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美国-卡夫卡长篇小说全集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0681611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3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506816113 ; 978-7-5068-1611-3
本书特色
F.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西方现代派
文学鼻祖,被多个写作流派追认为先驱,一生只写过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审判》、《城堡》。
1 6岁少年被女仆引诱后,使女仆怀了孕,于是父母将他送到美国。他迷失在美
拥挤的人群中,几乎看不见也听不见任何东西,只听到上千只脚走路的声音。和
城堡》、《审判》相似,本书主人公永远达不到心中的目的±甘】.完全旱孤独的。
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人是卡夫
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W.H.奥登
如果我说出卡夫卡这个名字,人家会问我你说的是谁。如果我说他是奥地利人,犹太裔,现
在是捷克人,大家会对这个外乡人表示鄙夷。但如果我又说,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伟大的作家,
人家会把我当成一个无害的神经病。
——博尔赫斯
1 9世纪沉睡的幻想被F.卡夫卡突然唤醒了。卡夫卡实现了梦幻和真实的融合——这一点是后
来的超现实主义者极力提倡却从未真正做到的。……它的实现却需要一种特殊的……只被卡夫卡
发现的炼金术。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
他出人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个领域,幻想能够如同在梦中一样爆炸,小
说能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
——米兰·昆德拉
节选
《美国》、《审判》和《城堡》是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奥地
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仅有的三部长篇小说。它们的部头
不大,且均为未完成之作,“与那些与他齐名、著作等身的大师相比甚至有些
寒碜”,但卡夫卡“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他那源于犹太血
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他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
那对人生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
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诞生在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
家庭。卡夫卡的祖父是乡村屠夫,家庭生活贫困,他的几个孩子从小就得帮
助家里干活儿,即使在冬天也得早早起床,而且常常赤着脚把肉制品送往周
围的村子。卡夫卡的父亲十四岁起就不得不外出自谋生路,他当过走街串巷
的小贩,二十岁当兵,升到排长,退役后定居布拉格,三十岁成家后开店经
商,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积蓄了一笔财产,并跻身于犹太中产阶级行列,使其
姓氏成为受人尊敬的姓氏。事业的飞黄腾达使他变得异常自信、偏执、暴虐
和专横,他压制儿子的自由,使体质孱弱且非常敏感的卡夫卡深受其苦。卡
夫卡的母亲出身于家道殷实的德国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娘家人祖上大多性格
怪癖,好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且单身汉多;她本人性情忧郁,好冥想,这
些对卡夫卡后来的生活及其忧郁悲观的性格之形成有很大影响。卡夫卡的父
母共生育过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卡夫卡的两个弟弟分别在两岁和半岁时因
病夭折。
卡夫卡六岁开始上小学,就读于肉市街德语男校(1889~1893);十岁时
进入位于布拉格旧城的一所用德语授课的国立文科中学(1893。1901);十八
岁起在布拉格德语大学学习。刚入校时他曾经学过两个星期的化学,并兼听
艺术史课程,1902年夏天开始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屈从父命改学法律,
1906年二十三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律师事务所和法院见习
过一年,1907年lO月份起在布拉格一家私人保险公司做临时雇员,1908年7
月进入布拉格波希米亚王国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1922年6月因病退休。
1923年卡夫卡重新研究希伯来语,同年9月迁往柏林,1924年3月由于健康
状况恶化不得不返回布拉格。1924年6月3日,四十一岁的卡夫卡因结核病
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英年早逝。卡夫卡一生中数次恋爱,几次订婚,
但终身未娶。
卡夫卡从上中学时就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他热爱写作,视写作为“性
命攸关”的事,不过他的早期作品被他销毁了。他留存于世的*早的一部作
品是他在1904年着手写的短篇小说《记一次斗争》。卡夫卡是利用业余时间
从事写作的“非职业作家”。在他去逝后,由他的生前挚友马克斯·布罗德汇
编成十卷出版的遗作中包括了他写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速写、寓言、警
句、信件、日记等,不过卡夫卡的主要成就是小说。除了三部长篇之外他还
写了近八十篇中短篇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乡间的婚礼筹备》(1906)、《判
决》(1912)、《变形记》(1912)、《在流放地》(1914)、《在建造中国长城
时》(1918—1919)、《乡村医生》(1919)、《饥饿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他的*后一部作品是写于1924年3月的《女歌手约瑟
芬》。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突出地表现了他的
社会批判精神。这三部作品有一定的连续性,《美国》写于1912至1914年,
《审判》写于1914至1918年,《城堡》写于1921至1922年。它们都是在卡
夫卡去世后由他生前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违背他的遗愿出版的,出版顺序
为:《审判》(1925),《城堡》(1926),《美国》(1927)。
长篇小说《美国》原名为《生死不明的人》,1927年出版时被布罗德改
为现名。小说的**个章节《司炉》1913年发表,1915年获得德国*负有盛
名的文学奖之一的冯塔诺奖。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是一个十六岁
的少年,由于女仆勾引他,并且有了他的孩子,他被父母赶出家门。他只身
一人去了美国,在旅途中结识了船上的司炉。由于司炉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他陪同司炉找船长说理,并巧遇移居美国多年、已成为百万富翁和参议员的
舅舅。舅舅收留了他,并按照上流社会的标准让他接受全方位的资产阶级教
育。卡尔过上了豪华的生活,而且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他却失去了自由,也
体验到美国经济生活的冷酷无情。有一次仅仅因为他违背舅舅的意志应邀去
别人家做客没按时回去,就被舅舅赶走。卡尔在旅店过夜时认识了两个失业
的流浪汉德拉马什和罗宾逊,卡尔友好地对待他们,却受到他们肆无忌惮的
利用和敲诈。后来他在一家饭店当上了电梯工,尽管那里的工作条件和生活
条件差得几乎令人难以忍受,但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并抓紧时间学习,想
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发展。不料一个半月后醉醺醺的罗宾逊来找他,为了把
罗宾逊藏起来,他请另外一名电梯工替自己顶几分钟的班,结果因为擅离职
守被解雇,临离开时还受到门房总管的残酷折磨,害得他失去了上衣以及所
有的钱和证件。卡尔再次落入德拉马什手中,被迫当了他的佣人。卡尔希望
找到一份有所作为、受人尊敬的工作,他逃了出来,*终被一家剧院聘用。
卡尔是一个谦恭、善良、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小伙子,却一再遭到不幸,
他三次被赶,并被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者和阴险的骗子利用,卷入一些讨厌
的和秘密的冒险勾当中去。小说通过卡尔·罗斯曼的遭遇,揭示了资本主义
社会贫富悬殊、劳资对立的现象,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
压迫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没有到过美国,这里的美国并不是现实
中的美国,而只是他虚构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充满敌意的陌生世界,卡
尔·罗斯曼也仅仅是许多人的一种化身,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遭遇集中地反
映了资本主义物质社会的种种弊端。
《审判》的主人公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襄理,为人正直、勤奋。在他三
十岁生目的那天早上,一个奇怪的执法机构无端宣布他被捕了。经过审查,
这个执法机构允许他照常上班,像往常一样生活,但又通知他,审讯时必须
到场,而且审讯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这使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经过多
方打听他才得知,是一个极为秘密的法庭在审理他的案子。他始终也见不到
法官,许多可疑的迹象使他终日惶惑不安、心绪不宁。他决心反抗,并在一
次审讯时当众抨击了司法机构诬陷好人、草菅人命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
他四处申诉,并试图寻找周围的人帮忙。他找过律师、画家和谷物商等,但
他们有的对他的案子不以为然,有的本身就是法院的人,有的则用自己对律
师和司法人员卑躬屈节的例子开导他。他跟法院整整周旋了一年,终于明白,
他斗不过这个庞大的机构。在他三十一岁生目的前夕,他被两个男人带到采
石场用刀刺死。这部小说影射了奥匈帝国黑暗的司法制度的内幕,讽刺了法
的荒诞,揭露了资本主义官僚机构的腐败,其情节扑朔迷离,象征色彩很
浓厚。
《城堡》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一个冬日的晚上,土地测量员K来到位
于城堡附近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投宿,人们跟他要城堡伯爵的居留许可证,
他自称是应伯爵之命来当土地测量员的才得以住下。第二天他前往城堡,想
请求批准他在村子里落户。尽管他走的那条路始终指向城堡,可却怎么也到
达不了城堡。他想在一个农舍里休息一会儿,却被车夫又送回了旅店。K通
过电话跟城堡联系得知,他永远进入不了城堡。为了能够见到城堡办事处负
责入克拉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一切手段拉关系。他找过村长,找过
克拉姆的信差巴纳巴斯,甚至勾引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但都无济于事,一
直到第六天他仍然没能进入城堡。小说到此中断,卡夫卡没有写完。据布罗
德回忆,他问过作者小说的结局。卡夫卡告诉他,土地测量员没有停止奋斗,
但*终疲惫不堪而死,这时才从城堡里传来准许他在村子里生活和工作的决
定。《城堡》是卡夫卡的小说中*具有代表性、*能突出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
作品。作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城堡只是抽象、象征性的事
物。它既象征着给人带来灾难的混乱的世界和无法捉摸的现实,也是整个国
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与封建当局的严重对立,揭露了封
建统治机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主义作风。
卡夫卡的作品惯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曲折迂回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
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但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不交代
前因后果,跳跃性大,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卡夫卡生活在处于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封建落后的奥匈帝国,这三部小说的写作时间又正是
**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十年。当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外表庞大、本
质上却腐朽虚弱的奥匈帝国已经危机重重,风雨飘摇。1914年7月奥匈帝国
借其皇储被暗杀引发了**次世界大战。但战争并没能挽救这个帝国的命运。
随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奥匈帝国终于彻底崩溃。
然而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新旧矛盾的交织、社会的动
荡不安,把普通老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使社会上的小人物吃尽了苦,受
尽了罪。卡夫卡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他憎恨他生活的那个精神空虚、丧失
人道的世界,他为世人感到苦恼;同时沉闷窒息的社会和**次世界大战的
浩劫也使他对社会、对人类感到悲观失望。于是,“他的人道主义信念与对现
存秩序的怀疑构成了他世界观的主要矛盾,认为目的虽有,却无路可走”。因
此,他的作品很少有亮点,大多体现他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和不安,以及他对
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的愤怒和无奈。卡夫卡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
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但无论是《美国》中那个不
谙世事、无助的少年,还是《审判》中无罪的被告,或者是《城堡》中那个
颠沛流离、一心想寻找一个栖身之处的异乡客,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处于一种
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不停地努
力、奋斗、反抗,却总以失败告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卡夫卡的作品以独
特的方式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的官僚体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黑暗,
在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中人的异化方面可谓首屈一指,他的作品对以后的西方
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的梦魇般的作品寓意深刻,哲理性强,
且具有象征主义特征。阅读卡夫卡的作品不能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仅对作品
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具体化的理解,而应该挖掘作品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比
如《审判》中法院办公的地方都设在劳苦大众杂居的公寓顶楼,法庭和顶楼
分开来看本来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可一旦把法庭放到公寓的顶楼,它们便
成了对普通百姓带有威胁性的,像无法驱除的噩梦似的时刻缠绕着他们的东
西。这样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举不胜举。所以,真正读懂卡夫卡的作品
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有人甚至说,卡夫卡的全部写作是向阅读挑战,
同时也是对阅读的考验。然而,卡夫卡的作品并没有因此而遭到被淘汰的悲
惨命运,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拥有的读者越来越多,
越来越广泛,以至形成“卡夫卡热”,他的三部长篇小说还多次被搬上舞台和
银幕。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卡夫卡那些“单调”、“冷峻”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
艺术魅力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译者
一九九八年冬
第四章去拉姆萨斯之路
卡尔经过短途步行后来到一家小客栈,这家客栈本来只是纽约马车驿道
*后一个小站,所以几乎不经常用于夜晚投宿。卡尔在客栈要了一个*便宜
的床位,因为他相信,他必须得马上开始省吃俭用才行。店主按照他的要求
用手向上指了指楼梯,就像卡尔是他的一个店员似的。一个蓬着一头乱发的
老女人在楼上接待卡尔,她对搅扰了她的睡眠颇为恼火,因此几乎不听卡尔
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告诫卡尔走路的步子要轻一些。她把卡尔带进一间
屋子,临离开之前又对卡尔“嘘”了一声,示意他保持安静,然后关上了
房门。
屋子里黑漆漆的,卡尔*初无法知道这是因为窗帘都放下来的缘故,还
是因为这间屋子根本就没有窗户;*后他发现一个用布遮住的小洞,他拉开
布帘,少许光透过洞口射了进来。屋子里有两张床,可两张床都已经被人占
了。卡尔看到床上躺着的两个年轻人正在沉沉大睡。他们显得不怎么值得信
赖,因为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他们都穿着衣服睡觉,其中一个甚至穿着靴子。
当卡尔使洞口全部露出的刹那,睡觉的人当中有一个微微向上抬了抬胳
膊和腿,尽管卡尔忧心忡忡,见到那副样子他也禁不住暗暗直笑。
不久他便看清了,这里没有其他可以睡觉的地方,既没有躺椅,又没有
沙发;除此之外他也不能睡,他不可以拿刚刚失而复得的箱子和随身携带的
钱去冒险。不过,他也不想离开这里,因为他不敢马上又从那个女服务员和
那个店主旁边经过离开客栈。毕竟这里也许不会比公路上更不安全。异乎寻
常的是,整个房间里居然没有发现一件行李,在朦胧的光线中这一点可以确
定无疑。也许,而且极有可能,这两个年轻人是客栈的勤杂工,只要有客人
到他们必须得很快起来,所以他们才都和衣而卧。跟他们一起睡虽然不特别
光彩,但危险就小多了。然而,只要没有排除他心中的疑惑,他无论如何不
可以躺下来睡觉。
床底下有一支蜡烛和一些火柴,卡尔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拿了过来。他毫
不犹疑地点燃了蜡烛。因为这间屋子按照店主的交代现在是属于他的,正如
也属于这两个人一样。除此之外,他们已经睡了半宿了,由于两张床全被他
们占了,所以跟他相比,他们处于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他来回走动和干
事时会当心的,尽力不吵醒他们。
卡尔首先想检查一下他的箱子,好对自己的东西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他
已经不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带着哪些东西了,而且,这其中*值钱的东西肯
定已经丢失了。因为那个舒巴尔只要把手放到什么东西上,那么这东西就很
少有希望被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不过,这家伙可以期待舅舅给他一大笔小
费;另一方面,假如有个别东西缺少了,他还可以进行诡辩,把责任统统推
卸到原来看管箱子的布特鲍姆先生头上。
卡尔打开箱子一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在跨海航行途中,他花费了多少
个钟头用来整理箱子啊,而且往往是整理一遍之后又重新整理一遍,而现在,
所有的东西全部乱七八糟地塞在里面,鼓鼓囊囊的,所以刚一打开箱子锁,
箱盖便猛然自动弹开了。
然而很快卡尔又眉开眼笑了,因为他看清楚了,箱子乱的原因主要是有
人把他在旅途中穿的那套西装硬给一起塞进去了,而本来他没打算把西装收
进箱子里。任何东西都没有丢失。在一件上衣的秘密口袋里不仅护照在,而
且他从家里带出来的钱也在,与他身上现有的那些钱加在一起的话,眼下供
他使用的钱倒还绰绰有余。他到达纽约时身上穿的内衣也在里面,不但洗得
干干净净,而且熨得平平整整的。他立即把表和钱也放到已经被证明万无一
失的秘密口袋里。唯一令人遗憾的是,那一截昧罗那色拉米香肠虽然没有少,
但熏得所有的东西都发出一股香肠的气味。如果不通过某种办法除掉这种气
味的话,那么他的前景就不怎么妙了,因为今后几个月之久他走来走去时老
得被这股气味包围着。
卡尔又寻出放在箱子*下面的几样物品,它们是一本袖珍圣经、信纸和
几张父母的照片。在翻找这些东西时,他的帽子从他头上跌落下来,并掉进
箱子里。在帽子的周围都是旧东西,所以卡尔一眼便把它辨认出来,这是他
的帽子,是母亲给他的旅行便帽。然而在船上他出于谨慎没舍得戴这顶帽子,
因为他知道,在美国人们普遍习惯戴便帽,而不是戴礼帽,所以他不想在到
达美国之前就已经把这顶帽子戴坏了。可是现在格林先生却利用这顶帽子让
卡尔出丑自己寻开心。格林先生这样干是否也是舅舅嘱托他的呢?他气愤得
无意之中抓住了箱子盖,随着响亮的“啪”的一声,箱子盖关上了。
现在没救了,那两个睡觉的人被吵醒了。先是其中一个伸着懒腰打着哈
欠,随后,另一个人也伸了伸懒腰,打了打哈欠。而箱子里的东西几乎全部
被倒在桌子上了;倘若他们是小偷,他们只需要走过来挑选就行了。不仅仅
是为了先发制人,以避免这种可能性出现,而且也是为了马上弄明白情况,
卡尔手里拿着蜡烛走到那两张床前,向他们解释道,为什么他有权待在这里。
他们似乎根本不指望卡尔作出任何解释,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睡醒,打不起
精神说话。而且他们没有一丝一毫惊讶的表情,只是睡眼惺忪地望着卡尔。
他们是两个很年轻的小伙子,但是艰苦的工作和贫困过早地在他们的脸上刻
下了痕迹。他们面容憔悴,颧骨突出,下巴上挂着凌凌乱乱的胡子,他们的
头发显然已经很久没有理过,乱七八糟地搭在脑袋上,此时此刻他们正昏昏
欲睡地用瘦骨嶙峋的手指揉着搓着深深凹陷的眼睛。
卡尔想充分利用他们眼下疲弱不堪的状态,于是说道:
“我叫卡尔·罗斯曼,我是德国人。请你们也告诉我你们的姓名和你们的
国籍,因为咱们现在共同使用一间屋子。我只不过是还想当即解释一下,我
不会要求使用床铺,因为我来得很晚,而且我压根儿就不打算睡觉。除此之
外,请你们务必别碰我这件漂亮的衣服,我现在穷透了,没有什么指望了。”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3.4¥59.9 -
悉达多
¥13.0¥28.0 -
死魂灵
¥14.0¥48.0 -
失去一切的人
¥20.0¥52.0 -
本森小姐的甲虫
¥22.9¥55.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罗生门
¥10.0¥36.0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6.3¥39.8 -
1984-插图珍藏版
¥11.9¥29.8 -
鼠疫
¥12.6¥38.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烟与镜
¥18.3¥48.0 -
我是猫
¥13.0¥46.0 -
重生
¥12.9¥39.8 -
未来的最后一年
¥16.9¥49.8 -
月亮与六便士
¥11.6¥38.0 -
山海经
¥18.0¥68.0 -
我这一辈子
¥15.6¥38.0 -
面纱
¥16.9¥49.8 -
守夜
¥1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