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包邮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丛书

1星价 ¥9.0 (3.2折)
2星价¥8.7 定价¥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107854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小32开
  • 页数:428
  • 出版时间:2004-08-01
  • 条形码:9787801078544 ; 978-7-80107-854-4

内容简介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经过刀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己初步建立,但与健全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一个发达而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与之相适应,然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甚至可以说还只处于萌芽状态,全社会失信现象较为严重,信用风险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活动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这就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障碍,也成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状况,中国信用工作委员会决定组织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撰写一套丛书,以普及全民的信用意识和观念,提高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信用知识和信用管理水平,改善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本书正是按照中国信用工作委员会的要求,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和信用管理部门所撰写的一本书。目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类信用风险为主线,研究、分析和归纳各类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与管理活动申所面临的各类信用风险的类型、成因及管理措施和对策,为提高金融机构信用管理水平,降低信用风险,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服务。  信用管理对金融机构而言,虽然是*为古老的业务管理活动,但仍然是函待提高和发展的领域。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和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借助高度发达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创新金融工具,传统意义上的市场风险可以被有效地分离出来,在精确测度的基础上,进行定价、管理与控制。然而,就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另一类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而言,金融业者虽然有了诸如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面对日益扩大的信用交易,金融机构如何加强信用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许多基于财务数据和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模型已逐渐受到重视,用结构化的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组合管理的思想也开始流行。本书希望通过介绍、总结西方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为提高我国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借鉴。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信用交易的规模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信用中介组织面临的信用风险也逐步扩大,许多缺乏制度和管理保障的信用关系,一且恶化,就必然影响到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严重的,还会危害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因此,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以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就广义上而言,任何金融风险*终都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信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金融风险又都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因此,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研究、考察和衡量金融业务经营与管理,并对贯穿整个经营过程的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管理对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人的研究,便成为一个新的尝试。本书的撰写,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分门别类地探讨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信用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及其在降低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  

目录

**章 绪论

 **节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涵义

  一、信用风险及其内涵 

  二、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狭义涵义

  三、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广义涵义

 第二节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主要内容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二、投资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三、保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

  四、信托与租赁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

  五、监管部门的信用风险

 第三节 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

  一、信用风险产生的一般原因

  二、信用风险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三、信用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四、信用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五、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第四节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组织架构

  一、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组织架构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节 信用活动的信息经济学

  一、不对称信息与信用市场失灵

  二、信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三、不对称信息与市场的信用风险

  四、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信贷配给理论 

  一、信贷配给的概念

  二、信贷配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信贷配给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信用合约理论 

  一、基本的信用合约

  二、信用合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三、完全合同下的金融机构权益保障机制

  四、不完全合同下的金融机构保护机制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基本内容及程序

 **节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对存款人违约引起的信用风险的管理

  二、对借款人违约引起的信用风险的管理

  三、对表外业务客户违约引起的信用风险的管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战略、过程与组织架构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及组织特点

  三、信用风险智理的流程及职能定位

第四章 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的管理

 **节 信用分析的方法与内容

  一、信用分析的方法

  二、信用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贷款审批和尽职调查

  一、贷款审批的方式与权限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的方式与权限

  三、贷款审批的内容及要点

  四、贷款审批的尽职调查

 第三节 质量评估及分类

  一、贷款分类的意义

  二、传统的贷款分类方法

  三、贷款的五级分类方法

  四、更细化的分类方法

 第四节 有问题贷款的控制与管理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管理

 **节 个人贷款的概念、特点以及种类

 第二节 我国个人贷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发达国家对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

第六章 投资银行的信用风险答理

 **节 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衡量体系及风险预警系统

 第三节 投资银行核心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

 第四节 投资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第七章 保险公司的信用管理

第八章 信托与租赁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

第九章 内部评级制度

第十章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第十一章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晓菊,现任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院长、执行董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银行研究所所长、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届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信用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监管、金融业的竞争力著。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西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多本。负责2000-2003年度《金融发展报告》的商业面临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上海金融金融中心的构建”等。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 柳永明,甘肃静宁人,1991年9月-2001年1月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大深信用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信用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系主任、美国企业研究所外籍研究员、上海市信用管理岗位资格考核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市场信用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美国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通货紧缩研究》、《投资监管》、《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现代金融与经济辞典》等,并在《经济评论》《经济学家》、《世界经济》等刊物发表专业论语言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