国际象棋知识
¥4.9¥18.0 -
我烦死了跑步了我爱死跑步了
¥13.5¥45.0 -
围棋入门
¥15.0¥50.0 -
小朋友学国际跳棋(100格)
¥9.3¥29.0 -
武当内家散手
¥30.6¥45.0 -
图说武当秘技系列:武当密传短棍
¥20.9¥38.0 -
老年人象棋教程
¥26.6¥38.0 -
全民健身科普读物八段锦百问百答
¥26.4¥48.0 -
国际象棋入门 修订本
¥16.1¥52.0 -
肌肉健美训练图解——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肌肉训练书
¥11.4¥38.0 -
天才大脑潜能开发(全五册)
¥37.3¥138.0 -
围棋流行布局与定式宝典
¥16.4¥42.0 -
武术基础拳
¥8.7¥29.0 -
围棋入门
¥19.9¥39.8 -
小朋友学国际跳棋-(64格)
¥11.5¥25.0 -
肌肉力量训练彩色图谱
¥25.2¥45.0 -
升段篇(2-3段)-围棋宝典
¥6.6¥20.0 -
象棋入门与提高
¥8.9¥29.8 -
李小龙健身法:肢体表达的艺术(八品)
¥24.6¥60.0 -
聂卫平揭秘围棋大局观-第二卷
¥11.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