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http://image31.bookschina.com/2008/20080919/1987168.jpg)
读者评分
4.3分
4.3分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1星价
¥8.6
(2.7折)
2星价¥8.6
定价¥32.0
![](http://o.bookschina.com/images/ling.png?id=01)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商品评论(4条)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0746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8
- 出版时间:2006-12-01
- 条形码:9787807074625 ; 978-7-80707-462-5
内容简介
本书把许学夷及其诗学思想放到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背景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考论了许学夷诗学思想的生成及其特点。
目录
序
**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
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
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
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
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
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
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
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
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
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
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
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
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
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
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
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
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
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
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
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
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
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
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
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
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
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
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
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
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
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
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
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
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
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
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
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
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
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
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
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
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
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
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
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
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
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
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
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
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
后记
**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
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
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
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
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
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
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
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
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
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
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
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
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
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
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
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
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
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
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
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
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
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
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
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
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
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
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
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
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
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
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
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
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
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
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
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
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
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
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
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
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
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
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
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
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
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
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
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
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方锡球,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院在读博士生。2003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丛刊》、《文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过专著《文艺发展机制论》。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汉字里的中国
¥14.5¥45.0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9.8¥30.0 -
见字如面
¥14.9¥4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0¥49.8 -
遇见动物的时刻
¥21.1¥58.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西南联大诗词课
¥18.6¥58.0 -
祖国旅店
¥15.2¥4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3¥15.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9.1¥39.0 -
她们
¥14.0¥46.8 -
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
¥10.2¥32.0 -
(精)川端康成经典辑丛:彩虹几度
¥24.0¥48.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8.6¥55.0 -
夏日走过山间
¥8.1¥30.0 -
茶,汤和好天气
¥9.1¥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4.4¥45.0 -
简·爱
¥27.6¥59.8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