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向补语通释

包邮趋向补语通释

1星价 ¥32.3 (7.5折)
2星价¥32.3 定价¥4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90648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1
  • 页数:704
  • 出版时间:1998-06-01
  • 条形码:9787561906484 ; 978-7-5619-0648-4

节选

br />     刘月华教授主编的《趋向补语通释》一书即将出版了。这是
一部极有功力的著作。说它有功力,是因为自1983年起,刘月华
教授就开始构思这部著作,同时开始让语言学院的同事从四百万
字的语言材料中搜集趋向词作补语的用例。然后对这些句子做仔
细周密的观察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动
趋结构进行归类,并对每个趋向词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做详尽的
描写。作为此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二部分“分述”,在大量语言事
实的支持下,弄清了每一个趋向词的含义和用法。在论述每一个
趋向词之后还为该趋向词做一个用法总表,其中每项用法都列出
能与之搭配的动词,并注明该动词在四百万字语料中出现的次数。
这种研究是很可靠、很有说服力的。对于学汉语和教汉语的人也
*有用,可以当做趋向词用法的依据。本书的**部分“总论”,
是刘月华教授对动趋结构(或动趋式)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和研
究之后提出的概括的全面的看法,对动趋结构的每个构成成分都
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于句子中的动词、趋向词及名词之间的相互
关系,特别是语义上的关系,论述得非常清楚。本书的第三部分
是以动词为纲的动词趋向词搭配总表,*常用的动词能跟哪个趋
向词一起用,尽量罗列无遗。这部分对研究动词的结合能力很有
用处,当然同时也为学、教汉语的人提供依据,供他们查用。
    汉语的补语结构十分发达,向来是学汉语的难点之一。刘月
华教授主编的这部著作把趋向词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研
究的规模及深度和广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汉语补语的研究是
一个贡献。
    我有幸在出版之前读到这本书,除了佩服作者所下的工夫之
 外,感到有一点必须提一提,就是作者的研究路子。作者不是编
几个句子来研究动趋结构,也不是随机地或有选择地找些例句来
做研究,而是踏踏实实地从四百万字的语料中,把所有的动趋结
构都找出来,然后逐个地分析研究再作分类。结果不单指出有无
某种用法,还指出这种用法的使用量,指出这种用法在整个动趋
结构中的地位。这一点是凭语感自造例句,以及抽样做例句然后
进行研究无法相比的。美国有些研究汉语的朋友喜欢自造例句,例
句的头一个词往往是“张三”或“李四”。这样的例句固然容易造,
可是这类例句的可说性或可重复性是很可怀疑的。根据这样的语
言材料找出的规律常有争议,而且对这类争议的讨论常常进行不
下去。因为其中一方认为你的例句只是你自己造的或只有你自己
说,我们根本不说。主张不必找很多材料的人还有一套说词,说
语言中的句子是无限的,你说你的材料多,你能把所有的句子都
拿来分析吗?你分析得完吗?既然你不能把语言中所有重复无数
次的句子都拿来研究,那我们拿来一小部分句子,而且是从我们
自己口里来的句子做材料就够了,因为规律总是存在于一切句子
当中的。这种说法貌似有道理,其实这个道理是片面的。**,语
言不全然是物理现象,也不是化学物质,而是人进行思维、认识
外界,进行社会交流的工具。抽样研究不能认识语言的全貌。设
计公式也不能完全演算出真实的自然的句子来。因为语言中各种
因素带来的变数太多,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例外太多。这种依靠
抽样例句的研究除了满足对抽象理论的兴趣之外,其理论的科学
性是不大可靠的,很难对语言实践有指导作用。其次,汉语的语
法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无法跟印欧语语法学的悠久历史相比。
认真地仔细地认识汉语的事实,按照汉语的特点找出汉语语法的
脉络,让汉语语法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语法学家的面前,并
向学习汉语的人解释清楚一系列主要的语法现象,仍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根本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抽样式的抽象研究有用,但
 不能完全依靠这种研究。*主要的还要靠《趋向补语通释》这样
的研究。这就是刘月华的研究路子。她过去曾与人合作写过一本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这本书*受欢迎的特点就是对用法的描写
比别的书细致。在国外教汉语的学校中,是一本常用的参考书。近
六年来,刘月华教授在美国继续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教学。我
们常有机会交流看法和心得。在国外的教学工作中,她对汉语的
认识进一步加深了,也增强了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责任感。她有不
止一项研究计划。对她这种专注的态度,我是很钦佩的。
    *后借这个机会谈一谈汉语语法的一个具体问题——态。因
为刘月华教授主编的这部著作揭示出来的事实,正好可以说明汉
语语法的态的现象。分几点来说:
    一、“结果”是汉语的一种态,形式是一个动词后边再加一个
谓语成分,这个谓语成分表示因前边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
为)而达到的一种结果的状态。这个结果是状态,不是事物,所
以不同于如“砌墙、写字”中的“墙、字”的结果宾语。动结式
如“吃饱、停住”中的第二个成分,是结果补语,表示结果的状
态。“藏起来”中的“起来”,也表示结果的状态。作结果补语的
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普通动词,也可以是趋向动词。所谓
趋向是概括的词义,趋向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结果”,“结果”是
更概括更抽象的语法意义。
    由此看来,传统上所说的趋向补语也是一种结果补语,是由
趋向词构成的,放在动词之后表示一种结果的状态。有的时候表
示趋向的结果,更多的是表示非趋向的结果,但都表示结果。趋
向补语是通行的术语,为便于叙述,便于教学,应该用通行的术
语。动趋结构是表示结果的语法结构,本书已经做了实质上的说
明。
    二、结果是通过动作行为的完成来实现的,因此结果是一种
完成的状态。“喝醉了”中的“醉”,是结果,也是完成。同样,
 走出去”中的“出去”“藏起来”中的“起来’?是结果,也是完
成。表示完成态的趋向动词很多。
    三、“上、上来、下、下来、下去、起、起来、开”这八个趋
向词放在动词后面除了可以表示结果的完成态以外,还可以表示
起始态。如“他又喝上了”“他们听了以后就笑开了”中的“上”
和“开”。有的可以表示持续态,如“这门手艺就一代一代传下
去”中的“下去”。所以“起始”和“持续”也是趋向词在动趋结
构中所能表示的态。表示这种态的趋向动词为数不多,可是使用
频率高。
    四、汉语重视表示事情的状态。刘月华教授的研究再一次证
实了这个事实。汉语句子的时间表达不丰富。印欧语言的动词有
形态变化,从动词可以看出时间来。汉语的动词少有变化,但借
助加字(或加词)的办法,一个句子总常表示出事情的状态来,如
加“了”、“是…的”、“呢”、“一”、动量成分、时量成分、或用动
词重叠以及各种补语等等,这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也是汉语难学
的一个方面。无论为了理论的目的,还是为了实践的目的,我们
都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工作。
    遵月华兄之命写序,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孟琮
    1995年11月
    于(美国)马里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