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1855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9
- 出版时间:2008-06-01
- 条形码:9787544418553 ; 978-7-5444-1855-3
内容简介
本研究有三个主要目标:**,对古汉语重叠作出全面描写;第二,发展语音一形态交互作用的生成语法理论,以解释产生不同重叠类型的动因和过程;第三,探讨重叠研究对语音学、音系学研究的作用。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丛书将成为一套长期延续出版的丛书。希望本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方针,能对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所贡献。
目录
**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及研究范围
1.2 理论方法
1.2.1 何谓重叠
1.2.2 如何确定重叠
1.2.3 分析模式
1.2.4 音节理论
1.2.5 区别特征
1.2.6 “字”本位理论
1.3 前人对古汉语重叠的研究
1.3.1 与古汉语重叠有关的研究
1.3.2 古汉语重叠的新近研究
1.3.3 古汉语重叠与联绵字
1.4 上古音构拟
第二章 逆向重叠
2.1 引言
2.2 动词的逆向重叠
2.2.1 辗转:一个逆向重叠之例
2.2.2 基式音节具有[+圆唇]区别特征的逆向重叠
2.2.3 基式音节具有[-圆唇]区别特征的逆向重叠
2.3 动词逆向重叠后变成名词
2.4 衍生形式带有固定韵母*一àη的逆向重叠
2.5 小结
第三章 顺向重叠
3.1 引言
3.2 指小顺向重叠
3.2.1 转指式指小顺向重叠
3.2.2 自指式指小顺向重叠
3.2.3 方言旁证
3.3 摹态顺向重叠
3.4 以*r-(>EMC1-)或*1-(>EMCj-,d-)起首的基式及其对重叠音变的影响
3.5 流音声母*r-(>EMC1-)与*1-(>EMCj-,d-)的交替
3.6 非流音声母充任第二音节声母的顺向重叠
3.6.1 前鼻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6.2 双唇鼻音和后鼻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6.3 喉擦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7 余论
第四章 裂变重叠
4.1 引言
4.2 裂变重叠的确立——据现代方言立论
4.3 中古汉语的裂变重叠
4.4 上古汉语裂变重叠例释
4.5 **音节的韵母
第五章 完全重叠
5.1 引言
5.2 递进式完全重叠
5.3 重言与印象式完全重叠
5.4 粤语印象式完全重叠与基式陪义的凸显
5.5 印象式完全重叠所表示的“意义”
5.6 印象式完全重叠的来源
5.6.1 基于陪义的印象式完全重叠
5.6.2 基于语音象征性的完全重叠
5.6.3 基于拟声的完全重叠
5.6.4 源自“易音别义”的完全重叠
5.7 完全重叠在上古汉语中的发展
5.8 小结
第六章 重叠类型的生成机制
6.1 引言
6.2 两条原则
6.2.1 响度顺序原则
6.2.2 一音一义原则
6.3 顺向重叠的生成机制
6.4 裂变重叠的生成机制
6.5 逆向重叠的生成机制
6.6 完全重叠的生成机制
第七章 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全书结语
7.1 引言
7.2 重叠与A/B两类韵母的构拟
7.2.1 变形重叠中保持不变的成分是什么
7.2.2 哈尼语重叠所带来的启示
7.2.3 松紧元音的中古反映形式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7.3 重叠与喻四、定母的构拟
7.4 从重叠看介音在音节结构中的归属
7.5 裂变重叠与方言分区
7.6 全书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1 研究目标及研究范围
1.2 理论方法
1.2.1 何谓重叠
1.2.2 如何确定重叠
1.2.3 分析模式
1.2.4 音节理论
1.2.5 区别特征
1.2.6 “字”本位理论
1.3 前人对古汉语重叠的研究
1.3.1 与古汉语重叠有关的研究
1.3.2 古汉语重叠的新近研究
1.3.3 古汉语重叠与联绵字
1.4 上古音构拟
第二章 逆向重叠
2.1 引言
2.2 动词的逆向重叠
2.2.1 辗转:一个逆向重叠之例
2.2.2 基式音节具有[+圆唇]区别特征的逆向重叠
2.2.3 基式音节具有[-圆唇]区别特征的逆向重叠
2.3 动词逆向重叠后变成名词
2.4 衍生形式带有固定韵母*一àη的逆向重叠
2.5 小结
第三章 顺向重叠
3.1 引言
3.2 指小顺向重叠
3.2.1 转指式指小顺向重叠
3.2.2 自指式指小顺向重叠
3.2.3 方言旁证
3.3 摹态顺向重叠
3.4 以*r-(>EMC1-)或*1-(>EMCj-,d-)起首的基式及其对重叠音变的影响
3.5 流音声母*r-(>EMC1-)与*1-(>EMCj-,d-)的交替
3.6 非流音声母充任第二音节声母的顺向重叠
3.6.1 前鼻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6.2 双唇鼻音和后鼻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6.3 喉擦音充任第二音节的声母
3.7 余论
第四章 裂变重叠
4.1 引言
4.2 裂变重叠的确立——据现代方言立论
4.3 中古汉语的裂变重叠
4.4 上古汉语裂变重叠例释
4.5 **音节的韵母
第五章 完全重叠
5.1 引言
5.2 递进式完全重叠
5.3 重言与印象式完全重叠
5.4 粤语印象式完全重叠与基式陪义的凸显
5.5 印象式完全重叠所表示的“意义”
5.6 印象式完全重叠的来源
5.6.1 基于陪义的印象式完全重叠
5.6.2 基于语音象征性的完全重叠
5.6.3 基于拟声的完全重叠
5.6.4 源自“易音别义”的完全重叠
5.7 完全重叠在上古汉语中的发展
5.8 小结
第六章 重叠类型的生成机制
6.1 引言
6.2 两条原则
6.2.1 响度顺序原则
6.2.2 一音一义原则
6.3 顺向重叠的生成机制
6.4 裂变重叠的生成机制
6.5 逆向重叠的生成机制
6.6 完全重叠的生成机制
第七章 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全书结语
7.1 引言
7.2 重叠与A/B两类韵母的构拟
7.2.1 变形重叠中保持不变的成分是什么
7.2.2 哈尼语重叠所带来的启示
7.2.3 松紧元音的中古反映形式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7.3 重叠与喻四、定母的构拟
7.4 从重叠看介音在音节结构中的归属
7.5 裂变重叠与方言分区
7.6 全书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及研究范围
本研究有三个主要目标:**,对古汉语重叠作出全面描写;第二,发展语音—形态交互作用的生成语法理论,以解释产生不同重叠类型的动因和过程;第三,探讨重叠研究对语音学、音系学研究的作用。
本研究属于形态研究,形态研究离不开语素,让我们从古汉语语素说起。
……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24.3¥5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乡土中国
¥13.5¥26.0 -
文言浅说
¥9.8¥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