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之洞.文史对照本(上中下册)
读者评分
4.4分

包邮张之洞.文史对照本(上中下册)

1星价 ¥39.7 (4.4折)
2星价¥39.7 定价¥9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30条)
mia***(三星用户)

这套书编的很好

这套书编的很好

2017-08-11 19:58:08
0 0
cxd***(三星用户)

品相很不错

读来有所获

2017-04-20 11:39:1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543551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16 页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535435514 ; 978-7-5354-3551-4

本书特色

19世纪80年代初,张之洞久居下僚,平生志向不得展布,心情郁闷。这时国家发生的一件事情,使他险些脱颖而出。原来在西北内乱时,早已窥视中国新疆的沙俄借保护侨民之机,侵占了伊犁,待左宗棠带兵平定内乱后,沙俄本应归还伊犁,可沙俄就是赖着不还,清廷只得派钦差大臣崇厚前去谈判,结果崇厚与沙俄签订的条约不仅使人失望,而且令人愤慨。该条约虽然有沙俄归还伊犁一条,却要中国付出赔银割地的惨重代价。消息传来,连慈禧太后也觉得难以接受,但又惧怕与沙俄交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遂决定将此事交给王公勋戚、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全体廷臣公议。 折子一道道送至慈禧那里,无论反对还是赞同,却多流于空谈,只有张之洞的折子,令慈禧眼中一亮。张之洞居然以一个清流身份而能够关注经济,注重实务,诚为难得,她决定破格召见张之洞,并准备予以提拔重用! 张之洞兴奋得一夜难安,他要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抒久藏胸中的治国方略,以博得太后青睐。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慈禧从帘后朝外看张之洞,只见他身长竟不及中人,且两肩单薄,两腿极短,上下不甚协调,而且他又长着一副瘦削的长长的马脸,马脸上一个扁平的大鼻子,鼻子下又是一张阔大的嘴巴。26岁起便守寡的慈禧太后,对俯首于她面前的那些须眉大臣们,有着一种奇特的微妙情感。雄壮挺拔、清秀端正的英年男子,常常会得到她格外垂青,而那些身小单薄、其貌不扬的廷臣,有碍圣瞻,官运大多不顺。张之洞这次召见后的官职,只是循例晋级而已。

内容简介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学界巨擘。他走科举之路,获朝延重用,在京为清流言官,外放也忠君勤政,更于维护满清统治之余,向往西方科技文明,开办实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旧意识、新思想交织复杂之身,为挽狂澜,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      这是一份成功的人生,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有一路辉煌的事业,百年来又屡招责难。谅山大捷打败法国侵略者,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大的钢铁厂;好大喜功,糜费挥霍,崇洋媚外,沽名钓誉。为谋求中国的富强,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大半生,但直到瞑目的一天,他也没有看到国家富强的影子。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冲突,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架构,作为官方大员,**个大力倡导“中体西用”。但他的这个设想,无论其生前还是其身后,都遭到人们的批判和嘲弄。此人是谁?他就是毛泽东所说过的中国人不应忘记的近代人物—— 张之洞。   张之洞的人生事业究竟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辉煌还是虚幻?“中体西用”是导中国于现代化的正路,还是引中国于陷阶的歧途?张之洞的强国之梦为何不能圆,时代的限制和他本人的失误?这些,或许是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当代中国人有兴趣的历史话题。   翻开逝去的这一页吧,文史对照,从文学走入灵魂,从故事走进历史,说不定它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目录

上卷目录 **章 清流砥柱 第二章 燕山聘贤  第三章 投石问路 第四章 晋祠知音 第五章 清查库款 第六章 观摩洋技 第七章 和耶战耶 第八章 谅山大捷 中卷目录 **章 试办洋务 第二章 筹议干线 第三章 督建铁厂 第四章 参劾风波 五章 外宾访鄂 第六章 署理两江 下卷目录 **章 与时维新 第二章 中体西用 第三章 血溅变法 第四章 互保东南 第五章 爆炸惨案 第六章 后院起火 第七章 翊赞中枢
展开全部

节选

《长篇历史小说文史对照本:张之洞(上中下)》讲述了: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学界巨擘。他走科举之路,获朝延重用,在京为清流言官,外放也忠君勤政,更于维护满清统治之余,向往西方科技文明,开办实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旧意识、新思想交织复杂之身,为挽狂澜,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这是一份成功的人生,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有一路辉煌的事业,百年来又屡招责难。谅山大捷打败法国侵略者,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大的钢铁厂;好大喜功,糜费挥霍,崇洋媚外,沽名钓誉。为谋求中国的富强,呕心沥血大刀阔斧地干了大半生,但直到瞑目的一天,他也没有看到国家富强的影子。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冲突,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架构,作为官方大员,**个大力倡导“中体西用”。但他的这个设想,无论其生前还是其身后,都遭到人们的批判和嘲弄。此人是谁?他就是毛泽东所说过的中国人不应忘记的近代人物—— 张之洞。张之洞的人生事业究竟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辉煌还是虚幻?“中体西用”是导中国于现代化的正路,还是引中国于陷阶的歧途?张之洞的强国之梦为何不能圆,时代的限制和他本人的失误?这些,或许是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的当代中国人有兴趣的历史话题。翻开逝去的这一页吧,文史对照,从文学走入灵魂,从故事走进历史,说不定它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生。文学硕士,编审,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并著有随笔《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