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新生代学人文丛)

包邮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新生代学人文丛)

新生代学人文丛

1星价 ¥19.8 (7.9折)
2星价¥19.8 定价¥2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30006161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365
  • 出版时间:2005-04-01
  • 条形码:9787300061610 ; 978-7-300-06161-0

本书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西方研究跨文化问题的论著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如何认识、理解和把握西方的跨文化理论,便成为中国学者的热切关注。姜飞在此著作中将西方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眼光独到,情意澎湃,不乏作者的妙论和精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尹韵公
  关于“后殖民主义”文化和文学理论,国内已有不少论文和著作,但总体看来仍然是介绍较多,研究较少,即使是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姜飞的这部书稿对后殖民理论的渊源、内涵、宗旨、意义与缺陷等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介绍和评说,是迄今为止我国同类著作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对后殖民理论的研究往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对西方“文化殖民”行径作情绪偏激的批判,二是不自觉地认同西方的话语霸权,从而落入西方殖民话语的陷阱。这部著作较好地避免了这两种偏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章国锋
  这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后殖民主义文化问题追问相当深入的一部书,它运用大量外文资料,通过四个维度对后殖民理论时间视点(机制论)、空间视点(异化论)、主体视点(杂种论)、话语视点(霸权论)作出深度探讨,多方位地进入并展示后殖民理论的内在理路与言路。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对后殖民理论的研究只有在超越了民族主义和西方主义而进入“普世主义”,才可能发现后殖民理论在解构中建构的深意。作者的研究廓清了后殖民理论研究领域的某些误区,将国内的相关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岳川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运用视点分析方法研究后殖民文化批评的专论。通过时间、空间、主体和话语四个视点的透视,论述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机制论”、“异化论”、“杂种论”和“霸权论”,提出了一个认知国外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阐释架构,自成系统,是国内**部全面深入论述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专著。本书运用新方法、大视野,在尽可能理清国内外后殖民文化批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将理论置放到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开掘出其深厚的人文终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学术和历史意义,深化了对后殖民文化批评的理论认识。本书还将文学研究与传媒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首次将后殖民理论引入传媒研究,突出了现时代文化研究的特点。

目录

绪论
**节 本项选题之浮现 
一、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之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基本情况 
三、国内对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在解构中建构 
一、解构的是殖民主义以来三重压抑、三重边缘化的人类生存状态 
二、在三重回归和三重超越中建构后殖民诗学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一、视点研究方法 
二、拟人论的视点选取 
**章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一般问题 
**节 何谓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 
第二节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源流 
一、塞泽尔等发起的“黑人性”运动开启了从文化角度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二、葛兰西话语霸权理论为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奠定了一种分析的基本模式 
三、萨义德开创了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和批判领域 
四、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拓展了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批判领域 
第二章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时间视点:机制论 
**节 东方学(东方主义) 
一、“东方学”还是“东方主义” 
二、东方学的分期和东方学的机制 
第二节 后殖民时代 
一、全球化时代 
二、第二媒介时代 
三、后殖民时代 
第三章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空间视点:异化论 
**节 东方不是东方,西方不是西方 
一、作为观念形态上的东方 
二、美、加、澳是否后殖民 
第二节 第二自然和第三空间 
第三节 第三天性和第四世界 
一、异化 
二、第三天性和“第四世界” 
第四章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主体视点:杂种论 
**节 文化的变迁 
一、族裔散居和文化身份 
二、“馅儿饼”原则与文化的变迁 
第二节 第四世界的臣民 
一、从他人到他者 
二、属下及其“文化杂种性” 
第三节 文化的皮影戏 
一、殖民地“文化干细胞”的培植 
二、文化新殖民主义 
第五章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话语视点:霸权论 
**节 话语 
一、话语进入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 
二、殖民话语的特性 
第二节 话语陷阱 
一、二元对立陷阱 
二、修辞陷阱 
三、普遍性陷阱 
第三节 反话语 
一、反话语及其几种分支 
二、反话语的“文化更新”理想和局限 
结束语 
参考文献(按拼音或字母排序) 
重要人名和术语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姜飞,1971年生于河北昌黎。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3年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博连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学术兴趣在传播学理论、跨文化传播学和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方面。出版著作有《海外传媒进入中国》(主编);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文艺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在《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学术论文、专栏文章、新闻作品多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等多项研究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