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111014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9
- 出版时间:2006-06-01
- 条形码:9787811101461 ; 978-7-81110-146-1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罗发海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哲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程民治同志早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物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既熟悉哲学理论,又精通现代物理学,同时都熟研道家著作,他们的合作具有从事中国道家文化与现代物理学这一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多年钻研的基础上,不仅阐述了“道”的内涵、特征,“道”的思想的现代形式及其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图景的一致性,而且通过对当代物理科学的世界观向着道家思想复归的特征的剖析,倡导一种通贯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本书从八卦生成图与计算物理学、道与混沌物理现象、道与量子力学、道与亚粒子学说、道与场论、道与现代宇宙学及质朴性原理、道与宇宙大循环、道家与现代物理学求和观的比较、道家方法论与现代物理学方法论的比较等方面展开论述,应当肯定,这是一本开拓性的著作。书中翔实的材料、丰富而饶有趣味的科学内容、流畅的文笔,将会使读者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瑰宝的价值,并进入古今贯通、东西契合的新科学文化境界。
目录
序
**章“道”的源流与道家之“道”
**节“道”的产生、含义及其演变
一、“道”的产生与“道”的含义
二、“道”的引申与演变
第二节老庄论“道”
一、老子之“道”
二、庄子之“道”
第三节“道”与《周易》
一、“常道”出于“不易”
二、“道生”思想与《周易》的“变易”原则
第四节老庄学说的主要流派论“道”
一、田骈、慎到等人之“道”
二、《管子》的“虚而无形谓之道”
三、《易传》中的“道”
四、《鹗冠子》的“一”同于“道”
五、《淮南子》言“道”
六、何、王玄学以“无”为“道”
第五节当代科学家的道家观
一、李约瑟谈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二、汤川秀树论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三、卡普拉对道家生态智慧的推崇
四、道家思想的现代形式
第二章“道”与现代物理学图景
**节“道”与计算物理学
一、八卦理论与现代计算理论之历史联系
二、八卦二进制与现代电子计算原理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道”与混沌学
一、“发动机”模型式的物理世界
二、无序、变化和涨落的物理世界
三、混沌——老子之“道”的一种属性
第三节“道”与量子力学
一、“相反即互补”——N·玻尔的格言
二、“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的共鸣
三、从“‘道’与‘名’关系之辨”看互补原理
四、“辞不达意”——道家先哲的警句
第四节“道”与亚核粒子学说
一、元气论自然观简述
二、作为现代真空假说先驱的元气论
三、阴阳相感与费曼图
四、“道生物”与基本粒子的转化
五、八卦图与重子(或介子)八重图
第五节“道”、“气”与场以及以太论
一、元气论与以太论
二、元气论与统一场论
第六节“道”与现代宇宙学及质朴性原理
一、现代宇宙学与老子的有无之辨
二、“有生于无”与质朴性原理
第七节“道”的周行不殆与字宙大循环
一、宇宙热寂论与负熵
二、负熵和宇宙大循环
三、宇宙“循环说”与“反者道之动”
第三章“道之和”、“和之道”与当代科学求和观
**节审美对象之“和”的比较
一、“至美、至乐”与“宇宙宗教信仰及其感情”
二、“和之以天倪”与“先定的和谐”
三、“本体之美”与“物理科学美”
四、“达万物之理”与“永恒的主题”
第二节审美心态之“和”的比较
一、道家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态
二、现代科学家的求和心理
三、道家冲和超脱心态的复现
第三节审美主客体“相和”的比较
一、道家“物我合一”——“‘我’的消匿”
二、物理学家沉醉忘我的科学审美
三、认知中的主客体相互同化与顺应
第四节求“和”的途径与方法——以一总万
一、以一总万、力求和谐
二、和谐是真与美的统一
第四章道家先哲觅“道”的方法论古今评
**节对《周易》中的模型思想审视
一、《河图》、《洛书》与天地相交说
二、八卦的基本取象说
三、古今模型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道家的直觉方法论剖析
一、道家的直觉法
二、现代物理学家谈直觉
三、古今直觉方法论的比较
第三节道家的思维方式评介
一、八卦思维及其现代性
二、浑沌思维及其现代性
三、太极思维及其现代性
第四节老庄哲学与汤川秀树的探源型思维方式
一、老庄之“道”与探源型思维的关系
二、探源型思维方式对汤川秀树的启迪
三、汤川秀树的探源科研活动
第五节普里高津科学方法论的道家特色
一、“笼统的整体观”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二、“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间的对话”
结束语迎接东方智慧新浪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后记
**章“道”的源流与道家之“道”
**节“道”的产生、含义及其演变
一、“道”的产生与“道”的含义
二、“道”的引申与演变
第二节老庄论“道”
一、老子之“道”
二、庄子之“道”
第三节“道”与《周易》
一、“常道”出于“不易”
二、“道生”思想与《周易》的“变易”原则
第四节老庄学说的主要流派论“道”
一、田骈、慎到等人之“道”
二、《管子》的“虚而无形谓之道”
三、《易传》中的“道”
四、《鹗冠子》的“一”同于“道”
五、《淮南子》言“道”
六、何、王玄学以“无”为“道”
第五节当代科学家的道家观
一、李约瑟谈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二、汤川秀树论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三、卡普拉对道家生态智慧的推崇
四、道家思想的现代形式
第二章“道”与现代物理学图景
**节“道”与计算物理学
一、八卦理论与现代计算理论之历史联系
二、八卦二进制与现代电子计算原理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道”与混沌学
一、“发动机”模型式的物理世界
二、无序、变化和涨落的物理世界
三、混沌——老子之“道”的一种属性
第三节“道”与量子力学
一、“相反即互补”——N·玻尔的格言
二、“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的共鸣
三、从“‘道’与‘名’关系之辨”看互补原理
四、“辞不达意”——道家先哲的警句
第四节“道”与亚核粒子学说
一、元气论自然观简述
二、作为现代真空假说先驱的元气论
三、阴阳相感与费曼图
四、“道生物”与基本粒子的转化
五、八卦图与重子(或介子)八重图
第五节“道”、“气”与场以及以太论
一、元气论与以太论
二、元气论与统一场论
第六节“道”与现代宇宙学及质朴性原理
一、现代宇宙学与老子的有无之辨
二、“有生于无”与质朴性原理
第七节“道”的周行不殆与字宙大循环
一、宇宙热寂论与负熵
二、负熵和宇宙大循环
三、宇宙“循环说”与“反者道之动”
第三章“道之和”、“和之道”与当代科学求和观
**节审美对象之“和”的比较
一、“至美、至乐”与“宇宙宗教信仰及其感情”
二、“和之以天倪”与“先定的和谐”
三、“本体之美”与“物理科学美”
四、“达万物之理”与“永恒的主题”
第二节审美心态之“和”的比较
一、道家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态
二、现代科学家的求和心理
三、道家冲和超脱心态的复现
第三节审美主客体“相和”的比较
一、道家“物我合一”——“‘我’的消匿”
二、物理学家沉醉忘我的科学审美
三、认知中的主客体相互同化与顺应
第四节求“和”的途径与方法——以一总万
一、以一总万、力求和谐
二、和谐是真与美的统一
第四章道家先哲觅“道”的方法论古今评
**节对《周易》中的模型思想审视
一、《河图》、《洛书》与天地相交说
二、八卦的基本取象说
三、古今模型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道家的直觉方法论剖析
一、道家的直觉法
二、现代物理学家谈直觉
三、古今直觉方法论的比较
第三节道家的思维方式评介
一、八卦思维及其现代性
二、浑沌思维及其现代性
三、太极思维及其现代性
第四节老庄哲学与汤川秀树的探源型思维方式
一、老庄之“道”与探源型思维的关系
二、探源型思维方式对汤川秀树的启迪
三、汤川秀树的探源科研活动
第五节普里高津科学方法论的道家特色
一、“笼统的整体观”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二、“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间的对话”
结束语迎接东方智慧新浪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造就适者——DNA和进化的有力证据
¥17.5¥55.0 -
昆虫的生存之道
¥12.4¥38.0 -
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
¥9.4¥28.0 -
声音简史
¥25.5¥52.0 -
13次时空穿梭之旅
¥18.7¥59.0 -
古文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事件
¥9.4¥28.0 -
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
¥9.7¥22.8 -
科学之死:20世纪科学哲学思想简史
¥19.5¥50.0 -
舟山群岛植物图志
¥16.9¥59.0 -
数学的魅力;初等数学概念演绎
¥9.4¥22.0 -
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19.4¥68.0 -
刘薰宇的数学三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全3册
¥35.2¥118.0 -
递归求解
¥10.0¥28.0 -
成语与地理科学
¥10.6¥30.0 -
博物人生-(第2版)
¥29.1¥78.0 -
星空探奇
¥12.7¥39.0 -
通俗天文学(九品)
¥16.4¥48.0 -
现代科技中的天文学
¥5.5¥13.0 -
化学晚会
¥7.0¥20.0 -
怎样解题
¥17.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