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观主义的花朵
读者评分
4.4分

包邮悲观主义的花朵

1星价 ¥9.5 (4.3折)
2星价¥9.2 定价¥2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7条)
phq***(三星用户)

悲观主义的花朵

有些话还是挺有共鸣的,但总体来说,这不算是我喜欢的故事和风格。

2016-04-23 11:25:14
0 0
m46***(三星用户)

悲观主义的花朵

很美的名字,从名字中透露出书中故事的凄美,作者的文笔了得对于主人公极具戏剧性的人生描写的淋漓尽致,推荐阅读。

2015-08-14 21:12:2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2538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35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802253896 ; 978-7-80225-389-6

本书特色

在《悲观主义的花朵》的每一页,你都可以感到爱情像玻璃一样刺穿自己。 说得简单化一点,这部长篇还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一部现代版的《莺莺传》。但从它感人的程度而言,却几可与《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相比,只是茨威格的小说带有更多男性立场的美妙幻想,而这部新作则有着更多现代女性的悲切思考。它通过她凝重的笔墨和充满哲理的叙说,呼唤着一种在现代社会已属罕见的爱情——书中称此为“吸血鬼的爱情”。 从它感人的程度而言……几可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相比,只是茨威梏的小说带有更多男性立场的美妙幻想,而这部新作则有着更多现代女性的悲切思考。它通过作者凝重的笔墨和充满哲理的叙说呼唤着一种在现代社会已属罕见的爱情——书中称此为“吸血克的爱情”。 ——《文汇报》读书版 在廖一梅的笔下,总有一些痴心不改的人们,非要到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去寻找绿洲,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自己就是沙漠的一部分正是他们自己一寸一分地淹没了生命的绿叶。 ——李锐《读书》 陶然的痛苦……是隐隐的,内在的仿佛说出痛苦是一件丢脸的事,仿佛痛苦与快乐的*大不同在于快乐可以与别人分享,而痛苦必须独自承担。 ——西川《作家》 她们在该浪的时候浪一浪,该收的时候也就收手了她们待人友善办事利索,能吃苦也能享受……表面上,她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暗地里却保持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个性,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自由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在道德上也并无什么可指责之处。 ——石康《北京青年报》

内容简介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编剧廖一梅的长篇小说,出版后便被《文汇报》书评版称为年度*好的小说。可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读。此次再版恢复了当年被删节的部分。
  为爱而生,很多人这样标榜自己,为爱而生?不,我不为爱而生,爱是我躲之不及的怪物,是人生对我抛出的媚眼,顾盼有情中生出的一点眷恋,是这世界将你抽空、打倒,使你放弃尊严的唯一利器。别大言不惭地谈论为爱而生吧。
  我们一生中总要遭遇到离开心爱人的痛苦,那可能是分手,也可能是死亡,对此即使我们早有准备也无力承当。人类唯一应该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面对这种痛苦,但是从来没有人教给过我,我们都是独个地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绝望。

节选

1
  我知道我终将老去,没有人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你的爱情也不能,我将从现在起衰老下去,开始是悄无声息的,然后是大张其鼓的,直到有一天你看到我会感到惊讶——你爱的人也会变成另一个模样。
  我们都会变成另一个模样,尽管我们都不相信。

  阿赵在固执地胡闹,狗子在固执地喝酒,徐晨在固执地换姑娘,爱眉固执地不结婚,老大固执地无所事事,我固执地作你的小女孩,我们固执地在别人回家的时候出门,固执地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工作,固执地东游西逛假装天真,但是这些都毫无意义。
  你要知道我已经尽了力,为了答应过你的事我尽了全力,你专横而且苛刻,你求我,你要我答应,你要我青春永驻,你要我成为你的传奇,为了你的爱情我得年轻,永远年轻,我得继续任性,我得倔犟到底——你只爱那个女孩,那个在时间的晨光里跳脱衣舞的少女。
  我们从年轻变得成熟的过程,不过是一个对自己欲望、言行的毫无道理与荒唐可笑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某一天,当我明白其实我们并不具备获得幸福的天性,年轻时长期折磨着我的痛苦便消逝了。
  “凡是改变不了的事我们只能逆来顺受。”我们的需求相互矛盾、瞬息万变、混乱不堪,没有哪一位神祗给予的东西能令我们获得永恒的幸福。
  对于人的天性我既不抱有好感,也不抱有信任。
  2
 夜里,我又梦见了他——他的头发完全花白了,在梦中我惊讶极了,对他已经变老这个事实惊讶极了。我伸出手去抚摸他的头发,心中充满了怜悯……
  实际上他永远老不到那个程度了。
  九个月前,我在三联书店看到陈天的文集,翻开首页,竟然有他的照片。陈天从不在书

上放自己的照片,但是现在不需要征得他的同意了。我看着照片上的那张脸,鼻子,眼睛,嘴唇,下巴,这个人似曾相识,仿佛跟我有着某种联系,那感觉就像我十八岁见到他时一样,但是具体是哪一种联系却说不清。
  我买了那四本书,用书卡打了九折。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读那些书,黎明破晓之前,他出现了。
  我在熟睡,我看见自己在熟睡,他紧贴着我,平行着从我的身体上方飞过,他的脸和我的鼻尖近在咫尺,他如此飘过,轻轻地说:“我是陈天。”好像我不知道是他似的。的确,那张飞翔的脸看起来不是陈天,仿佛一个初学者画的肖像,完全走了样子,特征也不对,但是我知道是他,除了他别无他人。
  陈天曾经多年占据着我的梦境,在那里徘徊不去。
  此刻,在北京的午后,在慵懒的,刚刚从夜晚中苏醒的午后,在所有夜游神神圣的清晨,在没有鸟鸣,没有自行车的叮当声,没有油条气味的清晨,我想起他,想起吸血鬼,想起他们的爱情。
  我试图谈起他。
  3
  首先应该谈起的不是陈天,而是徐晨。
  徐晨竹竿似地顶着个大脑袋,不,那是以前的记忆,他的脑袋不再显得大了,像大多数三十岁的男人一样,他发胖了,不太过分,但还是胖了,这让他显得不像少年时那么青涩凛冽。


  这是我的看法,我知道他会不以为然,他爱他不着调的,结结巴巴的,消瘦的青春时光——比什么都爱。
  “我是一个温柔提供者。”徐晨一边说一边点头,仿佛很同意他自己的观点似的,然后又补充说,“我是一个作家。”
  “对,没错,美男作家。”
  “偶像作家。”他纠正我。
  “人称南卫慧,北徐晨……”我拿起桌上的一张《书评周刊》念给他听,他的照片夹在一大堆年轻美女作家中显得很是突兀。
  “胡说八道!”他把报纸抢了扔到一边,“完全是胡说八道!”
  “你不是要成为畅销书作家吗?急什么?”我奇道。
  “我指的畅销书作家是海明威!米兰昆德拉!再说说,普鲁斯特都算!”
  “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和徐晨可以共同编写一本《误解词典》,因为几乎所有的问题,我们都需要重新界定和解释之后,才能交谈。我们经常同时使用同一个词,却完全是不同的意思。我们就在这种深刻的误解中热烈地相恋了两年,还曾经赌咒发誓永不分离。
  像大多数恋人一样,我们没有说到作到。
  但是在讲述这一切的一切之前,我应该首先指出我对故事的情节不感兴趣;其次不标榜故事的真实,像前两年那些领导潮流风头正健的年轻作家们常干的那样。这两点都基于我不可改变的身份——一个职业编剧。
  我是以编造故事来赚钱的那种人,对这一套驾轻就熟。想想,一个故事怎么能保证在二十集,900分钟的时间里恰当地发生、发展、直至结束,有的故事要讲很久,有的虽好却很短小,而我必须要让这些形态各异的故事具有统一性,而且在每个45分钟之内都有所发展,出那么几件小事,随着一个矛盾的解决又出现另一个矛盾,到一集结束时刚好留下一个悬念。如果这套戏准备要在台湾的黄金档播出,长度就要加长到三十集,因为他们的黄金档不接受二十集的电视剧,而不在这个档播出就不能挣到钱。所以我曾经接过一个活儿,把一个电视连续剧从二十集变成三十集。加一两个人物是少不了的,男女主人公嘛,只能让他们更多一点磨难,横生一些枝节,多误解一段时间。
  我说这些无聊的事儿是为了让读者明白,我讨厌丝丝入扣地讲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那是一种手艺活儿, 稍有想象力的人通过训练都能做到。当然这之间“好”与“不好”的差别就像“会”与“不会”那么大,但手艺必竟是手艺。
  比如说吧,几个月前我和朋友一起看一张叫作【十七岁的单车】的电影DVD,这是个不错的电影,电影节的评委们也看出了这一点,给了它个什么奖。问题是我们饶有兴趣地看到一半,碟片坏了,我们气急败坏地对着那张盗版盘加施了各种酷刑,它依然不肯就范,吱吱嘎嘎地响着就是不肯向前。*终众人只得放弃,个个丧气不已。为了安慰他们的好奇心,我以一个编剧的责任感为他们编造了后面的情节。几个星期后,当时听故事的人给我打电话,说电影的后半部分和你讲得所差无几,你肯定早就知道。我当然不知道,我不是说电影的故事是个俗套,而是说编剧的思路是可循的,如果你还凑巧认识这个编剧,对他的偏好略知一二,那就更好解释了。
  我现在想作的是忘掉手艺,忘掉可循的思路,寻找意义。但是说实话,这种手艺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左右我的生活。
  曾经有人对我说:“我喜欢你。”
  我回答他说:“我还真不好意思说你说了一句蠢话。”
  我向你保证我不是真心想说这句话,他一说出上句话,我脑子里马上有了五六种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对应台词。就着当时的氛围我选择了这句,因为这么酸的一句台词后面应该解构一下。这些念头都是一刹那产生的,等我看到那人脸上一脸尴尬,才知道自己选错了台词——不符合我的人物性格。
  生活的真实性都值得怀疑,其他的就更别说了。
  就我本人而言,我不相信任何作品的真实性,一经描述真实就不再存在,努力再现了一种真实,却可能忽略了另一面的真实,我们永远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谈论世界,有的人站得高看到的角度多于其他人,但说到底,仅仅是这个差别。我讨厌虚构,真实又不存在,但是我们依然写作。在这真与假之间我希望能够明析事物和事物间的关系,寻找思维的路径,发现某种接近真相的东西。写作对我便是这样一个过程。
  4
  两人初次幽会的时候,卡莉娜从手指上取下戒指扔进河里。“幸福到来的时刻,”她对佩特库坦说,“得给它加上一丁点儿轻微的苦涩:这样就能记得更牢。因为人对不愉快的时刻比对愉快的时刻记得更长久……”
  塞尔维亚人帕维奇在他那本关于神秘部族哈扎尔的书里讲到这个故事。


  跟卡莉娜的观点一样,我倾向认为我们*爱的人是给我们痛苦*多的人。这是一种难得的天生禀赋,一种张弛有度的高技巧能力,因为太多的甜蜜让人厌倦,太多的痛苦又引不起兴趣,能使我们保持在这个欲罢不能的痛点上的人,我们会爱他*久。
  爱眉说这是土星对我的坏影响——认为爱情是件哀伤的事是魔羯座的怪癖。
  我生在冬天,太阳落在由土星统治的魔羯座。土星是阴性的,否定的星体,以不可动摇的绝对意志控制着它的王国。“像北方的冬天一样冷酷无情。”我们分手的时候,徐晨这样形容我。
  冷酷无情是魔羯座的恶劣名声。
  徐晨是我大学时的恋人,我们的故事就情节上来讲没什么好说,它和其他的青春故事同出一辙,当然所有的此种故事都同出一辙——相爱和甜蜜,伤害和痛苦,还有分手。我们有过*纯洁甜蜜的时光,而后的互相伤害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敢说,我们在相互伤害中达到的理解,比我们相亲相爱时要多得多。
  后来凭着魔羯座一丝不苟,拒绝托辞的态度,我试图回忆起我们之间的本质冲突。我得说,的确是本质的冲突,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举例子说吧。
  在我们相亲相爱的日子里有一个周末,我们约定在天坛门口见面,约会是四天前定的,那时候电话和呼机还不普及。
  到了那一天,俗话说的:天有不测风云,外面狂风大作,暴雨突降,我躺在床上发着高烧,于是让同学打电话到他宿舍的门房,留言说约会取消。但是,他还是去了。他在暴雨中等待,希望我如约前往,朦胧的雨雾中,他看见我裹着雨衣坐在大门前的石头台阶上瑟瑟发抖,雨水顺着头发流了满脸,脸色苍白如纸,他跑过来把我抱在怀里,我向他微笑,滚烫的身体在他的手指下颤抖,然后就昏了过去……
  ——故事的后半部分没有发生,因为当时我正躺在宿舍的被窝里。这个景象是徐晨在给我的信中描述的,他告诉我这才是他梦想的恋人。我知道如果我能在这个故事里死掉就更完美了,他会爱我一生一世,为我写下无数感人肺腑的诗篇。我居然在能够成就这种美丽的时候躺在被窝里,让他大为失望。
  徐晨是个不可救药的梦想家。他决不是分不清臆造的生活和现实之间的分歧,而是毫不犹豫地坚持现实是虚幻的,而且必须向他的头脑中的生活妥协。
  你爱一个人,或者讨厌一个人可能是因为同样的事。
  就像我。
  说起来,年轻真是无助,我和徐晨在完全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的时候接触到了我们所不能掌握,无法理解的东西,唯一能够帮助我们的只有本能。我的本能是离开他。
  “我深深爱着的人,你得坚强,你得承受我能想象出的*大的苦难,你将会跟我一同死去。”——十九岁的疯狂的徐晨。
  分手是他提出的,让他惊讶的是我同意了。于是他要求和好,我拒绝,再要求,再拒绝。在这一点上,我同意他的看法,我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尝试了各种方法让我回头,他在我面前沉默地坐着,手里点着一支烟。他说:“以前一直不懂人怎么会依赖于一只烟,现在明白了--在一个人感到孤单、痛苦的时候,手指上那一点点火光,很暖。”
  他就让那火光一直亮着,一直到现在他依然是个烟鬼。
  那时他痛苦伤感的样子完全难以让我动心,我从中嗅出了某种故作姿态,矫揉造作的气息,不快地察觉到他对自己那副痛苦的样子十分着迷。我曾试图使他注意到这个,笨拙地向他说起先天诗意和后天诗意的差别,我说后天诗意就是人类所谓那些:“今天的月亮真美”之类世俗准则化的诗意。人人都可以后天学习,努力标榜。我的这种说法使他非常愤怒,结结巴巴地对我说:“诗意,诗意都是人为的!你洗一件衣服的时候,那只是一件衣服,但是你想一想,这是你爱的人穿过的,上面有他的汗,有他的味道,那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诗。”
  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一生都将厌恶矫揉造作的痛苦,因为我和它总是来来回回地互相追逐,在错综复杂的人生迷宫里迎面撞个满怀。正如萨岗引用艾吕雅的诗句做为她小说的名字:“你好,忧愁!”我们每次碰面时都是这样问候的。
  很多年后,徐晨向我承认,他**次意识到自己天性里这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时无地自容。——小菲力普的母亲死了,他在嚎啕大哭的同时对自己引发起的伤感场面感到非常带劲。
  “我脸‘腾’地红了,把手里的书扔出去老远。毛姆这个尖刻的英国佬,活该死的时候身边没一个朋友!不过我一直热爱他,他的书是我*经常从书架上拿下来读的。”
  关于徐晨其他令人发指的讨厌个性我还可以说出很多,但这掩盖不了另一个确凿的事实——他是*甜蜜温柔的爱人。他有你想也想不出的温柔,你花再大的力气也模仿不来的温柔,他的温柔足以淹没你的头顶,窒息你对人类的兴趣,截断你和世界的联系,泯灭你的个性,让你愿意作他的气泡,他淘气的小猫,他红翅膀的小鸟,你为自己不能这样做而痛恨自己。
  现在想起来,我单独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想闭起眼睛,总是非常得想睡觉,我是说真的睡觉,迷迷糊糊,神智不清,眼皮线牵着一样地要合在一起,如同被催眠一般。那真是个奇异的景象,他总是在说,而我总是在睡,太阳总是很快就躲到云彩后面,而时间总是箭一般逝去。
  这也很好解释,人只有睡着了,才好做梦。而徐晨,睡着,醒着,都在做梦。
  我们*初的青春就在这睡意朦胧中过去了。
  *终,我和徐晨带着这*初的创伤和初步达成的谅解各奔东西,走上自己的人生路开始各自的冒险。我们时不时要互相张望一下,看看对方爬到了山的什么位置,讲一讲各自旅途上的风景,给遭到不幸的一方一点鼓励。我们不常见面,但电话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候一个月打一次,有时候一年,这要看我们当时的情形。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也不清楚,也许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起点,也许是因为我们给对方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闹不好,正是这些疑问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们都很好奇,我们都想知道答案啊!
  我们聊天,争吵,斗嘴,讨论许多话题,指责对方的人生,这样已经过了很多年。
 ……

相关资料

从它感人的程度而言……几可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相比,只是茨威梏的小说带有更多男性立场的美妙幻想,而这部新作则有着更多现代女性的悲切思考。它通过作者凝重的笔墨和充满哲理的叙说呼唤着一种在现代社会已属罕见的爱情——书中称此为“吸血克的爱情”。
        ——《文汇报》读书版
  在廖一梅的笔下,总有一些痴心不改的人们,非要到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去寻找绿洲,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自己就是沙漠的一部分正是他们自己一寸一分地淹没了生命的绿叶。
         ——李锐《读书》
  陶然的痛苦……是隐隐的,内在的仿佛说出痛苦是一件丢脸的事,仿佛痛苦与快乐的*大不同在于快乐可以与别人分享,而痛苦必须独自承担。
         ——西川《作家》
  她们在该浪的时候浪一浪,该收的时候也就收手了她们待人友善办事利索,能吃苦也能享受……表面上,她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暗地里却保持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个性,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自由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在道德上也并无什么可指责之处。
          ——石康《北京青年报》

作者简介

廖一梅,著名编剧、作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
  主要戏剧作品:《艳遇》(2007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琥珀》(200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魔山》(2005年北京儿艺股份有限公司首演),《恋爱的犀牛》(1999年中央实验话剧院首演)。主要电影作品:《像鸡毛一样飞》(获香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大奖,络迦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会特别奖);《生死劫》(获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佳影片金奖);《一曲柔情》(获美国妇女电影节金奖)等。著有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魔山》。另有多部电视剧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