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书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第3版)

大夏书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第3版)

1星价 ¥70.0 (7.0折)
2星价¥70.0 定价¥10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48452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576048452 ; 978-7-5760-4845-2

本书特色

做教师不能不学心理学。
只有将心理学规律与教育学相融合,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才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1.从传统的行为主义到*流行的积极心理学, 从学习困难到心理治疗,全面呈现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
2. 从结构到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
3. 心理学与教育学融合,课堂教学更有效
4. 丰富的案例和活动,促进教师反思 编辑推荐篇章:
P198 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获得大众关注
P263 案例研究 简

内容简介

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到认知主义,从积极心理学到脑神经科学,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到社会化和情绪发展,从动机到特殊教育需求,从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归因,本书全面解读了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阐释了心理学规律如何在课堂内智慧地运用,如何使教与学更有效,以及为什么这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各种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帮助教师理解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有效的教学风格。

目录

第3版译者序 / 001
译者序 / 003
前 言 / 005
教师标准 / 007
序 言 / 009 **部分 教育领域的心理学视角
第1章 心理学的经典学习理论 2
1.1 本章简介 / 2
1.2 心理学视角 / 2
1.3 心理学的起源及范式转变 / 4
1.4 万物有灵论 / 5
1.5 理性主义和笛卡尔的二元论 / 5
1.6 经验主义 / 5
1.7 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 / 6
1.8 心理动力学视角 / 7
1.9 行为主义的视角 / 8
1.10 人本主义的视角 / 10
1.11 认知主义视角 / 12
1.12 生物心理学视角 / 14
1.13 进化的视角 / 14
1.14 从应用的视角概述交互作用论 / 16
1.15 小结 / 16
1.16 拓展阅读 / 17
第2章 心理学中的当代学习理论 18
2.1 本章简介 / 18
2.2 积极心理学 / 19
2.3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校本研究 / 21
2.4 心流 / 22
2.5 在课堂中发展心流 / 23
2.6 课堂心流研究 / 25
2.7 与教育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 26
2.8 超个人心理学 / 27
2.9 超个人教育学 / 29
2.10 小结 / 30
2.11 拓展阅读 / 31
第3章 高效教师 32
3.1 本章简介 / 32
3.2 高效的含义 / 33
3.3 学生眼中的高效教师 / 34
3.4 研究者眼中的高效教师 / 39
3.5 学生视角和研究者视角的整合 / 42
3.6 高效教师的七个习惯 / 43
3.7 关于高效教师研究的主要发现 / 47
3.8 小结 / 48
3.9 拓展阅读 / 48
第4章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哲学与心理学 49
4.1 本章简介 / 49
4.2 哲学与心理学 / 49
4.3 哲学与教育 / 51
4.4 启发法 / 53
4.5 反思实践 / 54
4.6 观点整合 / 57
4.7 小结 / 58
4.8 拓展阅读 / 59
第二部分 学生个体
第5章 神经和身体发育 62
5.1 什么是发展 / 62
5.2 儿童的生理发育 / 63
5.3 大脑的发育 / 64
5.4 大脑半球的偏侧性和局部机能 / 69
5.5 神经元之间的交互作用 / 73
5.6 运动神经系统的发展 / 73
5.7 小结 / 80
5.8 拓展阅读 / 81
第6章 感知和认知发展 82
6.1 本章简介 / 82
6.2 感知发展 / 82
6.3 儿童的认知发展 / 87
6.4 注意力、专注度和记忆 / 91
6.5 认知理论在课堂上的应用 / 99
6.6 小结 / 101
6.7 拓展阅读 / 101
第7章 社会化、情绪发展与个性 102
7.1 本章简介 / 102
7.2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 102
7.3 儿童的情绪发展 / 105
7.4 个性 / 112
7.5 小结 / 120
7.6 拓展阅读 / 121 第三部分 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8章 理解自我 124
8.1 本章简介 / 124
8.2 自我 / 125
8.3 主体我 / 126
8.4 客体我 / 128
8.5 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结合 / 130
8.6 阿萨鸠里和心理综合 / 130
8.7 心理综合与教育 / 130
8.8 威尔伯与AQAL / 131
8.9 元认知 / 133
8.10 自我形象和自尊 / 133
8.11 自我效能 / 135
8.12 自我归因 / 137
8.13 培养自我 / 138
8.14 小结 / 139
8.15 拓展阅读 / 139
第9章 理解特殊教育需求、残疾和全纳(SENDI) 141
9.1 本章简介 / 141
9.2 儿童个体的传统视角 / 142
9.3 SEND操作规程 / 143
9.4 自闭症系列障碍 / 144
9.5 阅读障碍或特殊学习困难 / 147
9.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153
9.7 言语、语言和交流需求 / 157
9.8 行为、情感和社交需求 / 158
9.9 中度学习困难 / 159
9.10 天赋和才能 / 159
9.11 全纳 / 160
9.12 对实践的重新认识 / 161
9.13 小结 / 161
9.14 拓展阅读 / 162
第10章 动机 163
10.1 本章简介 / 163
10.2 动机是什么 / 163
10.3 动机的心理学视角 / 164
10.4 动机的行为主义视角 / 165
10.5 人本主义视角 / 169
10.6 自我决定理论 / 172
10.7 小结 / 176
10.8 拓展阅读 / 176
第11章 将心理学融入课堂 178
11.1 本章简介 / 178
11.2 宏观视角:主题重叠 / 178
11.3 微观视角:对个体的积极影响 / 180
11.4 积极与消极 / 182
11.5 焦点解决模式 / 183
11.6 认知行为疗法 / 186
11.7 保持积极 / 187
11.8 小结 / 188
11.9 拓展阅读 / 188 第四部分 心理健康、幸福感和韧性
第12章 心理健康 190
12.1 本章简介 / 190
12.2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CAMHS) / 190
12.3 定义心理健康 / 191
12.4 校内心理健康 / 193
12.5 观察并识别“征兆和症状” / 195
12.6 心理健康机构 / 196
12.7 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获得大众关注? / 198
12.8 临床背景下的心理健康 / 200
12.9 测量心理健康 / 201
12.10 情绪与表情符号 / 203
12.11 学校环境下的心理健康 / 204
12.12 学年周期:遵循季节性模式? / 204
12.13 国家课程与心理健康 / 206
12.14 何时“转诊”? / 208
12.15 数字(电子)心理健康:益处、挑战和影响 / 209
12.16 小结 / 210
12.17 拓展阅读 / 210
第13章 教练心理学与韧性培养 211
13.1 本章简介 / 211
13.2 语境化的韧性 / 211
13.3 教练心理学的起源 / 211
13.4 教练心理学与咨询、临床和教育心理学的融合 / 213
13.5 何为韧性? / 213
13.6 通过培养韧性来应对心理健康挑战 / 214
13.7 体育和商业中的韧性与教育中的韧性类似 / 215
13.8 商业中的韧性 / 215
13.9 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韧性 / 216
13.10 军事环境中的韧性 / 218
13.11 教育中的韧性 / 220
13.12 小结 / 224
13.13 拓展阅读 / 224 第五部分 心理技能训练
第14章 目标设定 226
14.1 本章简介 / 226
14.2 教育与目标设定 / 227
14.3 什么是目标设定? / 227
14.4 哪个视角:结果、表现、过程目标? / 227
14.5 目标设定的心理学原则 / 229
14.6 有效利用目标设定 / 231
14.7 目标设定准则 / 231
14.8 常见的目标设定问题 / 233
14.9 SMART 目标设定法 / 233
14.10 其他目标设定方法 / 234
14.11 小结 / 235
14.12 拓展阅读 / 236
第15章 心理意象 237
15.1 视觉化和意象 / 237
15.2 内部意象与外部意象 / 238
15.3 意象的机制 / 239
15.4 意象的操作化 / 240
15.5 利用所有感官增强意象作用 / 240
15.6 编写意象脚本 / 241
15.7 事前的意象练习 / 244
15.8 事后意象练习 / 245
15.9 意象脚本 / 245
15.10 情景设置 / 246
15.11 情景道具 / 246
15.12 小结 / 246
15.13 拓展阅读 / 246
第16章 自我对话与认知重组 248
16.1 本章简介 / 248
16.2 何为自我对话?何时使用? / 248
16.3 促进课堂上的自我对话 / 250
16.4 自我对话应该成为一种本能或第二天性 / 251
16.5 认知重组:如何*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内心的声音 / 251
16.6 认知重组的时机 / 252
16.7 认知重组的阶段 / 252
16.8 小结 / 253
16.9 拓展阅读 / 253
第17章 放松法 255
17.1 本章简介 / 255
17.2 避免倦怠 / 255
17.3 放松的原理 / 256
17.4 呼吸的重要性 / 257
17.5 常见的放松过程 / 258
17.6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 258
17.7 自生训练法(或自我暗示法) / 259
17.8 冥想与正念 / 260
17.9 生物反馈法 / 263
17.10 放松技巧适用于何时? / 263
17.11 小结 / 265
17.12 拓展阅读 / 265 第六部分 循证教育
第18章 阅读、推理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 268
18.1 本章简介 / 268
18.2 专业持续发展 / 268
18.3 基于研究的教学及其同义词 / 270
18.4 聚焦 / 271
18.5 阅读 / 272
18.6 研究 / 278
18.7 合理论证 / 280
18.8 定量分析 / 281
18.9 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 / 281
18.10 定性分析 / 284
18.11 数据编码 / 285
18.12 小结 / 287
18.13 拓展阅读 / 287 第七部分 课堂实践
第19章 学习环境 290
19.1 本章简介 / 290
19.2 教室布局的心理学 / 291
19.3 年龄和性别差异 / 292
19.4 颜色心理学 / 293
19.5 字体心理学 / 293
19.6 学习风格、个性化学习或教师素质 / 294
19.7 结构、秩序和所有权 / 295
19.8 学习氛围 / 295
19.9 行为“管理”? / 296
19.10 表扬还是不表扬? / 301
19.11 小结 / 302
19.12 拓展阅读 / 302
第20章 电子化学习:教育的新前沿? 304
20.1 本章简介 / 304
20.2 什么是电子化学习? / 304
20.3 电子化学习的类型 / 306
20.4 电子化学习的理论 / 306
20.5 发展自主学习 / 310
20.6 教育中的电子化学习 / 312
20.7 电子化学习的优点 / 313
20.8 电子化学习的缺点 / 313
20.9 电子化学习的建议 / 314
20.10 小结 / 315
20.11 拓展阅读 / 315
第21章 “理想的”教师 317
21.1 本章简介 / 317
21.2 教与学的关系 / 318
21.3 “理想的”教师具备的品质 / 320
21.4 从理论视角看理想的教师 / 321
21.5 教师个性 / 324
21.6 教师反思 / 327
21.7 小结 / 330
21.8 拓展阅读 / 330
第22章 反思工作:整合本书的线索 331
22.1 本章简介 / 331
22.2 为什么心理学对教师很重要? / 331
22.3 保持批判性思维 / 332
22.4 解决困境的办法 / 333
22.5 从业能力 / 334
22.6 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334
22.7 结语 / 334
参考文献 33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保罗·卡斯尔(Paul Castle) 英国伍斯特大学高级讲师,运动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的副研究员。他为各学科的客户提供应用心理学咨询服务,特别侧重于为教师和讲师提供个人和小团体支持,以缓解压力、抑郁和职业倦怠的影响。
斯科特·巴克勒(Scott Buckler)曾担任中小学教师、电子学习开发者以及首席讲师。主要在四所大学任职,讲授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电子学习和领导力等课程。拥有人类学博士学位,并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 译者简介
张 浩 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在读教育博士(Ed.D)。现任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主要从事高校战略和教师发展相关工作和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