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传播学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民俗传播学

1星价 ¥19.6 (4.9折)
2星价¥19.6 定价¥4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jh***(三星用户)

华东师大博导的代表作

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2014-01-16 17:30:0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40194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496
  • 出版时间:2007-09-01
  • 条形码:9787807401940 ; 978-7-80740-194-0

本书特色

本书是“传播学研究丛书”之一,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各专业骨干教师通力合作而成,是他们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的*新学术结晶。全书共分12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与传播研究、民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民俗与非语言传播、民俗传播的时空特征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本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各专业骨干教师通力合作而成,是他们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的*新学术结晶,内容涉及传播学理论及广告传播、影视传播、民俗传播等广泛领域,深具学术的前瞻性与理论的新锐性,并且可读性强,是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参阅书籍,也是传播业各界人士进一步提升自身理论品位的极佳之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章 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与传播研究
 **节 民俗传播学发凡
 第二节 民俗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三节 传播学与民俗学的重构
 第四节 民俗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
第二章 民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节 民俗传播与文化雅俗之区分
 第二节 民俗传播学之研究对象
 第三节 民俗传播的中介特质
 第四节 民俗传播学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民俗传播学的层面与要素
 **节 民俗传播的三大层面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四大要素
 第三节 民俗层面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
 **节 符号理论对民俗传播的建构意义
 第二节 符号——民俗信息传播的载体
 第三节 符号传播与民俗传承
第五章 民俗传播符号:神话、原型、仪式
 **节 象征——民俗传播的独特符号
 第二节 神秘民俗符号:神话、原型、仪式
第六章 跨越时空的“共通意识”
 **节 民俗传播模式和传播类型
 第二节 民俗传播“共通意识”及其改造
 第三节 民俗传播符号的“刻画”
第七章 民俗与非语言传播
 **节 非语言符号传播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传播与习俗交流
 第三节 标志语传达信息习俗
 第四节 特殊音响的非言语交际传播
 第五节 非语言传播特点余思
第八章 民俗传播的集体性与普同性
 **节 民俗传播的集体性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普同性
第九章 民俗传播的时空特征
 **节 时空状态下的“信息共享”
 第二节 地缘特征与人口流动
第十章 民俗传播结构分析
 **节 民俗传播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传播结构与主体心理积淀
第十一章 民俗传播的语言载体
 **节 民俗与民间语言
 第二节 流行语与民俗传播
 第三节 民间行话与秘密语
第十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民俗传播研究与方法
 **节 新传媒时代的民俗传播研究
 第二节 民俗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与传播研究
  **节 民俗传播学发凡
  一、为什么要把民俗作为文化来研究
 民俗传播学是民俗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与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以世代传承和变化着的民俗事象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一个声音、一幅图画、一个文字,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载体,凭借着机器之助或其他信道,打破心灵障碍,*终还是到达人。这种始于人、终于人的活动过程,就是传播。
  上个世纪的1986年7月,我首次提出要“开拓民俗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我在那篇文章里指出,民俗学要突破民间文学的樊笼,把它作为一门文化学科来研究。这个观点当即在民俗学界引发了波澜,次年的夏秋之际,全国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聚会贵阳,我以《民俗文化约论》为题,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的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的勉励与支持。笔者曾经在拙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对民俗文化学有详尽的阐述。民俗学与传播学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的联系,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民俗与传播,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是什么,又是怎样的一种互相胶着状态与联系,其内在的机制与特征是什么?其中又有一些什么规律可循?对此,迄今为止,学术界尚缺少深入的追问和系统的理论研究至少还未见这方面的论著问世。笔者认为,这是民俗学和传播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或者说,这个课题需要具备民俗学和传播学的双重知识基础,它需要民俗学和传播学的学者们共同来解决。
……

作者简介

仲富兰: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多年在上海新闻媒体工作,曾任上海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研究集刊》副主编;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问。民俗学专家,著有《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流变》、《民俗与文化杂谈》、《中华风物探源》、《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中国通·风俗礼仪》、《十二生肖的故事》、《风物考》、《上海街头弄口》和《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评论教程》等;主编有《国风》学术集刊、《文化寻根》、《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和《上海史迹与风土》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