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治与法治研究:五帝至秦汉

德治与法治研究:五帝至秦汉

1星价 ¥49.0 (5.5折)
2星价¥49.0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47994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519479947 ; 978-7-5194-7994-7

内容简介

专著内容是治国理政及相关问题研究,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首先对《史记》中几十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考察和论述,对其中一些人物和事件也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书中所考察的历史人物留下的是以德治国的美誉和经验,当然也寄托了后人对他们治国理政的美好期待,相应的论述仅仅是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体会。专著在**部分关于五帝至汉武帝时代杰出历史人物的德治论鉴基础上对秦汉之际的伦理道德问题、汉朝的德治与法治及其关系问题这两部分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阐述,依据史料进行了比较充分地论证,得出秦汉之际伦理道德有比较复杂和相对不稳定的特点,也得出在汉朝的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的结论,进一步推进了后面这两部分,也是两个专题所在领域的研究。

目录

**部分《史记》中人物、礼乐制度述论
绪论
**章《五帝本纪》中部落联盟首领和德治论鉴
**节黄帝是一位远古英雄人物
第二节黄帝治理国家能以身作则
第三节颛顼帝是一位成熟、干练的政治家
第四节尧帝选拔帝位接班人的原则和办法
第五节尧与舜安民之术的对比
第六节略论高辛以德治国言行
第七节略论帝尧以德治国言行
第八节略论虞舜以德治国言行
第二章《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德治事迹和反面典型
**节夏禹的德治言行述论
第二节商汤的德治言行述论
第三节周文王的德治言行述论
第四节周文王以德治国、以仁义兴邦的影响
第五节牧野之战: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灭商之战
第六节周武王敬天保民的思想和与民休息的政策
第七节大禹治水的业绩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第八节皋陶的“九德论”赏析
第九节皋陶是一位居安思危的政治家
第十节夏启在军事上的胜利促进了夏朝政治上的稳定
第十一节商朝**个王成汤针对夏朝灭亡的经验总结
第十二节武丁是殷朝历史上有作为的君王
第十三节警钟长鸣: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第十四节周厉王倒行逆施,亲小人远贤者
第十五节历史的教训:周厉王统治时期的国人暴动
第三章《伯夷列传》主人公的道德思想和礼乐制度的作用
**节伯夷和叔齐的“德行”“守义”仍有存在的历史空间
第二节略论礼仪制度整合规范君臣之礼
第三节略论礼乐制度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秩序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杰出的历史人物评论
**节司马穰苴是一位治军有方且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
第二节孙武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第三节吴起也是一位治军有方的军事家
第四节略论子路为义而死
第五节晏子为人师表识贤才述论
第六节苏秦是战国后期一位有抱负的青年游说之士
第七节战国时期秦国宗室樗里子历三世而不衰的原因
第八节秦武王时期有娴熟政治进退思想的客卿甘茂
第九节战国时期杰出的秦国军事家白起
第十节战国时期拥有丰富政治、军事经验的秦国老将王翦
第十一节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的传奇人生
第十二节战国时期名冠诸侯的军事家、政治家信陵君魏无忌
第五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中极端重视人才的案例
**节齐桓公用才不避罪
第二节晏子知贤重贤礼贤
第三节秦王重视人才的一个极端表现
第六章《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中三位秦王的风采和秦朝
国祚短暂的原因
**节秦穆公“人才至上”观念鉴赏
第二节略论秦孝公立志强国的雄心壮志
第三节略论秦王嬴政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一面
第四节秦始皇一意孤行,治国之术警示后人
第五节秦二世治国乏术,死于其信任的宦官手中
第七章《项羽本纪》中项羽治国与失国方面的认识
**节残暴与杀戮是项羽治理天下的大忌
第二节项羽兵败失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第八章《平准书》中爱国牧羊主卜式与武帝时的弊政
**节略论牧羊主卜式的爱国义举不被理解的原因
第二节略论汉武帝时期的弊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西楚霸王的心路与秦汉之际的社会伦理道德
**章西楚霸王项羽心路历程探析
**节世家变故:藏不住的是万丈豪情与霸气
第二节国仇家恨:复仇心理滋生出无情与残暴
第二章论秦汉之际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节父子伦理关系与“孝”道德观念
第二节君臣伦理关系与“忠君”观念
第三节夫妇伦理关系与两性道德观念
第四节仁、义、信等道德观念的践行情况
第三部分汉朝的德治与法治问题
**章绪论
**节研究旨趣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研究综述
第三节关于相关概念界定问题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本部分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从汉朝“劫质”案例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节汉朝有关“劫质”案件情况概述
第二节从西汉一宗“劫质”案例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从东汉一宗“劫质”案例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第三章从汉朝“持质”法的演变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节从汉初的“劫人”法谈起
第二节“持质”法中的人性化特征
第三节犯罪升级之后“持质法”的变通
第四节忠义托起的法律之剑
第四章从《轻侮法》有关问题谈汉朝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节提出考察《轻侮法》的角度
第二节《轻侮法》颁布是“德主刑辅”治国理念的极端体现
第三节忠孝一体化:汉朝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纠结
第五章汉朝社会“五伦”中的朋友关系研究
**节汉代朋友的类型及道德规范
第二节汉代朋友之间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
第三节汉代朋友之间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
第六章汉朝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德治与法治管理
**节汉朝针对边疆归附匈奴的管理
第二节汉朝针对边疆降附乌桓的管理
第三节汉朝针对西北羌区的行政管理
第七章关于汉朝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几个观点的再认识
**节关于汉高祖和陆贾在德与法关系上认识的考察
第二节关于汉文帝与贾谊在德与法关系上认识的考察
第三节汉武帝“独尊儒术”与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认识
第四节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上礼法之争的再认识
第五节东汉时期在礼法合体进程中德与法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林永强,男,汉族,出生于1968年4月,籍贯山东省昌邑市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讲中国古代史、秦汉法制史、秦汉制度史等课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岳飞文化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秦汉史、秦汉简牍学、秦汉伦理思想史研究。先后发表《汉代“葆”部的社会治安功能考论》《汉朝羌区军政防控措施考论》《汉代海盗与沿海社会治安管理》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2012年出版学术著作《汉代地方社会治安研究》,主持并结题省级课题一项、厅级课题二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