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2815498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52815498 ; 978-7-5528-1549-8
本书特色
★养生要趁早,与其跟风泡枸杞,不如听听古人怎么说
古人养生,不仅养形,更要养心、养性、养精、养气、养神,看重如何让短暂的生命活得有质量。
帝王将相、圣贤哲睿、文人雅士,但凡我们叫得上名字的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没有谁轻视过养生。
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司马光、苏轼、沈括、曾国藩、李鸿章……他们不但治国理政,著书立说,还钻研医学、养生学。刘禹锡的《传信方》、沈括与苏轼的《苏沈良方》,都是传世医书。欧阳修给苏洵开过药方,曾国藩看重的家庭全科医生是一位官场至交,而非职业医生。
先贤的养生是身心灵、精气神的圆融通达,是人与自然的美妙互动,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我的和解。
★衣食住行、情志调摄、修身养性、保健之法,原来古人这样生活
贵生遵生|修身养性|形神共养|情志调摄|顺应四时|燕闲清赏|眠食起居|导引吐纳|祛病延年
孔子讲究“不时不食”,孙思邈劝人莫吃夜宵,朱熹好静坐调息,王安石归隐后以下棋养性,孝庄晚年尤爱泡汤泉,康熙考察明代以来“善于书法者”,都是身体强健的长寿之人……
陆游的一句“不觅仙方觅睡方”,与哈佛大学2023年研究发现的午睡或可减缓大脑随年龄萎缩的速度不谋而合;
一代文宗欧阳修靠弹古琴治好了自己的“幽忧之疾”,感叹琴为小技,却得平心养疾;
“纪大烟袋”纪晓岚爱抽烟,爱喝酒,爱熬夜,还爱吃肉,却活到83岁无疾而终,想必与他幽默诙谐的养生之道不无关系,正是笑一笑,少一少;
武侠小说中神乎其神的《易筋经》,只是一本养生书;
慈禧*喜欢的菊花延龄膏,方中只有一味药:鲜菊花瓣;
……
★养生要趁早,与其跟风泡枸杞,不如听听古人怎么说
古人养生,不仅养形,更要养心、养性、养精、养气、养神,看重如何让短暂的生命活得有质量。
帝王将相、圣贤哲睿、文人雅士,但凡我们叫得上名字的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没有谁轻视过养生。
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司马光、苏轼、沈括、曾国藩、李鸿章……他们不但治国理政,著书立说,还钻研医学、养生学。刘禹锡的《传信方》、沈括与苏轼的《苏沈良方》,都是传世医书。欧阳修给苏洵开过药方,曾国藩看重的家庭全科医生是一位官场至交,而非职业医生。
先贤的养生是身心灵、精气神的圆融通达,是人与自然的美妙互动,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我的和解。
★衣食住行、情志调摄、修身养性、保健之法,原来古人这样生活
贵生遵生|修身养性|形神共养|情志调摄|顺应四时|燕闲清赏|眠食起居|导引吐纳|祛病延年
孔子讲究“不时不食”,孙思邈劝人莫吃夜宵,朱熹好静坐调息,王安石归隐后以下棋养性,孝庄晚年尤爱泡汤泉,康熙考察明代以来“善于书法者”,都是身体强健的长寿之人……
陆游的一句“不觅仙方觅睡方”,与哈佛大学2023年研究发现的午睡或可减缓大脑随年龄萎缩的速度不谋而合;
一代文宗欧阳修靠弹古琴治好了自己的“幽忧之疾”,感叹琴为小技,却得平心养疾;
“纪大烟袋”纪晓岚爱抽烟,爱喝酒,爱熬夜,还爱吃肉,却活到83岁无疾而终,想必与他幽默诙谐的养生之道不无关系,正是笑一笑,少一少;
武侠小说中神乎其神的《易筋经》,只是一本养生书;
慈禧*喜欢的菊花延龄膏,方中只有一味药:鲜菊花瓣;
……
★拒做脆皮现代人,看看古人有哪些“惜命小妙招”
“寻可喜可笑之事,舒劳顿郁结之气”
“他人气我我不气,不气不气真不气”
“不时不食,应时而食”
“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
“一席之间,食忌多品”
“伸筋拔骨,以形引气”
“久视伤血,闭目养神”
……
八十一篇养生札记,攫取古人养精、养气、养神的经验主张,串联起保全身心健康的智慧
★这本书给谁读?
35 人群:人到中年才更懂健康可贵,上有老下有小,保全自己,不仅为自己,也为家人。
脆皮大学生:养生如出名,都要趁早,因为养生如储蓄,老了再努力都没什么用。
996打工人:养生如养命,匆忙赶路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内卷、焦虑、不快乐者: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工作进步,三者顺序不可颠倒,从我们的先人是怎么处理三者关系的做法中,或许可以窥见照亮身心隐秘暗角的一束光。
★“中式血脉”觉醒:质疑养生、理解养生、热爱养生
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年轻人具有养生意识,三成年轻人已经形成养生习惯。两千年的文化延绵,让养生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大家彼此调侃的枸杞、菊花、保温杯,还是近两年在年轻人中大热的八段锦、太极拳,都是深藏在我们血脉中的中式生活方式在觉醒。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身心生活》是一本集合古人调养身心智慧的中式生活手册。
阅读古代先贤的作品,会发现其中关于调养身心的文字比比皆是,甚至会被写成家书家训,供儿孙习诵。从基础的饮食睡眠,到身体锻炼之法,再到性情心态的调整,古人不仅希望延长生命的长度,更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活得有质量、有深度。
全书共九卷,分别是:贵生遵生、修身养性、形神共养、情志调摄、顺应四时、燕闲清赏、眠食起居、导引吐纳、祛病延年。其中不仅介绍了诸如孙思邈、苏轼、陆游、贺知章、纪晓岚等很多读者耳熟能详的古代先哲独特的身心生活方式,满足了读者对古人生活的好奇,更给到读者深层的关于“中式生活哲学”的启发。
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开始重视调养自己的身心,转变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深藏在我们血脉中的“中式生活方式”开始觉醒了。
目录
卷一 贵生遵生
卷二 修身养性
卷三 形神共养
卷四 情志调摄
卷五 顺应四时
卷六 燕闲清赏
卷七 眠食起居
卷八 导引吐纳
卷九 祛病延年
后记
相关资料
自序
养生,是我们耳熟能详、日日可闻又似懂非懂的词。如果你猛然打断一个谈论养生谈得兴致盎然的人,问他什么是养生,他可能马上愣住,不知从何说起。
养生,是不是保健?
我们今天所说的养生,与古人所说的养身、养体、养形、养精、养气、养神、养心、养性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养生,为什么要养心、养性?为什么要养精、养气、养神?又为什么要修身养德?
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长寿吗?
养生究竟能不能长寿?寿数是天定的,还是人养的?如果是人养的,为什么“度百年而去”的养生家少之又少?如果是天定的,为什么孜孜以求于养生者千年不绝?
我对养生话题的兴趣,始于阅读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集。在他们的文集中,养生祛病的文字比比皆是,只不过我们的文选往往不选,以至于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古之圣贤君子都是不畏死、不谈养生的。实则不然,帝王将相、圣贤哲睿、文人雅士,李白杜甫、二程三苏、康熙乾隆、曾国藩李鸿章,但凡我们叫得上名字的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没有谁轻视过养生。有的人还会把养生心得写成家书家训,供儿孙习诵。
读古代先贤的养生文字,初以为玄妙高深、不知所云,渐觉肌理分明、有迹可循,终而触类旁通、妙趣横生,对自己钻研太晚、觉悟太迟,深以为憾。这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慧根,而是因为两千多年的养生文化,于悠远绵长中保持了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一致性。
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前,诸多文人士大夫通晓医理,亦官亦医。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司马光、苏轼、沈括、陆游、朱熹等,“儒而通医”者众多。他们不但治国理政,著书立说,还钻研医学、养生学。刘禹锡的《传信方》、沈括与苏轼的《苏沈良方》,是我们文史读者不易知晓的传世医书。我们通常不会知道,欧阳修给苏东坡的父亲开过药方,曾国藩*看重的家庭全科医生是一位官场至交,而非职业医生。
“无儒不通医”是个夸张的说法,“无儒不通养生”则是真实且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大家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形神相依的信仰是共同的。《黄帝内经》给历代儒生提供了大致相同的理论体系。在天人相依、动静相宜、未病先养、形神共养的话语逻辑中,苏轼能与千年前的先秦诸子“对话”养生,我们也能与千年前的苏轼“对话”养生。
在“对话”圣贤哲睿、古代养生家的过程中,我常有相见恨晚之叹,我将之分享给身边亲友,也不时听到“早知如此,必不当初”的懊恼。
自序
养生,是我们耳熟能详、日日可闻又似懂非懂的词。如果你猛然打断一个谈论养生谈得兴致盎然的人,问他什么是养生,他可能马上愣住,不知从何说起。
养生,是不是保健?
我们今天所说的养生,与古人所说的养身、养体、养形、养精、养气、养神、养心、养性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养生,为什么要养心、养性?为什么要养精、养气、养神?又为什么要修身养德?
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长寿吗?
养生究竟能不能长寿?寿数是天定的,还是人养的?如果是人养的,为什么“度百年而去”的养生家少之又少?如果是天定的,为什么孜孜以求于养生者千年不绝?
我对养生话题的兴趣,始于阅读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集。在他们的文集中,养生祛病的文字比比皆是,只不过我们的文选往往不选,以至于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古之圣贤君子都是不畏死、不谈养生的。实则不然,帝王将相、圣贤哲睿、文人雅士,李白杜甫、二程三苏、康熙乾隆、曾国藩李鸿章,但凡我们叫得上名字的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没有谁轻视过养生。有的人还会把养生心得写成家书家训,供儿孙习诵。
读古代先贤的养生文字,初以为玄妙高深、不知所云,渐觉肌理分明、有迹可循,终而触类旁通、妙趣横生,对自己钻研太晚、觉悟太迟,深以为憾。这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慧根,而是因为两千多年的养生文化,于悠远绵长中保持了一脉相承的连续性、一致性。
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前,诸多文人士大夫通晓医理,亦官亦医。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司马光、苏轼、沈括、陆游、朱熹等,“儒而通医”者众多。他们不但治国理政,著书立说,还钻研医学、养生学。刘禹锡的《传信方》、沈括与苏轼的《苏沈良方》,是我们文史读者不易知晓的传世医书。我们通常不会知道,欧阳修给苏东坡的父亲开过药方,曾国藩*看重的家庭全科医生是一位官场至交,而非职业医生。
“无儒不通医”是个夸张的说法,“无儒不通养生”则是真实且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大家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形神相依的信仰是共同的。《黄帝内经》给历代儒生提供了大致相同的理论体系。在天人相依、动静相宜、未病先养、形神共养的话语逻辑中,苏轼能与千年前的先秦诸子“对话”养生,我们也能与千年前的苏轼“对话”养生。
在“对话”圣贤哲睿、古代养生家的过程中,我常有相见恨晚之叹,我将之分享给身边亲友,也不时听到“早知如此,必不当初”的懊恼。
当今世界,人们都很忙:忙于营生,忙于事业,忙于富贵。我们太忙了,没时间健身,无暇思考,不看月亮。我们似乎觉得,抽点儿零碎的时间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推开窗户看看天空,发一会儿呆,温润片刻的苦涩,都是对时间的浪费。其实,我们并没有忙到这个份上,只是缺乏身心和谐的养生意识。有时候,我们对养生的追求就是大家彼此调侃的枸杞、菊花、保温杯,富贵者可能还会说喝茅台。
我们的先贤不是这么看待养生的,他们所说的养生不是个体的保健、奇效的偏方,而是身心灵、精气神的圆融通达,是人与自然的美妙互动,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我的和解,是倒头就睡,睁眼就笑,看云听鸟,交友远足,悲天悯人,热爱自然,探索新知,安贫乐道,节制欲望,富而知礼,贫而自得,是太极拳,八段锦。
正如李鸿章告诫子侄的那样,养生不是为了长寿,而是为了让短暂的生命活得有质量。古代养生家希望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是面对死亡的坦然,是静照空灵的怡然自得,是充实唯美的有为人生,是生命的长度乘以高度乘以宽度的积,是闲暇一日得两日寿辰的人生思考。
在前所未有的社交网络时代,包裹在内卷、焦虑、焦躁、小目标之中的凡夫俗子,把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堵得严严实实。不知从哪天开始,焦虑、忧郁忽如一夜春风来,惊得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让大家从古人的养生智慧乃至教训中,有所感悟,做一个健康的人,欢喜的人,有节制的人,尽可能活得更长的人。
作者简介
章敬平
著有《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拐点》《皇上走了》《向上的痛》《浙江发生了什么》《新闻人的江湖》《南平寓言》《中国的自我探索》《国家与教堂》等。
-
故事疗愈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值得一读的小说
¥17.8¥56.0 -
走出孤独
¥15.0¥46.8 -
漫画讲透黄帝内经
¥25.9¥58.0 -
炙热的你 关于了不起的女性更年期的一切
¥47.6¥79.0 -
青春期男孩枕边书
¥16.9¥49.8 -
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
¥16.6¥38.0 -
重口味心理学-3
¥12.9¥39.8 -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
¥38.4¥68.0 -
传统运动疗法
¥27.9¥49.0 -
身体由我 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
¥45.2¥69.0 -
孕产大百科
¥20.1¥59.8 -
中国药膳良方
¥10.2¥30.5 -
0-3岁婴幼儿家庭早教游戏全书
¥27.1¥45.0 -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23.8¥60.0 -
你是你吃出来的2
¥29.4¥49.8 -
对生命说是
¥21.2¥56.0 -
《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
¥49.4¥78.0 -
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1
¥21.0¥59.8 -
你是你吃出来的
¥29.4¥49.8 -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
¥30.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