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1星价 ¥66.6 (6.8折)
2星价¥66.6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9684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509696842 ; 978-7-5096-9684-2

内容简介

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是国家“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亟需要系统总结中国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关键举措、可行路径、典型模式、成功经验,讲好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故事,传播中国经验与智慧,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本书系统研究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中国精准扶贫重要举措与成效,解析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分析中国乡村能得以振兴的制度优势、政策优势,总结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举措、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路径选择。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研究内容 1.3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聚落和村庄 2.1.2 农村和乡村 2.1.3 乡村性与地方性 2.1.4 农村经济与乡村经济 2.1.5 乡村系统与乡村地域系统 2.1.6 可持续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2.1.7 农业多功能性与乡村多功能性 2.1.8 乡村多元价值 2.1.9 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生计资本理论 2.2.5 地方发展理论 2.2.6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7 乡村地域系统理论 2.2.8 新乡村主义理论 2.2.9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2.10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11 乡村多功能性理论 2.2.12 分层协同减贫理论 2.2.13 城乡融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乡村发展的历程、特征与成就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3.1.1 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年) 3.1.2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1957年) 3.1.3 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 3.1.4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阶段(1979~2004年) 3.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5~2012年) 3.1.6 精准扶贫阶段(2013~2020年) 3.1.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2021年以来)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3.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3.2.2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3.2.3 农村 贫困问题全面消除 3.2.4 和美乡村建设持续稳步推进 3.2.5 乡村综合治理能力逐渐增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内涵和体制机制优势 4.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4.1.1 城乡发展不平衡 4.1.2 区域发展不均衡 4.1.3 乡村发展不充分 4.1.4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需要 4.1.5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 4.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目标要求与逻辑体系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4.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4.2.3 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 4.3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优势 4.3.1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4.3.2 发挥制度优势 4.3.3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 4.3.4 坚持规划先行 4.3.5 脱贫攻坚宝贵经验借鉴 4.3.6 “千万工程”经验 4.3.7 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成就及挑战 5.1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举措 5.1.1 政策体系 5.1.2 法治建设 5.1.3 主要行动、计划与重大工程部署 5.2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重要成就 5.3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挑战 5.3.1 乡村人口快速老龄化 5.3.2 村庄空心化 5.3.3 农民主体性缺失 5.3.4 乡村建设人才短缺 5.3.5 乡村发展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5.3.6 乡村振兴资金需求巨大 5.3.7 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5.3.8 乡村振兴成效测度困难 5.3.9 外部环境变化 5.4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5.4.1 人与土地 5.4.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5.4.3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5.4.4 效率与公平 5.4.5 生产与生活 5.4.6 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 5.4.7 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 好发挥政府作用 5.4.8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5.4.9 小农户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 5.4.10 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实现路径及典型实践 6.1 中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6.1.1 基于系统论要素—结构—功能的乡村振兴作用机理 6.1.2 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6.1.3 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体系 6.2 中国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 6.2.1 党建 乡村振兴 6.2.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 6.2.3 荒山综合开发促进乡村振兴 6.2.4 土地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6.2.5 乡村旅游支持乡村振兴 6.2.6 康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6.2.7 光伏发电产业驱动乡村振兴 6.2.8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6.2.9 农村金融支撑乡村振兴 6.2.10 劳动技能培训支持乡村振兴 6.2.11 易地搬迁安置支持乡村振兴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扬,1984年出生,贵州普安人。2014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2021年10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反贫困、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重点基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以**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4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6篇,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第三方评估“优秀个人”等重要奖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目前兼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理事,以及Sustainable Futures、Agricultural Communications、《中国土地科学》等刊物青年编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