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87092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62870920 ; 978-7-5628-7092-0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中国减贫方案与全球贫困治理丛书”单品,由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贫困治理专家向德平担任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深入分享了中国扶贫与脱贫的经验做法,生动展现了中国反贫困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的贡献和责任担当。全书共分为九章,包括:世界反贫困的格局、中国反贫困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反贫困的发展历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方略、中国特色反贫困的优势、中国反贫困的经验、中国反贫困的世界影响。本书适合在贫困治理领域研究的学者、实务工作者、大众阅读和学习。
目录
一章 世界反贫困的格局一、 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及其根源(一)世界贫困问题的表现(二)世界贫困问题的成因(三)世界贫困问题的根源二、 世界反贫困的历程(一)世界反贫困的阶段性探索(二)反贫困理念及政策的演进三、 世界反贫困的成就(一)发达国家的反贫困图景(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努力(三)不平衡的世界四、 世界反贫困的挑战(一)贫困的威胁一章 世界反贫困的格局一、 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及其根源(一)世界贫困问题的表现(二)世界贫困问题的成因(三)世界贫困问题的根源二、 世界反贫困的历程(一)世界反贫困的阶段性探索(二)反贫困理念及政策的演进三、 世界反贫困的成就(一)发达国家的反贫困图景(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努力(三)不平衡的世界四、 世界反贫困的挑战(一)贫困的威胁(二)贫困差距的扩大(三)国情、制度、政策与实践
第二章 中国反贫困的背景与意义一、 中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反贫困的经济背景 (二)中国反贫困的社会背景(三)中国反贫困的政治背景二、 中国贫困的现实状况(一)中国贫困问题的表现 (二)中国贫困问题的成因 三、 中国反贫困的巨大成就(一)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二)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三)生态保护落地落实(四)贫困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四、 中国反贫困的重要意义 (一)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二)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三)创造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四)探索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模式(五)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第三章 中国反贫困的发展历程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 (一)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二)建立基本的农村保障制度 二、 改革推动式扶贫阶段(1978—1985年)(一)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逐步取消统购统派(三)区域性扶贫(四)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推行三、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年)(一)成立专门的扶贫机构 (二)实行以县为单位的扶贫瞄准机制 (三)增加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四、 综合扶贫阶段(2001—2010年)(一)实施“整村推进” (二)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 (三)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四)发展农业产业化 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阶段(2011—2020年) (一)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二)实行区域瞄准和个体瞄准相结合(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一、 政府主导扶贫的内涵(一)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主导扶贫(二)政府主导扶贫的“新”意涵二、 政府主导扶贫的必要性(一)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执政能力(二)市场、社会力量扶贫的局限性(三)中国反贫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三、 政府主导扶贫的优势(一)政府的合法性优势(二)政府的资源调配能力四、 政府主导扶贫的方式(一)制定扶贫战略规划(二)完善扶贫政策体系(三)实施专项扶贫方案(四)构建多元扶贫格局
第五章 社会参与一、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背景(一)理论背景 (二)实践背景(三)政策背景二、 社会扶贫行动的构成(一)社会扶贫的行动目的(二)社会扶贫的行动主体(三)社会扶贫的行动内容(四)社会扶贫的行动资源三、 不同行动主体的减贫行动(一)定点扶贫单位参与减贫行动(二)民营企业参与减贫行动(三)社会组织参与减贫行动四、 经验总结(一)明确行动目的,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凝聚主体力量,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三)畅通沟通渠道,促进主体间良性互动(四)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六章 精准方略一、 精准方略的科学内涵 (一)精准扶贫(二)精准脱贫(三)精准方略的科学内涵二、 精准方略的理论渊源(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贫困及消除贫困的思想(二)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三)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承继与创新三、 精准方略的本质要求(一)扶贫对象精准(二)项目安排精准(三)资金使用精准(四)措施到户精准(五)因村派人精准(六)脱贫成效精准四、 精准方略的实践路径(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第七章 中国特色反贫困的优势一、 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坚持党的领导,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二)层层抓落实,构建具有强大合力的大扶贫格局(三)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完善贫困治理体系二、 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志智双扶”,激发扶贫内驱力(二)汇聚多方力量,加大帮扶力度三、 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道路(一)坚持改革开放,助力脱贫攻坚(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相对贫困的目标(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提高贫困治理水平四、 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立足人民需求,促进人民发展(二)聚焦社会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三)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八章 中国反贫困的经验一、 国家主导的反贫困行动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二)党政统合的制度优势(三)运动与常规结合的组织优势 二、 以发展为基础的贫困治理 (一)转型发展为反贫困奠定经济社会基础(二)国家自主发展能力是反贫困的重要前提三、 多元主体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一)市场主体是反贫困的重要杠杆(二)社会组织是反贫困的坚实基础四、 以文化主体性为支撑的反贫困(一)家国关系与中国特色的大扶贫格局(二)进取文化与农民主体性
第九章 中国反贫困的世界影响一、 反贫困的中国经验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反贫困行动 (三)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 (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五)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二、 中国反贫困的国际反响(一)中国减贫行动具有世界意义(二)中国减贫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 中国反贫困的溢出效应 (一)知识溢出效应(二)社会溢出效应 (三)经济溢出效应 (四)文化溢出效应四、 中国反贫困的国际意义(一)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二)丰富世界反贫困方案 (三)推动全球反贫困进程(四)创新国际反贫困理论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曾任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扶贫办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反贫困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4.1¥3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9.0¥5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7¥3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9¥36.8 -
性心理学
¥19.7¥58.0 -
语文闲谈
¥12.2¥29.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1.3¥45.0 -
乡土中国
¥12.2¥26.0 -
张舜徽集清人笔记条辨
¥13.4¥32.0 -
遇见天堂鸟
¥13.5¥45.0 -
中国人的名·字·号
¥9.0¥28.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看不见的伤痕(八品-九品)
¥22.1¥69.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5¥45.0 -
自卑与超越
¥14.7¥39.8 -
理解生命
¥9.8¥32.8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14.7¥4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4.4¥39.8 -
汉字王国
¥11.5¥46.0 -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40.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