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

包邮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

1星价 ¥15.1 (4.3折)
2星价¥14.7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9896660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80198966601

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连续四年超过了10%,而通胀率低于3%,
这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在治平无事的盛世,只有智者的脑子
里才充满了忧患。看到了不测之忧。2007年3月16曰温家宝
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平
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巨大问题,并且指出今后我
国将继续推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坚实
的基础上。
2006年初国家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国策,为此制定了
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采取有力举措,以确保许多
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实施r大大改善了中国自主创新的环境。
可是不少企业习惯了引进、合资的老路,受思维惯性的影响,
不太清楚自主技术创新如何起步。鉴于此.清华大学高旭东教
授写了这本《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系统,全面地论述
了如何开展技术创新。我乐意为之推介,特就创新困难、必须
创新、环境有利,如何创新等方面加上我的理解进行概略论
述,借以帮助读者把握自主创新的全局。
1.中国企业自主刨新举步维艰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征途无一例外地遇到了重重阻力
真可谓“层层关卡,步步雷区”。这些阴力来自何方?
首先来自国际垄断集团,回顾近几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
件——特别是中国在信息通信(如TD-SCDMA、WAPI、EVD
等)、汽车、大飞机等众多产业和领域都遭遇了国际垄断集团
的反对和围剿——究其实质原因,无不是由于他们担心中国产
业和中国标准的快速成长,而精心策划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
里。因为他们预感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巨大成就会在未来中国
市场引起一串连锁反应,甚至波及全球进而触犯其根本利益。
其次乘自国内代言人。在中国现价段,的确有些单位被国
际垄断集团所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淡漠,认为没有必要
搞什么自主品牌J认为任何企业不管它的资金来源如何只要
给中国创造就业机会,只要给中国政府交税,就是好企业。
第三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学术思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技
术能力和人才积累不够,差距很大,所以应当立足于把产业进
步建立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放弃
赶超战略。在全球化条件下_应当以自己劳动力极端廉价的比
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这是*理性,*适当的选择。投入研发
不一定能笛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好处,甚至说“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可能成为陷阱”。
第四来自“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负面影响。比如,20世
纪80年代迫千国内通信业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全套购买摩托
罗拉…爱立信的TAcs模}以蜂窝系统来建设一个全国移动通信
网络。问题就出在没有全面执行“引进、消化、开发、创新”
的方针,只顾让运营业购买产品去建网使用,不同时抓制造
业.没有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开发.更谈不上创新。长期停留
在这种部门分割、片面引进的模式下导致我国的科技开发力
量萎缩·沦为洋羊货的推销员。以致我国的运营业又要再一次引
进GsM数字蜂窝系统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丢
了一代又一代!
 2.中国企业必须自主创新
还是以通信行业为例,中国引进GsM系统,迅速发展成
全球**大网,运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巨大的
市场却没有带动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崛起,相反,原电子工业
部的一百多个企业大都举步维艰.陷于困境.甚至倒闭破产。
这种强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业界忧思——为什么会这
样?在“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误导下,中国丢失了市场,却
没有换来技术。中国移动通信丢失了**代,错过了第二代,
第三代怎么办?沉痛的教训使人警醒:必须自主创新!
创新是产生知识产权的基础。一个企业不创新,就会被
淘汰。
例如:英特尔在1 969年申请了**个专利厂发明人是摩
尔定律的创始人,自1 97 1年推出全球**个微处理器:以来·一
直致力于技术创新。近几年,英特尔平均每年增加1600个左
右的专利,目前,公司拥有约4.3万个专利和专利申请·而且
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此,英特尔才能不断发展,近40年长
盛不衰。
又如西门子,视创新为企业命脉。2005年其研发投入高
 
达51亿欧元,占同期销售收入的6%:新发明超过8800项,新
专利审请超过5866项。朗科公司自1 999年成立以来,一直将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作为公司发展的首要战略,一直引领
闪存盘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共申请了200
多项专利,其中大部分是发明专利。
专利是标准的基础·而标准是专利的升华。技术标准以技

术方案来实现,而这些技术方案都不可避免地落入某些专利的

保护范围,技术标准竞争的根本目的就是借专利权垄断技术和
市场。二如果将专利升华为标准,专利权人就有权对技术标准中
的必要专利使用要求回报,以获取更大范围的技术垄断和效
益,发达国家及其企业也正是利用了技术标准中的必要专利,
来争取竞争的主动权和垄断地位。于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形
成丁“二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
四流企业卖苦力”的格局。只有拥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才
能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只有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制定
自己的标准,只有有了国家标准,才能发展自己的产业·开拓
国内外市场时才能不受制于人,进而成为工业强国。
3·中国企业恰逢自主创新的大好环境
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
观-构建和谐社会J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胡锦涛主
席在大会上发出了”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
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
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的号召。温家
宝总理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提出了新时期新政策的四条基本
纲要。研发开支.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标准。
为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
主体·国家颁发了国发[2006]6号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在科
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弓I进消化吸收再创
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
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0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
策。比如:
国家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
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逐年
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国家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
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
旧。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国家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对高新技术产
业化项目、弓l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提供贷款。改善对中小企
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国家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给予自主创
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国家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对企业
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
和再创新。限制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
国家二在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要求掌握关键技术和重
要产晶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制定国二际标准,推动以我为
主形成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
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在上述国家方针、政策宏观调控下,形成了中国自主创新
的大好政治环境: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有过现在的财政
实力,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二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
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空前强大,这又形成了中国自主创
新的太好经济环境。必将*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二作者和全社
会的创造力01
4中国企业怎样自主创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高
旭东教授的这本《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系统而全面地就
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章,阐明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一个企业
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二首要战略。从宏观经济环
境看·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自主技术创新是应对挑
战的惟一出路。要认识到,网络经济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标志着
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社会。网络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次严峻
的挑战,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实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会。
第二章,阐明企业要克服自主技术创新的种种障碍。澄清
比较优势论”。“开放本身就意味着机会”、跨国公司与本土
企业没有区别“等模糊认识,既不应过高估计跨国公司的技术
优赞和竞争优势,也不应过低估计中国企业开发核心技术,提
高技术能力的机会,从而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新技术的
发展和推动者往往不是那些大公司,而是一些高技术小公司,
带动知识产权狂潮的弄潮儿也将是一批小公司。只有首先战胜
自我,从传统的技术、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才能
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只
有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大方向,以创新的体制使用创新的技
术,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第三章,阐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战略。企业要在提高认识
的基础上,树立奋头目标,探讨发展战略,作出总体规划,采
取积极举措。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要在实践中学习自主
技术创新。企业要开展有效的R&,抓信新技术发展提供的机
会,选择好技术突破口,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方侠探索”
的关系,处理好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第四章,针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分别论述了“计划内创新”
和“计划外创新”的内容和要点。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像中
兴公司那样以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舍得在科研开发,人
才培育方面花钱,用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新型开发工具,
改善科研条件,选拔卓越的项目带头人,建立一支勇于创新
的科研开发团队;借以提高研发效率,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
期,以此带来跨越。
第五章,介绍研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一般项目团队包括

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职能团队”,“轻量级团队”、“重量级
团队”和“自我管理团队”。介绍这些不同的研发项目组织形
式的基本特点以及选择研发项目组织形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我因企业要清醒理解通过建立“重量级团队”开发自主
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第六章,介绍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以高素
质人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要真正客观、系统,高效地对料研
入员和科研工作进行考核,弃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物质激励
与精神激励。企业要健全考核机制,加大奖励力度,调动科技
人员创新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
权益,应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
贡献的人员依法给予报酬。依法保护非职务发明成果完成人的
合法权益。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
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第七章,介绍自主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要建立健
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把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建立和加强保密
制度。要实行技术创新一基本专利一技术标准三结合。
激励企业体员工开展技术创新,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要
组织消化吸收,结合本企业具体条件,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进与
再创新。要依据国家发布的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
重要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规
划。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和重大装备的前期开发,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要紧扣知识产权保护
的重点,将自主创新产权化。一是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以取得改进发明专利权为目的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围绕
集成创新t以取得组合发明的专利权,取得商标权和拥有自
己的品牌为目的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围绕原始创新,以
取得著作权、专利权特别是基本发明专利权为目的开展知识产
权保护。
企业要在所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积极自主制定
企业标准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将专利升华为标准。促使标准
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进一步自主制定和参与制
定国际技术标准…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第八章。提高自主技术创新的有效性。要不断优化技术创
新的组织和流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创新工具,坚持“简单原
则”、“精细化原则,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和文化环境。
我想强调的是·提高自主技术创新的有效性,我国企业需
要特别重视全行业的大兵团作战。当前要整个行业行动,切忌
单兵作战。例如信患通信领域要抓住机遇为中国3G力推TD——
SCDMA一统华夏,并为走向世界三分天下而共同奋斗。3G是
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据粗略估计,中国基础设施有约5ooo
亿元的市场,移动终端有约10000亿元的市场,市场总值相当
于10个三峡工程,由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市场可能超过10万亿
元。机遇百年难逢,如果推行中国3G标准,促成从“系统技
术突破”到“产业群体突破”,实现对整个产业的覆盖,形成
从核心网设备到接入网设备.从芯片到商用终端’从软件到仪
器仪表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就有可能使市场占有
率超过50%从而大大提高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水平。就可能
达到Gc)P年增长1 800亿元,年二新增50万~100万人就业,IT
产品成为**大高技术出口产品这三大目标。…为此必须扩大
TD产业联盟队伍,使之带动整个通信行业。同时,通过产业
关盟合理组织与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迅速提高制造
业的整体水平和生产能力。
第九章,介绍政府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可以支持自主技术,并不违反WTO的原则,关
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政府应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创造
亩场,提供资金支持,为自主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
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国家工程”。
时代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今天的中国能不能依靠自
己巨大的市场潜力,全面促进中国产业?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
究予以回答的。政府应该统筹中国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
台力互动发展。j我泱泱大国,不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思潮下,一
味跟踪模仿,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沦为发达国家所
需低端产品的j加工厂和供应资源的经济殖j民地、而应坚持独立
自主的方针,倡导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本书用大量国际和国内的成功案例来说明自主技术创新
的战略与方法。行文条理清晰,深入浅出,j因此,本书的出版。
正是今天企业的一场及时雨J对中国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将
具有启迪和参考作用。可以预期,在本书所述战略与方法的指
导下,我国更多企业将在自主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新
鲜的经验与成果,共同为实现创新型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作出各自的贡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天的中国几乎在所有产业层面
上都显示了挑战的能力,呈现一种全面追赶的态势。利用国
内市场培育大企业,做到自主研发杀向国际市场,接下来的
1o年左右时间里,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带
里实现产业升级,从而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宿命,堂堂正正地
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以崛起的大国姿态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李进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2007年春
前言
我们现在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经济国际化给我国带
来的挑战之大.是前所来有的。我国企业和我国经济实际上
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核心技
  术的自主开发和产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不能在重要产业尽
  快建立起以本土企业为基础的,本土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的产
  业体系,在我国市场上,我国的行业领先企业在同跨国公司
  面对面的竞争中就很难取胜;失去了国内市场的支撑后,我
  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不可能有好的表现。到那个时候,企
  业垮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出也就
不存在了口这是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创新能力和发展自
主技术的真正含义所在。
上述的判断,并非耸人听闻。道理其实非常简单,现代管
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_个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
的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Knowledge based
assets)。换句话说,核心技术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
但一定是*重要的来源之一。当两个企业直接竞争时,在其他
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一定处于不利的地
位。由此可见,在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很多企业失
去竞争优势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了—一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但又必须南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的竞争。
正如我国一位著名企业家指出的:加入wTo以后,我国
企业原本拥有的一切优势都会很快失去,剩下的就只有缺乏核
心技术这一劣势了。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是有用的。
但都不是*终的决定因素。这是因为,跨国公司也可以进行这
些方面的创新。我们不能假设跨国公司比我国企业更笨,同优
秀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在能力上不能有明显的“短板”,特别
是核心技术上的“短板”。因此,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开发核
心技术,是我二国企业应对国际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惟一出路。
有效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并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话,我国企
业早就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了。实际上,我国的自主技
未创新仍然面临三大挑战:对自主技术创新的紧追性和战略
意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自主技术创新缺乏信,对如何进
行自主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战略。
如何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应对前所未有严峻的挑战?这
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概括起来,我们有两个基本判断:要搞
好自主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全新的二理念:要搞好:自主技术创
新·必须对现有的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做重大调整口围绕这两
个主题·本书的讨论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哪些理念阻碍自主技
术创新.哪些战略和政策是自主技术创新所必须的。
本书的篇章结构是:**章介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条件
下遇到的巨大桃战。回答为什么我国二企业现在必须真正重视
自主技术创新,指出自主技术创新是应对挑战的惟一出路第
二童分析自主技术创新面临的三大挑战;第三章讨论自主技
术创新的四个战略问题,即在实践中学习自主技术创新t开展
有效的R&D、探索“以小搏大”的对策、处理好自主技术创新
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第四章到第七章从四个不同侧面分析如何
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第八章介绍提高技术创新有效性的一些重
要理念,工具和方法(主要是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流
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创新工具,坚持“简单原则”坚持“精
细化”原则;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和文化环境的保证);第九
 
  章分析政府在我国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特别是强调,在大
 
  多数企业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的情况下
  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二来是三个附录。附录一和附录二是对两个重要产业
  (信息产业、轿车产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调研和分析。附录三
  是对自主技术创新问题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目的是为
  对理论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思考自主技术创新问题的一个理
  论框架。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虽然提出了要进行自主技术创
  新,但是对于为什么现在就需要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有没有可
  能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如何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等问题r仍然存
  在很多疑问r需要从理论上对这些疑问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回答。
  本书是在_系列关于自主技术创新的研究基础上写出的。
  包括我在做博士论文时的研究,也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佥资助
  的研究(70472O69)。国务院信息办、国家科技音B委托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04JJd630001)二,以及中国
  石;由天然气集团公司委托的研究.在此对提供支持的机构和个
  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众多优秀企业,特别是中国石油天然
气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以及大唐、中兴,华为、曙光、海
信、长虾、TCL等企业有关领导和同事在调研上提供的大。力支
持和帮助:知识产权出i版社刘忠先生及第五编辑室的众多同
仁知识产权出版社欧剑总编辑,这本书是他们亲自策划的。
俗话说厂“凡事预则立”。在经济高度开放的二条件下实现经
济赶超,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国真正经历过。在这种情况下,
把困难考虑得全面一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一些,在21世纪,我
国人民就更有可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的国家就更有可
能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章
两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管理
    一个企业内一般都存在两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计划内创新”与“计划外创新”o。对
一个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都是必须的。由于对
两种类型的创新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介绍如何管理这两种类型
的创新。
    **节“计划内创新”的管理
    在本节中我们介绍“计划内创新”的内涵、“计划内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计
划内创新“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一、什么是“计划内创新”
    所谓“计划内创新”,指的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而有
计划地安排的创新活动。也就是说.“计划内创新”活动是以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竞
争战略为指导的,是为了保持企业在现有业务领域已经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以及在新的
业务领域建立竞争优势。保持企业在现有业务领域已经建立
起来的竞争优势是”计划内创新”的短期目标,也是一个企
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新的业务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是”计划内创新”的长期目标。
    对于“计划内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分
类。比如,根据劳塞尔等的研究.”计划内创新”管理的主
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改进型研发“(incremental)、“创
新型研发”(radical)和“基础型研发”(fundamental)实现三项任
务:保护、支持和扩大现有业务,推动新业务发展,以及拓
展、深化企业的科技能力。o具体而言:
    “改进型研发”的目的是用新的方法对现有的科学
    和工程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技术上实现小的
    进步..比如降低成本。这类研究具有”小研究、大
    开发”和低风险、低回报的特点。
    “创新型研发”的目的是以现有的科学和工程知识
    为基础,发现针对公司特定业务目标的新知识.所
    获得的知识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能是全新的。这类
    研究具有“大研究、大开发”和高风险、高回报的
    特点。
      “基础型研发”的目的是在公司确定的对企业未来
    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进行知识创新,所获得的
    知识在全世界范围内一般来讲是全新的。这类研究
    具有“大研究、不开发”和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
    特点。
    综合有关的研究,我们认为,“计划内创新”管理的主
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确定发展目标和竞争战略:明确企业在什么领域开展业务、目标是什么、如何
  实现目标。
确定技术战略:明确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如何获得这些技术
  (内部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
确定产品/市场战略:明确提供什么产品、主要用户是谁、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本企业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产品。
确定开发目标:明确每一个产品研发项目的具体目标(开始时间、投放市场时间、
  盈亏平衡点).以及这些研发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制定总体项目计划(aggregate project plan.APP):保证各个研发项目构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互不相干甚至相互矛盾的项目组合。
实施项目管理:其要点是保证单个项目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有清晰的
  联系。
进行项目后学习:其要点是通过项目后学习更好地实现项目间知识和技能的继
  承和转移.真正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
    在本节中我们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确定技术战略、确定产品/市场战略、确
定开发目标和制定”总体项目计划”。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高旭东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
学院管理学博士,长期专注于企业技术战略和竞争战略的研究,特别是在系
统研究以中石油、大唐、中兴、华为、曙光、海信、长虹、TCL等为代表的中
国本土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学习理论”、
“后来者劣势”理论,以及在国际化条件下企业竞争战略与技术战略选择的
“障碍一机会”理论框架,对于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创新、能不能进行
自主创新以及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为了生存
和发展必须面对的自主技术创新问题,系统论述自主技术创新的战略和
方法。
    中国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在高度开放的国内市场上同跨国公司
面对面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是有用的,
但都不是*终的决定因素,因为不能假设跨国公司比中国企业笨,不能
假设它们不会进行这些方面的创新。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强自主技术创
新,开发核心技术,是中国很多企业应对国际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的唯一
出路。
    如何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本书认为,一
是需要消除糊涂认识的影响,建立全新的企业发展理念;二是需要对现
有的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围绕这两个主题,本书分析哪
些理念阻碍自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