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46657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75
  • 出版时间:2024-06-01
  • 条形码:9787122446657 ; 978-7-122-44665-7

本书特色

资源循环体系基于物质全生命周期理论,依据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原则,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将资源循环利用、有序回收、无害化处理、高效利用和新产品的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型产业模式,以消除传统产业模式中的冗余生产环节,科学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使社会流通的物料以闭路循环形式运行,物尽其用,在变废为宝、赋予新产品生命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乃至消除污染,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实现本质节能减排,低碳高效。★产业链和供应链 ★全生命周期与系统工程★资源循环体系基本理念与构建流程:产业链、线性产业结构、开环与闭环产业模式、资源循环体系理念、跨领域生产要素组合、资源循环体系的特点、创建流程与数学表达、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产业融合与资源循环体系建设★绿色与弹性供应链★环境保护与化废为利:再生资源的新定位、要素组合很重要、协同发展原则、★全系列铜金属资源循环体系构建案例★铅酸蓄电池闭路循环产业链案例分析★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双碳”目标下的汽车循环多元化产业体系 ★基于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循环产业链★互联网 资源循环体系★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及案例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资源循环体系的意义、建设理念、模式框架、生产要素组合等,提出了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并以产业、要素等多元融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循环体系的创新理论。本书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源循环体系在不同领域多个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相关知识。 本书可供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主体、规划设计部门、投资者、运行方和资本运作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企事业管理者、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产业经济、资源循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物流等专业本科与硕博研究生的专业辅助教材。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时代的呼唤1
1.2辩证与融合2
1.3产业链和供应链3
1.4全生命周期与系统工程3
1.5“城市矿产”,扬起风帆4
1.6资源永续,循环无限5 第2章看物质,议循环7
2.1物料流程与形态变化7
2.1.1单一形态的循环利用7
2.1.2变化形态的循环利用9
2.1.3功能性的循环利用11
2.1.4资源与能源的转换利用13
2.1.5多品种资源循环利用14
2.2法理角度看循环14
2.2.1定义14
2.2.2所存在的问题15
2.2.3对法律法规的建议16
2.3资源循环的社会意义17
2.3.1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17
2.3.2树立新型资源观17
2.3.3续写人类文明18
2.3.4促进可持续发展18
2.4资源循环的经济意义18
2.4.1资源环境经济学18
2.4.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19
2.4.3新时期,新思考20
参考文献21 第3章资源循环体系22
3.1产业链22
3.1.1一般概念22
3.1.2广义与狭义的产业链22
3.1.3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展23
3.2线性产业结构24
3.3开环与闭环产业模式25
3.3.1开环与闭环25
3.3.2反馈25
3.3.3开环的产业模式26
3.3.4闭环的产业模式26
3.4资源循环体系理念26
3.4.1基本理念26
3.4.2一般结构27
3.5跨领域生产要素组合27
3.5.1生产要素27
3.5.2生产要素的跨领域融合27
3.5.3生产要素新型组合28
3.6资源循环体系的特点28
3.6.1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要素组合28
3.6.2短流程的闭环体系29
3.6.3节能减排29
3.6.4与新品生产相结合29
3.6.5变废为宝29
3.6.6环境治理29
3.7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30
3.7.1创建流程30
3.7.2体系模型的数学表达31
3.8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32
3.8.1从生产函数看科技进步32
3.8.2多学科多要素研究34
3.8.3处理好科学技术和产业化的关系34
3.8.4产学研协作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35
参考文献36 第4章产业融合与资源循环体系建设38
4.1产业融合38
4.1.1发展过程38
4.1.2一般定义40
4.1.3类型40
4.1.4特征41
4.1.5典型实例41
4.2产业融合在资源循环体系中的作用43
4.2.1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产业融合43
4.2.2打通产品和废弃物之间的隔阂43
4.2.3促进新型组织形式和市场模式产生44
4.2.4互联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44
4.3资源循环体系对于产业融合的几点创新45
4.3.1产业融合在实体工业的实践45
4.3.2从物质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融合45
4.3.3从产业融合到要素融合46
4.3.4产业融合促进多元化经营46
4.4产业融合与资源循环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47
参考文献48 第5章绿色与弹性供应链49
5.1现代物流49
5.1.1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49
5.1.2现代物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51
5.2供应链52
5.2.1概念52
5.2.2绿色供应链53
5.2.3弹性供应链56
5.2.4生产者责任延伸制57
5.3资源循环体系对绿色弹性供应链的促进和发展59
5.3.1与大资源战略相连接59
5.3.2减容限量,优化运输59
5.3.3缩减产业环节,减少内外物流成本60
5.3.4资源循环多样化,促进立体供应链60
5.3.5EPR理念构筑绿色弹性供应体系60
5.3.6标本兼治,成就绿色物流61
参考文献61 第6章环境保护与化废为利62
6.1生态环境的保障62
6.1.1放错的资源重新归位62
6.1.2向污染要效益62
6.2再生资源的新定位62
6.2.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62
6.2.2对工业经济的稳定作用63
6.2.3农业废物资源化应用64
6.2.4新的经济增长点64
6.2.5促进产业转型升级65
6.2.6向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目标进发65
6.3要素组合很重要66
6.4协同发展原则66
6.4.1协同防治环境污染66
6.4.2协同配套设施66
6.4.3协同高效管理66
6.4.4协同区域规划67 第7章全系列铜金属资源循环体系68
7.1项目背景68
7.1.1铜的低吟68
7.1.2有色之都再崛起69
7.1.3共熔共生的闭环产业链70
7.2总体框架设计71
7.2.1原料来源71
7.2.2基本概念73
7.2.3产业链特点74
7.3工程实例74
7.3.1产业链流程图75
7.3.2“城市矿产铜”的拆解与处理76
7.3.3技术创新点80
7.3.4产业前景82
7.4设计和实施的体会83
7.4.1放宽眼界,跨界创新83
7.4.2原生与再生资源结合,协同并进83
7.4.3清洁生产,提高效能83
7.4.4规模运行,持续发展83
参考文献84 第8章铅酸蓄电池闭路循环产业链85
8.1建设的必要性85
8.2产业存在的问题86
8.2.1回收环节不畅86
8.2.2工艺水平低下87
8.2.3环境污染严重87
8.2.4难以适应严格的环保要求87
8.2.5利用率不高87
8.3传统开环产业结构现状和不足87
8.4闭路循环的新型产业链88
8.4.1基本理念88
8.4.2主体流程88
8.4.3关键工艺技术89
8.4.4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91
8.4.5新技术应用92
8.4.6简化物流与服务92
8.5工程实例92
8.5.1基本流程92
8.5.2关键工艺设备93
8.5.3概要数据94
8.5.4几点启示95
参考文献95 第9章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96
9.1生物质能源利用96
9.1.1生物质96
9.1.2沼气97
9.1.3生物质成型燃料98
9.2秸秆利用现状100
9.2.1政策面向好100
9.2.2焚烧秸秆使雾霾严重100
9.2.3农民为什么烧秸秆101
9.2.4企业的难处101
9.3规模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102
9.3.1规模化才能产业化102
9.3.2待解决的问题103
9.4生物质能源产业链104
9.4.1光合竹104
9.4.2生物质能源循环产业框架106
9.4.3秸秆回收与光合竹种植107
9.4.4政府支持和补贴政策108
9.5生物燃气108
9.5.1政策支持和产业推进108
9.5.2构建可持续原料体系109
9.5.3保障生物质稳产高产110
9.5.4沼气系统110
9.6热电联产111
9.6.1转化技术111
9.6.2联合机组113
9.6.3清洁供热113
9.6.4前景向好114
参考文献114 第10章“双碳”目标下的汽车循环多元化产业体系115
10.1产业特点115
10.1.1汽车保有量巨大115
10.1.2报废量快速增长116
10.1.3回收情况尚不乐观117
10.1.4技术落后,产业亟待升级118
10.1.5需要政策支持118
10.1.6要把材料应用做好118
10.1.7再利用和再制造势在必行119
10.2“双碳”目标与汽车循环产业120
10.2.1充分认识“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120
10.2.2汽车碳排放分析及应对措施120
10.3汽车拆解工艺理论和工程要点121
10.3.1逆生产过程121
10.3.2制式与非制式122
10.3.3工艺瓶颈122
10.3.4主体工艺思想和拆解模式122
10.3.5拆解模式分析比对123
10.3.6拆解布局124
10.3.7工程设计若干要点126
10.4多元化产业体系126
10.4.1多元化产业要素的构建126
10.4.2建立多元化产业框架127
10.4.3相关因素的考虑130
10.4.4多领域的子系统132
10.5工程案例136
10.5.1项目意义136
10.5.2拟建规模136
10.5.3产业流程与分期任务安排137
10.5.4设备配置原则138
10.6需要注意的理论与技术要点138
10.6.1物料分析138
10.6.2明确主业139
10.6.3大回收概念139
10.6.4结合国情139
10.6.5多元意识139
参考文献140 第11章基于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循环产业链141
11.1乡镇污水处理特点142
11.1.1现状142
11.1.2特点142
11.1.3面临的问题144
11.1.4PPP模式146
11.2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简述146
11.2.1A2O工艺146
11.2.2MBR工艺147
11.2.3MBBR工艺149
11.3乡镇综合治理水资源循环产业链151
11.3.1需要解决的问题151
11.3.2建立产业链框架152
11.4要点分析153
11.4.1以人为本,保护生态153
11.4.2抓住要素,有机衔接153
11.4.3因地制宜,开展整治153
参考文献154 第12章互联网+资源循环体系155
12.1资源循环需要互联网平台155
12.1.1社会需求是市场的源泉155
12.1.2互联网+资源循环155
12.1.3线上与线下的融合156
12.1.4数据化的资源循环157
12.2互联网+资源循环产业框架158
12.2.1指导思想158
12.2.2产业框架159
12.2.3产业链资源159
12.3应用范例160
12.3.1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平台160
12.3.2汽车再利用和再制造件网络交易平台163
12.4发展趋势165
12.4.1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165
12.4.2搞好物质流和信息流融合165
12.4.3发挥信息跟踪和管理功能166
参考文献166 第13章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及案例分析167
13.1园区建设的必要性167
13.1.1文明发展的需要167
13.1.2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68
13.1.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68
13.1.4“无废城市”建设的需要168
13.2园区建设的若干要点169
13.2.1建设宗旨169
13.2.2建设内容169
13.2.3环保与生态169
13.2.4产业体系建设170
13.2.5促进地区发展170
13.3园区的资源循环属性170
13.3.1“建线补链”170
13.3.2闭环经济模式171
13.3.3互补配套171
13.3.4上下游延伸171
13.3.5循环利用特性鲜明171
13.4园区建设案例分析171
13.4.1园区概要171
13.4.2规划重点172
13.4.3产业目标174
13.4.4节能低碳174
13.4.5招商引资175
参考文献17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杨敬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教授级高 级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和资源化工作多年,对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电线电缆、工业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的处理与综合利用进行深入研究,熟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流程和方法,组织能力强。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国际化等方面均做出一定贡献。主持宁波、合肥等城市报废汽车资源循环基地项目、山西吉天利10万吨废铅酸电池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项目、大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项目、广东赢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项目、河南新乡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园区、山东菏泽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园区、广西玉林龙潭创兴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等大型循环经济项目。曾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科学技术一等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发表论文和专论30余篇,在国内环境工程、机电产品处理资源化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担当全国专业协会管理工作,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产学研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