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史(下)
读者评分
5分

外国文学史(下)

1星价 ¥9.9 (4.3折)
2星价¥9.9 定价¥22.9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liu***(三星用户)

华中师大教材

不知道是不是一套书

2011-09-07 13:18:20
0 0
图文详情
  • ISBN:70400723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6
  • 出版时间:2003-04-01
  • 条形码:9787040072310 ; 978-7-04-007231-0

本书特色

 《外国文学史(第三版)》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欧美19世纪以前的文学,下册包括欧美20世纪文学和亚非文学。近现代文学的论述较多,亚非文学占适当比例;重视艺术分析。第三版吸收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新成果,从内容上作了调整,更适应时代要求。
  《外国文学史(第三版)》信息量大,内容和体例较新,符合教学需要。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欧美19世纪以前的文学,下册包括欧美20世纪文学和亚非文学。

前言

《外国文学史》是一部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内容异常丰富的文学史教材。包括东西方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大致沿着两条线索发展。在欧洲,自古希腊文学开始,至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时期,为**个繁荣阶段。古罗马文学继承其余绪,仍能保持繁荣局面。但自此以后的六七百年中,欧洲文学处于中世纪的缓慢发展时期,直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欧洲文学才重新焕发出生机。其后,经过三百多年发展,欧洲文学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局面,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东方,文学的发生比欧洲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东方文学(不包括中国文学)以《圣经》和古印度文学的两大史诗构成**阶段的繁荣。此后,东方文学虽有发展,但未像欧洲那样形成共同繁荣的局面。东方的近现代文学明显受到西方影响,在20世纪发展迅速。
  综观一部外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其发展的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交融性。不平衡性指的是,不同地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率先产生了文学,但随后,尤其是希腊,在近两千年中文学再无起色,发展的重心转移至南欧的意大利,西欧的英国和法国,随后是俄国、北欧、美国;在东方,情况也是一样,文学曾经繁荣过的地方,势头并未能保持下去。阶段性指的是,在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文学发展呈逐浪走高之势,分为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至20世纪更是流派迭出: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这些文学流派彼此衔接或几乎同时出现,发展的阶段性脉络清楚。东方文学的发展则呈时高时低之态。差异性指的是,欧美文学与东方文学在思想意识、内容特点和艺术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反映了东西方各民族审美意识、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体制和艺术趣味的不同。交融性指的是,东西方文学存在互补和融合现象,《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东方文学的影响也有目共睹。描述这种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交融性,就是编写这部《外国文学史》的出发点和基础。
  外国文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这部教材注意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讲授。然而,正如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精华部分也包含着局限性。谨慎地加以区分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这份优秀遗产,需要我们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因而,有必要吸收20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充实以往的结论。过去有一个时期,对外国文学的评价出现过某些偏差。其实应该考虑到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和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多角度、多方位地观照外国文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阐述其产生的根源。本教材注重概述部分的分析,并增加了4篇导论,目的在于使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分析更加深入。另外,本教材的艺术分析有相应的加强。
  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简明扼要,二者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教材采取了厚今薄古的原则。“今”指的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19世纪是外国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历来受到重视;20世纪文学的一大特点是现代派的崛起。对现代派文学加以评论,并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切中肯綮的分析,并不是要全盘接受它,而是给予它以应得的历史地位。从篇幅来看,这部教材对欧美部分大体上是三分,即19世纪以前、19世纪和20世纪,每阶段各占大约1/3。重点后移既符合外国文学史的实际,又考虑到观念更新和学生的兴趣,是较为妥当的分法。19世纪以前虽然篇幅较少,但对重要作家则十分重视。东方文学部分约占全书1/5。同欧美文学部分一样,东方文学在概述和导论部分加强了综合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

目录

欧美文学 下编
导论
**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节 概述
一、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第二节 劳伦斯
一、生平和创作
二、《虹》
第三节 罗曼·罗兰
一、生平和创作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四节 托马斯·曼
一、生平和创作
二、《布登勃洛克一家》
第五节 布莱希特
一、生平和创作
二、《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第六节 菲茨杰拉德
一、生平和创作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七节 海明威
一、生平和创作
二、《老人与海》
第八节 玛格丽特·米切尔
一、生平和创作
二、《飘》
第二章 20世纪俄苏文学
**节 概述
一、“白银时代”的文学
二、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文学
三、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的文学
四、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
第二节 高尔基
一、生平和创作
二、自传体三部曲
第三节 肖洛霍夫
一、生平和创作
二、《静静的顿河》
第四节 索尔仁尼琴
一、生平和创作
二、《癌症楼》
第三章 现代主义文学
……
展开全部

节选

《外国文学史(第三版)下》:
  二、《布登勃洛克一家》
  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的代表作。从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便可看出,这是一部编年史式的长篇记叙体作品。
  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德国商业城市卢卑克。这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年轻时趁拿破仑战争之机经营粮食买卖发了大财,他创建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老约翰的儿子小约翰荣获尼德兰政府赠与的参议头衔,更使这一家人觉得光彩。家里深院大宅,高朋满座,生活风雅豪华,万事顺利,家道兴旺。到了布登勃洛克家的第三代孙子托马斯、克利斯蒂安和孙女安冬妮,以及晚生女克拉拉时,家庭起了微妙的变化。兄妹几人自幼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托马斯举止有节,活泼聪明,但毫不张狂,人人称他是一块“商人的料”;弟弟克利斯蒂安性格则有些喜怒无常,不善理财,甚至疯疯癫癫;安冬妮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姑娘,年轻时虽然和大学生莫尔顿有过一段自由恋爱,但到底逃不过家庭的羁绊,屈从父母的旨意嫁给了一个她毫不喜爱的商人格伦利希。当时老约翰夫妇已经去世,小约翰当家,他从公司利益出发,对女儿安冬妮演了一出逼婚丑剧。因为他认为格伦利希家道殷实,这门婚事门当户对。没想到,精明的父亲这次上了当,格伦利希的生意实际上已摇摇欲坠,他之所以看中安冬妮乃是因为他需要女方8万马克的陪嫁和布登勃洛克公司的商业信誉。婚后不久,格伦利希破产,安冬妮和他离婚。离婚后安冬妮再婚,但结局同样悲惨。这次她嫁的是汉堡商人佩尔曼内德,一个懒汉,他一把安冬妮的陪嫁费弄到手就宣布不再经商,专靠利息在家享清福。后来安冬妮发现他与女仆关系暖昧,于是同他离了婚,带着女儿住在娘家,在对家庭往昔的缅怀中昏昏度日。
  自从小约翰继承家业后,布登勃洛克公司在一些不顾“商业道德”的新兴商人打击下开始衰落。尽管他惨淡经营,也只能勉强支撑。小约翰死后,公司到了第三代托马斯手里。开始时托马斯表现出很大的魄力,在商务方面既稳健又富有进取性,在竞选时他击败了代表新兴势力的大商人哈根施特罗姆,还和一家富豪的女儿盖尔达结了婚。但这一切都不过是回光返照,这一家族已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弟弟克利斯蒂安不务正业,生活荒唐,挥霍无度;妹妹克拉拉婚后不久便病故,母亲瞒着托马斯把大笔家产转交给克拉拉的丈夫;安冬妮的女儿又重蹈她母亲的覆辙,出嫁后不久丈夫因犯欺诈罪而锒铛入狱。与此同时,公司的生意日趋萧条。托马斯内外交困,在妹妹的怂恿引诱下竟抛弃家传的“商业道德”而干起投机买卖。但投机未成,反而损失了大笔资产。第四代小汉诺终于诞生了,这似乎给全家打了一针强心剂,大家满心希望这孩子能继承父业。但遗憾的是,小汉诺生性怯懦,耽于幻想,除了爱好音乐外几乎一无他求,那又怎能肩负重振家业的担子呢?这对于托马斯来说实在是个沉重的打击。在与劲敌哈根施特罗姆这些新兴商人的竞争中,他连连败阵。于是,他深感心力日绌,生活一片虚空,像他父亲小约翰企图以宗教来自慰一样,他沉迷在叔本华悲观厌世的哲学里,一天天垮下去。克利斯蒂安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布登勃洛克一家早巳外强中干的事业终于土崩瓦解了。只有安冬妮还在做着昔日的美梦。*后,小汉诺夭折,彻底结束了这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的历史。
  托马斯·曼曾称自己的小说是“尽头的书”,《布登勃洛克一家》当然也不例外。从客观上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4代人的经历反映了德国传统社会在19世纪中叶开始走向没落的过程,从而预示着德国社会乃至欧洲社会将发生激烈而巨大的变化;但从作者主观上说,他对这个家族的没落是抱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的,既认为它是必然的,又为它感到惋惜和悲哀。
  托马斯·曼早年就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影响,认为西方传统基督教文化到了19世纪后期已趋衰落,因此必须“重估一切价值”,以创造新的文化。但是,托马斯·曼不像尼采那样倡导“超人哲学”,而是沉浸在对生活与艺术两者关系的思考之中。他接受了尼采关于艺术的看法,即:艺术是迷人的,但却是病态的,趋向死亡的;同时他又心存疑窦,竭力想弄清楚: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可以说,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终出现的就是生活与艺术关系的主题,是以小汉诺的音乐天赋以及早天来表现的。在托马斯·曼看来,布登勃洛克家*初几代人是传统生活意识的代表,他们兢兢业业,积攒家产,但到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这一代,这种生活意识已经淡薄了,因为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是个喜欢沉思的人,常常思考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后又沉溺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中。至于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儿子小汉诺,他就是艺术的代表,代表着没落与死亡。通过从曾祖父老约翰到托马斯再到小汉诺这三个阶段,托马斯·曼勾画出一个家族因气质上的变化而趋于衰亡的过程,同时也象征性地表现了他所认为的西方社会的没落。
  关于西方文化在20世纪初的危机,20年代德国学术界曾有过一场热烈的讨论,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此书后来影响甚大,而比施宾格勒早十几年,托马斯·曼就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表达了与《西方的没落》相似的观点。可见,1929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时特别提到《布登勃洛克一家》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当时,施宾格勒的思想正风靡全欧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