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传播技术变革对隐私理论的塑造与变迁

传播技术变革对隐私理论的塑造与变迁

1星价 ¥30.9 (6.3折)
2星价¥30.9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41496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34页
  • 出版时间:2024-06-01
  • 条形码:9787576414967 ; 978-7-5764-1496-7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播技术革新为角度,梳理摄影、摄像、监听、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革新如何影响隐私权理论、立法以及人类对隐私掌控诉求和掌控能力的变化。内容包括:信息化社会意味着隐私的终结?、从隐私观到隐私权、科技革新对隐私理论的影响、隐私权的抗辩理由等。

目录

**章 信息化社会意味着隐私的终结? 一、信息化社会 二、人为什么需要隐私 三、技术革新为什么能影响人类? 第二章 从隐私观到隐私权 一、私人安宁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二、隐私需求觉醒与快照技术 三、技术驱动下的美国隐私权立法 第三章 科技革新对隐私理论的影响 一、从快照到窃听:摆脱财产权对隐私保护的束缚 二、从信息性隐私权到个人信息保护 三、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与义务 第四章 隐私权的抗辩理由 一、公共利益 二、公众人物 三、公共空间 四、当事人未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其隐私 五、合理依据 六、新闻自由与隐私 第五章 技术革新与数字化生存 一、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序曲 二、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价值观 三、隐私期待的崩溃 第六章 作为“生产要素”的个人信息 一、隐私的商业价值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二、 安全与公民隐私安全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 结语 万众皆媒时代的隐私失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瑞奇,女,吉林长春人,本科期间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法学专业,其后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深造并取得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新闻社任记者,后从中国传媒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承担“传播法”“网络法“传播法国际模拟法庭”“新闻侵权专题研究”“数字版权案例研究”等课程教学工作,曾在《现代传播》《理论视野》等杂志发表传播与法治问题相关文章,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版权强国建设背景下网络平台版权责任制度优化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