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包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管理经典系列

1星价 ¥30.0 (7.9折)
2星价¥30.0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11117105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小16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05-08-01
  • 条形码:9787111171058 ; 978-7-111-17105-8

本书特色

隆重推出中英文双语典藏版!德鲁克的这本书我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篇,常读常新。
——海尔集团 张瑞敏
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由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彼得·德鲁克对企业界的深远影响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深。”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
“如果说20世纪*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伟大的发明家。”
——美国管理协会
国际权威媒体对彼德、德鲁克的评价
“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哈佛商业评论》
“依然是*年轻的头脑!”
——《福布斯》封面文章
“当代*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
——《商业周刊》

内容简介

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的事业吗?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每个人都必须卓有成效吗?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德鲁克告诉我们: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以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前言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对此我深有体会,并且是源自20年前海尔创业初期。那时管理类书籍少之又少,不记得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本书。开始我想,一个外国人既不熟悉中国文化,又不了解中国企业,他所念的管理经能有多大用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诠释的却是鲜活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 由此我也成了德鲁克迷,到处搜集他的著作。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而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以下是我的切身体会: 首先,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 记得**次读德鲁克的书时,给我冲击*大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对这句话当时很费解,因为那时好工厂的标志就是要轰轰烈烈,要激动人心。但细细琢磨才体会出道理所在:那些“心中无数决心大”的誓师大会表面上是轰轰烈烈,但从本质上看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却没有任何帮助;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对这些英雄人物大张旗鼓地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类突发事件的机制。 这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当时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通过“日清”工作法的推行,使一个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的集体小厂不仅迅速扭转了亏损,而且提高了整体管理素质,解决了当时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无效无序的问题,这也使我们于1988年在行业中以劣势小厂的地位战胜许多优势大厂,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的**枚金牌。这枚金牌要归功于“日清”工作法,更要归功于德鲁克先生。 其次,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理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速度上,因为是流通制约制造,速度至上,谁赢得了用户,谁就赢得了一切。依靠原有的组织体系已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必须要靠组织和个人以速度为前提,共同推进管理的有效性。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即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是体现在如何能以*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 为实现这种在信息化时代管理的有效性,我们在1998年开始了市场链流程再造,在组织再造上,就是变直线职能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以努力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零距离。而在人员的再造上,则是将管理人员变成SBU(策略事业单位),即每个管理者都是一个独立作战的经营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自主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以*快的速度去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正如德鲁克所言,“总有人单独作战,无一部属,然而仍不失为管理者。” 目前市场链再造的探索引起世界许多商学院的兴趣,有的将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究其原因就是目前企业都面临着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问题。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仍面临许多难题,但方向应该是对的,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组织与市场的割裂,个人只听命于内部上司,而不去面对外部用户的问题。现在要将组织与个人融为一体,组织要成为一个平台,而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其自身价值。这就是德鲁克说的“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 *后一点,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经之路。 企业需要有效的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如何能具备有效性呢?“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的。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你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你想学习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去探索创新的路径,企图找一个捷径,等待别人教给你一个现成的理论或模式,那你一定与有效性无缘。如同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在学习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创新--求是--创新,在以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学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张瑞敏 海尔集团 2005年5月30日

目录

推荐序一(张瑞敏)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德鲁克研究会)
推荐序四(詹文明)
前言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第2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第3章 我能贡献什么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第5章 要事优先
第6章 决策的要素
第7章 有效的决策
第8章 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德鲁克小传
德鲁克重要作品出版年表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现代管理大师,对世人贡献卓越,影响深远,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高荣誉。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今年96岁,仍健在。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