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交流与戏曲形态的生成、蜕变

丝路交流与戏曲形态的生成、蜕变

1星价 ¥111.0 (7.5折)
2星价¥111.0 定价¥1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86647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0
  • 出版时间:2024-06-01
  • 条形码:9787030786647 ; 978-7-03-078664-7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神话-仪式学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综合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献及传统习俗材料的基础上,沿着神话—偶仪—乐器—戏曲的路线讨论了戏曲文化观念的发生,依据脚色—叙事—曲牌—文本的线索讨论了戏曲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乐的思路讨论了戏曲形态的蜕变,多视角、多维度全景式地将戏曲发生、形成与蜕变的全过程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总体上,本书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观点新颖,为中国戏曲史、戏曲音乐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目录

目录前言图目录表目录绪论 东方学及戏*史研究的新向度1一、20世纪上半叶东方学视野下的丝路音乐交流研究1二、真戏剧、真戏*与戏*的发生:从观念—行为—发生出发11三、本书的意义、研究方法及框架21上编 “神话—偶仪—乐器—戏*”:戏*文化观念的发生**章 戏神信仰与西亚—中亚—东亚的二元对立观念27**节 从神话到仪式:隐喻世界的浪漫遐想27第二节 从“摩醯*罗—维什帕克”到“二郎神—石敢当”39第三节 东南戏神田元帅:生殖崇拜的主题43第四节 道教北斗九皇神:道教话语中的戏神48第二章 傀儡戏、参军戏与东方戏剧的中国叙事53**节 偶仪时代:“乐”所代表的神话“原型”意义53第二节 丧家乐—伎乐—演剧:傀儡戏的功能拓展57第三节 呼麦、傀儡唱法与汉时匈奴、唐时突厥61第四节 傀儡戏与印度佛教的偶仪64第五节 从祭之以神、祭之以王到驱神(煞)仪式65第六节 “绿衣参军”、参军桩与“绿衣杰克”、五月朔花柱67第七节 罗马、希腊驱假神仪式与中国参军戏、假官戏69第八节 参军戏(色)、竹竿子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75第三章 拍弹与变相——看图讲故事的中国文本80**节 拍弹与pate、patā、patta、patra、phad、钵陀81第二节 拍弹/pate与古代印度的看图表演84第三节 拍弹之喉啭引声与俗讲仪式之“转读”“歌赞”86第四节 俳优小说与变文中讲故事89第五节 部派佛教造像、音声戒律的变迁与变相初识91第四章 双声的戏剧人类学解读96**节 双声的三种类型97一、由人声构成的双声97二、由人与乐器共同构成的双声98三、仅由乐器构成的双声99第二节 双声文化的共性及形态递嬗104第三节 双声文化的历史考察107第四节 汉唐时期的双声乐器110第五节 神话—仪式中双声及其意义115第五章 般涉及般涉调考原119**节 梵天、湿婆和般遮翼:以“五”为圣数的神话述事120第二节 pāncama、数五、数论、密教与阿维斯塔经122第三节 pa.calika—puttali—傀儡:神圣代码125第四节 从般遮尸弃至般涉单调128第六章 傀儡戏与戏*脚色体系的形成131**节 悖拿儿—唐歌舞戏、鲍老—宋杂剧色、邦老—宋元戏文杂剧的净脚133第二节 般涉调套*——隐于元*末旦体制中净脚唱腔138第三节 “炸音”——净脚的唱法142第四节 净角唱腔的重要结构形式:“腔儿”—务头145第七章 从神圣到世俗:中国戏*叙事的思维运演149**节 创生神话主题运演与除煞仪式150第二节 神话结构运演与赛神叙事153第三节 宋代的二郎神—魁星崇拜与戏*叙事主题转换155第四节 古代戏*中婚姻主题对神话的运演159第八章 喉啭生律与西北苦音:“第6—12泛音组”假说164**节 塑型:呼麦泛音(哨音)的旋律机制165第二节 拟他:“第6—12泛音组”与特征音4、音7168第三节 变通:“以耳齐其声”与西北音阶171第四节 证史:从律印于器到调归般涉174第五节 “第6—12泛音组”的传播与跨文化交流178第九章 粟特人与唐乐署供奉*般涉调部分*目关系考184**节 由“火苏敕耶”引发的思考184第二节 佛教、祆教混合型——中亚胡人宗教类型186第三节 般涉调与筚篥(唢呐、胡笳)190第四节 胡人乐伎中的粟特人构成及乐署*目的音乐归属196第十章 金元散*般涉调套*及*牌源流考199**节 和田木版画、壁画与“宜子”变相202第二节 密宗“罥索神变”(傀儡仪式)与“过关煞”仪式204第三节 七夕节、傀儡戏与般涉调209第十一章 从《穆护砂》到《穆护歌》:戏*文本的生成与演变214**节 穆护与《穆护歌》214第二节 “摩醯*罗—维什帕克”与佛教、祆教的创生主题216第三节 少女—化生—执莲童子—摩睺罗218第四节 《穆护歌》—木瓠—摩睺罗220下编 唱(念)—腔—乐:戏*的音声形态第十二章 “喉啭”与吼:古代戏*的唱与念——兼及佛教咏经梵呗及汉唐歌演新声227**节 “啭歌”拼合、四声得宜:受之“吠陀”的反切?229第二节 喉啭一声、响传百陌:唐代宫廷的“新声”232第三节 啭喉飞扬、长引滔滔:密宗真言与梵呗音声234第四节 喉啭引声、与茄同音:西域“喉歌”的跨界遗存238第十三章 “务头”与腔儿:戏*唱法中音乐性的彰显240**节 “拉罗腔”“拉嘛韵”与〔耍孩儿〕〔麻婆子〕241第二节 “拉罗腔”“拉嘛韵”与宋大*的“嗺哨”“中腔”245第三节 “腔儿”与潮尔、长调的“诺古拉”252第十四章 从北*〔耍孩儿〕到弦索腔〔耍孩儿〕254**节 弦索调形成时间之辨254第二节 关于弦索调对剧唱影响力下降261第三节 弦索腔与俗*267一、明代至清初的北方弦索俗*267二、文献记载明代北方俗*名的变迁268三、明清弦索俗*的几种形式272第四节 弦索腔与〔耍孩儿〕278一、〔耍孩儿〕在俗*、*艺中的腔调形态281二、〔耍孩儿〕在戏*中的调式及腔调形态284三、弦索腔系中〔耍孩儿〕的“腔”288第五节 对明清时期从弦索俗*到弦索腔变迁的初步认识290一、表现手法、使用乐器、表演场合与演唱形式的变化290二、音乐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变化291三、形态流变及社会功能变迁291第十五章 神话—仪式—制度—展演:戏*生态的多元连续统293**节 神话—仪式连续统294第二节 从巫乐制度、礼乐制度到礼—俗连续统298第三节 赛神会(歌会、节庆)—歌舞戏—戏*:形式连续统301参考文献305一、著作305二、期刊论文307三、文集、内部资料等310图目录图0-1 神话—仪式与音调的粗略关联23图0-2 表演形式与声腔形态的粗略关联23图1-1 丹丹乌里克出土的祆神木版画31图1-2 敦煌白画祆神图32图1-3 D.X佛寺北墙角西侧的三人组合神像32图1-4 D.X佛寺西墙南侧的三人组合神像33图1-5 《大正藏》图像部所载诃利帝(其一)34图1-6 《大正藏》图像部所载诃利帝(其二)35图1-7 1905年发现于吐鲁番以西地区的诃利帝画像35图1-8 四川巴中南龛第68号龛36图1-9 繁殖女神安比卡36图1-10 巩县石窟第四窟双面鬼子母像37图1-11 福州地区信仰的“田元帅”45图1-12 开封繁塔上的十二臂菩萨46图1-13 开封繁塔的塔砖上的明王46图2-1 灵石寺西塔考古发现的画像砖刻“执节者”及其摹画(周子杨画)73图2-2 古希腊陶罐上的执法罗斯竿者78图3-1 拉贾斯坦的phad82图3-2 巴鲁特围栏上的“大猕猴本生”圆形浮雕92图4-1 中国乐器盏西与古埃及乐器arghul102图4-2 古埃及动—静型双管107图4-3 女乐师演奏双管108图4-4 迦楼罗(即金翅鸟)吹纵笛图114图4-5 埃及和巴勒斯坦传统乐器arghul115图4-6 印度神话中的半女神118图4-7 三面湿婆雕刻118图5-1 云冈石窟(第八号窟)鸠摩罗天121图5-2 10世纪五头湿婆半身像121图5-3 印度朱罗时代湿婆持维纳琴铜像122图7-1 从神话到真实世界153图8-1 泛音组167图8-2 西藏传统音乐所运用的泛音集合178图9-1 苏赖耶与拉弓者186图9-2 火坛旁的祭祀者187图9-3 释迦牟尼佛空悬圆环187图9-4 舞蹈中的粟特人188图9-5 唐三彩骆驼载粟特乐俑191图9-6 粟特人与胡旋舞192图9-7 伊朗王宫中演奏ney的妇女193图10-1 犍陀罗出土的鬼子母雕像212图11-1 唐代的童子执莲纹壶219图15-1 整体多元连续统294图15-2 二元对立的脚色301表目录表1-1 与摩醯*罗相关诸神比较50表4-1 中国境内双声列表101表4-2 外国双声列表103表4-3 双声称谓的历史语言学联系109表5-1 圣歌音调与伴奏乐器音阶对照表128表8-1 六种呼麦的低音及哨音音列表166表8-2 11*冒顿潮尔的音列167表8-3 秦腔、豫剧音列表173表8-4 “6—12倍音”与西亚—中亚音阶关系181表8-5 七调碑中的般赡raga182表9-1 三个文献所记般涉调*目185表9-2 笳与欧亚大陆吹管乐器的语言学联系194表9-3 般涉调与乐器的关系194表10-1 《全元散*》中般涉调套*的结构200表10-2 神变、变相、傀儡队戏及北斗戏神话结构表208表13-1 《全元散*》中的〔煞〕248表14-1 〔耍孩儿〕*牌形态285表14-2 般涉调与徵调式音阶的共性分析287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