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

1星价 ¥62.5 (7.1折)
2星价¥62.5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446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7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552044652 ; 978-7-5520-4465-2

本书特色

1.汉学家舒斯特的开创性研究专著,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基于丰富的史料和政治经济背景分析,生动展现早期耶稣会在东亚的外交与文化适应。 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中国婚恋故事、德语文学中的中国风元素等,体现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学创作的滋养。 从文学、教育、手工艺、戏剧等多个领域,深入剖析17—19世纪东亚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内容简介

17—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在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已是学界共识。然而,他们作为日本与欧洲之间文化交流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该影响如何延续至19世纪,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舒斯特的这部开创性研究专著分析了这一影响在劝诫性文学作品、学校教育及校园戏剧中的体现;揭示并对照不同社会对东亚文化接触的多元反应;探讨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情况,中国风何以成为文学创作的典型元素,以及钟表和自动装置、通俗文学和民间戏剧中展现的中国与日本形象。

目录

前言 **章 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章 耶稣会的作用:传教中的外交、调整与文化适应 一、 在日本相遇:茶道 二、 日本文化在德语地区的传播 三、 耶稣会戏剧《日本兄弟》 四、 儒家伦理作为欧洲教育理念:孝道与敬畏 第三章 中国婚恋故事:中国文学于18和19世纪在德国的接受 一、 不忠的寡妇 二、 愉快的婚恋故事 三、 蛇女 第四章 中国符号:德语文学中的中国风 一、 英式与中式的景观园林:论歌德的三部作品 二、 中式园亭:谈拉贝的《运尸车》 三、 丝织中国人像与纸制中国庙宇:论施蒂弗特与凯勒的两部中篇小说 四、 中国鬼魅:论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第五章 手工艺术、通俗文学和民间舞台中的欧洲与东亚 一、 “二手制作”:钟表和自动装置 二、 两部通俗小说的历史背景:凡·德·维尔德的《使者访华游记》和格拉布纳的《日本男人》 三、 中国的施塔伯勒和日本的瑞士:民间戏剧中的远东情结 第六章 我眼中的日本:诗与真之间的旅游小记 结束语 附录Ⅰ:德语区的耶稣会日式戏剧一览 附录Ⅱ:19世纪日本文学的知名译本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英格里德·舒斯特,日裔德国学者,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执教多年,研究方向为德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聚焦德、中、日三角文学关系研究。代表作有《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890—1925)》等。她观察德国文学里的中、日形象变迁,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