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217375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9
- 出版时间:2008-07-01
- 条形码:9787302173755 ; 978-7-302-17375-5
内容简介
揭示千年古都的人文魅力,触摸街巷深处的历史印痕——这是本书孜孜以求的目标。北京青砖灰瓦笼罩下的胡同文化几乎遍地是金,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奇怪的街名,说不定就蕴涵着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或与一位声名远播的人物有所关联。以往岁月的每一步都在青砖架构上留下了印记,北京胡同就是一部青砖砌成的历史。即便单以城市景观美学来讲,北京也是一座宝库,那些熔铸着东方神韵的建筑深藏于民间。要紧的,是去发现。
本书愿作为你的一个向导。其实,真实的收获应该远胜于此。
目录
自述
引子:追溯三千年
壹
总布胡同:文脉相承的*古老社区
三里河世俗生活全景图
漕运的证明
寂寞的明城墙
中西合璧之民国建筑(1911—1949)
亲历元代老街的消失
走,去看几所院子
贰
花市大街见证庙会经济
鲜鱼口:招幌连天几百年
大栅栏:正阳门下**街
“八大祥”与鲁商
鲁菜名店遍京城
找几家老店铺
叁
与纳兰容若相遇
曹雪芹遗踪
流散的戊戌烟云
胡同中的鲁迅
寻访书画名家
令人沉醉的书肆
肆
感受戏楼
深巷名伶遗踪
评剧与大众剧场
从天桥到香厂路的民俗文化
绕不过去的八大胡同
寻城分区图
节选
壹
五十多年间,我无数次走在胡同里。
北京的胡同有非常齐整的,西四北大街西侧一至八条、东四北大街东侧一至十四条、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之间从菊儿胡同到炒豆胡同的八条巷子,它们都俨如列阵般地伫立着,保持着从元代以来一直不变的尊严。
北京有不少区域的胡同是变化多端的,曲里拐弯,宽窄不一,让人摸不出规律。它们的形成一般是在明代以后,元代“八亩之宅”的规矩已破,或是受地理位置和住户财力的限制,因地制宜,随形就弯。
北京以往隙地很多,远非现在这样密不透风的样子,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北京城里还有许多成片的墓地,在1950年的地图上,宣武区有明确标称的“义地”16个,崇文区有22个,此外还有零散坟地。
除了阴宅和阳宅之间的很多隙地,街头巷尾也不乏闲散空地,旧时北京水洼、水沟、小河之多更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后来盖房的人们随意性极大,胡同的格局也就显得有些零乱了,这形成北京棋盘街区的一种补充,它们不是笔直宽敞、庄严整肃的,却为北京胡同增添了曲径通幽的味道,它们避免了北京出现一片营盘般的刻板,而补充了些许谜趣。这样的地方通常是*底层的平民居住区,北京风土人情*本色的东西,保留在那里。堂皇大宅不免像曹雪芹笔下的府**样,不定什么时候就发生惊天变故,但寻常巷陌却总唱着千古不易的歌,北京世俗文化就隐在那些大小不一的胡同深处。
北京建筑的代表是四合院。东西南北,是为“四合”,这其实只是一个院子的布局,通常标准的四合院要有这么两套、三套院子组合而成,前后相通而又有门墙相隔,习惯上叫作“二进院”、“三进院”,有的四合院左右还有小院,叫“跨院”,有曼妙的月亮门相隔。按照“八亩之宅”的规模,四合院里还囊括着一个花园,在三进院的*后边或者跨院里。整个院落用游廊串联起来,院心里,种着北京人嗜好的绿植,他们讲究“天篷鱼缸石榴树”,所谓“天篷”,是春夏缀着紫花的藤萝或秋天垂下果实的葡萄架,遮了暴烈的阳光,添了眼前的风景。北京人和大自然亲密无间,养花、养鱼、养鸟,他们会享受,讲究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他们不会白白放过,他们是乐天知命的一群。就算是寒门小户,也会在墙角窗下种上些菊花、草茉莉、江西腊、西番莲、喇叭花、指甲草、死不了、老来少。在家侍弄花草,出门提笼架鸟,这样的日子平平常常。
如果我们把有后院和花园的四合院界定为一种常态,那么,只有一进院子的小门小户是往“简化”缩略的情形,而规模宏大的王府则是组合了许多院子的超大规模的四合院,单元可以不断叠加,如此说来,大内皇宫也是一个四合院,只是一个字:“大”。
北京民宅中完整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只有那些“腹心之地”中有着神秘住户的地方,原貌还保存得多些。譬如美术馆后街东侧的汪芝麻胡同、魏家胡同、什锦花园、西扬威胡同和山老胡同等。
手工时代,细节为王,北京老房的砖瓦,坚实细密,都是*宜于构出新奇细节的。用以制砖的黄土,选址选土,黏性很大,过筛过箩后加糯米汤才可使用。制坯时,则反复搅拌,与做面食的功夫无异,入窑烧出的砖,见棱见角,中间一条竖线,叩之声音清脆,上眼颜色深青。北京拆迁工地上,大堆大堆这样的青砖委弃在地,我一次次拿在手中抚摸它们,它们那砚台一般的质地,见证着手工时代工艺水平的高峰,见证着自秦以来中国窑砖对永恒的孜孜追求。
爱北京而不爱每一块青砖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这样的青砖,在匠人手里,以*基本的三种方式:“砌”、“磨”和“雕”,建构起整个辉煌的北京。
“砌”是盖房子*基本的方式。青砖到了工匠手里,可以摆弄出许多花样,让砖头组合成各种造型,具有不同风格的美感。
北京的四合院,外墙讲究的是“磨砖对缝”,砖要磨,磨出侧面的一定斜度,既可置存灰膏,又使整体墙面的砖缝细到*低程度。
“雕”是对青砖更精细的加工。北京房屋用砖雕*多的地方是檐下人们抬头可见的细部,尤其是门楼、屋脊。至于戗檐,则几乎是“必雕”的,秃秃一块方砖放在那儿,不大符合北京人讲“体面”的脾性。
北京人家的门楼是美不胜收的,那是北京民居的“脸面”。人们把青砖的美感发挥到极致,走在胡同里是不难发现那些精美的砖雕,它们通常设置在门楼的下檐,复杂一些的有好几层,大多为吉祥图案,*简单的也要在檐下门垛上方一左一右设置两块。
除门楼外,砖雕还经常被使用在影壁、山墙等地方作为点缀。北京院落的影壁是从“风水”角度设置的,为的是保存院内的“气”不致外泄。是否有科学依据暂且不论,它使得院内的景象不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外人。北京人讲体面的风尚在外人能看到的影壁上当然也要有所体现,在他们看来,影壁是仅次于门楼的“脸面”,他们要精心打扮自己的影壁,让人们从院前路过时赏心悦目,起码不致笑话。
通过北京砖雕,你能获取房屋主人的许多信息,经济状况怎样,审美水平如何,哪个时期的人,等等。讲究一些的房子,从檐下到屋脊,都有精心设置的砖雕,玲珑剔透,美不胜收,而又恰如其分。这样看来,砖雕已成为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饰物,是贫是富,是俗是雅,是机巧是冗拙,一目了然。
北京的民居我们平常不大好随意进去赏看,而那些庙宇却是很方便的,古老的牛街清真寺、法源寺、广济寺、广化寺、东岳庙、白云观、白塔寺等处,都是欣赏砖雕艺术的好地方。此外,一些教堂和民国年间的建筑,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砖雕用在建筑主体的立面上,虽有繁文缛节之虞,但却是对砖雕艺术的一种充分展示,不可不看。譬如王府井教堂,前些年一直是“养在深闺”的,拆除它西面的房屋后,把教堂直接亮在街面上了,逛王府井的人老远就能看见它高耸的身姿。走近些,你会观赏到它的主体在许多细节上使用砖雕作装饰,所增添的美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美丽,引得逛街的人们愿意在这儿歇歇脚,换换心情,年轻人则到这儿来拍婚纱照,人和楼,都是风景。
我们的传统丢失了很多很多。一所宅院、一间房子,就是一个系统,如今要获得一处完整无损的观赏,已非易事。
总布胡同:文脉相承的*古老社区
从北京站往北,进入朝阳门南小街,遇到的头一个横胡同就是总布胡同。这个小十字路口以东,称“东总布胡同”,西边,则叫“西总布胡同”,“东总布胡同”以北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北总布胡同”。
其实,“布”是一个讹字,本来应该是“铺”:总铺胡同。
既是“铺”,那么,说明这一带的东总布胡同.来到这里,就是来到北京*老的胡同胡同是非常古老的,因为“铺”是元大都所创*基层的居民社区和行政管理单位,后来为明代所沿用。当时的行政体制是:整个元大都,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五城”之下分为三十四“坊”,再往下是“牌”,“牌”下是“铺”。明代沿袭此制,北京共有七百二十铺。所谓“总铺”,该是一个较大的铺或是附近各铺的集中管理部门。
整个北京五城,是由坊、牌、铺编织成一个近乎完美的行政管理网络。这种制度从元代一直延续到明代,只是各“坊”的管辖范围有所调整。清代内城以八旗为划分所辖区域,这一套以“铺”为基层的行政设置走向弛废,我们至今还能看到的这种行政遗迹只能从一些胡同的名称上得知了。
东总布胡同曾有全国*大的贡院
由总铺胡同改称的总布胡同,特别是东总布胡同,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胡同南侧,是明清两代延续了数百年的入京举子进行科考的地方——贡院(亦称“举场”),一百年前,全国所有“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都要在这儿过关。以前,贡院南边有一条叫作“鲤鱼胡同”的巷子,只有7个门牌,在古观象台西侧,后来拆掉了,而当初在科举时代,所有的举子在赴考那一天,都愿打这条胡同进入贡院,“鲤鱼跳龙门”,取的是个吉利。
贡院的存在,催生了附近几个与读书人有关的地名,譬如鲤鱼胡同就是由“老人胡同”改成的,旧时曾有著名笔店的笔管胡同、卖文士头巾的方巾巷,*有趣的是驴蹄子胡同,那是缘于有些考生是骑驴途经此巷,踩得一街蹄痕,故得此名。
可惜,整个贡院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现在,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
这里还是北京**条柏油马路的诞生地。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此前,北京所有胡同俱为土路,只有极少数石板路,“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街泥”是对老北京街巷*形象的概括。那么,**次走在柏油马路的感觉该是何其清爽?
总布胡同并不算很长,但有许多在20世纪产生过不同影响的人物曾经住在或工作在这条街上的院子里。这个名单展现出来相当惊人,他们是:
王首道、孔祥熙、龙云、史良、史迪威、李济深、李烛尘、李德全、张学良、张澜、陆定一、钱昌照、马寅初、陈岱孙、瞿秋白、徐悲鸿、费正清、梁思成、林徽音、金岳霖,以及胡传揆等西医“四大名医”。
1949年,一群新人来到东总布胡同,他们与住在周围的老百姓不同,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有个性活跃的头脑,他们集中在53号、60号和南侧顶银胡同15号。这些人,茅盾、刘白羽、沙汀、艾芜、张天翼、张光年、赵树理、严文井、郭小川、陈白尘、萧乾、文洁若、戈宝权、白朗、罗辉,等等,组成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办公、居住就在这三个院子里。热爱文学的人们对这些名字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全国的文学精英代表人物都荟萃在此,小胡同影响着全国。
北京的文脉在建国门内北侧的胡同里涌动,现在,贡院旧地的人文传承现在更多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办公大楼来象征了。文联、作协和几个文艺刊物的编辑部“文革”后从这一带搬走,留下的是一代文学名人一言难尽的故事。
西总布胡同的荣辱
在北京,西总布胡同只是一条寻常巷陌,乍看之下,并无惊人之处,但历吏上有好几件大事与这里有关。
今天人们走进中山公园,迎面**眼,会看到一座很美的石牌坊,汉白玉坊身,上覆蓝色琉璃瓦顶,匾心有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金字。然而它原先不在那里,而是在西总布胡同西口,骑着东单大街立着。
这是一桩国耻事件。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从东交民巷去东单外交部街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途经西交民巷路口时,向巡逻守军挑衅,当场被虎神营士兵恩海击毙。当日,下午4时,清兵和义和团向东交民巷发起进攻,第二天,清政府向各国政府宣战。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特别约定,在恩海击毙克林德的地方,为克林德树一座牌坊。
这座牌坊于1903年建成。它立在紫禁城之侧的商业繁华地带,汉白玉石坊上,用拉丁、德、汉文字刻有光绪皇帝“惋惜凶事”的圣旨。
这道屈辱之门直到1918年才有了改变。那一年,德国在**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消息传来,作为战胜方协约国成员的中国民众,首先想到的就是“克林德碑”。北京市民群起欲捣毁其门,法国政府居间调停,*终将牌坊移至中山公园,改坊名为“公理战胜”。1952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
西总布胡同里有不少好房子,“深巷斜辉静,闲门高柳疏”,路人只可从那些巍峨的门楼想象其中深藏的美景。
西总布胡同27号,曾是清末朝廷重臣李鸿章祠堂,这是清朝皇帝“恩准”在京建造的唯一一座汉人官吏公祠。原规模极大,纵跨两条胡同,后墙一直占到外交部街,近年拆除,现尚存一段红墙。
北总布胡同与“五四”相连
东总布胡同北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现在叫“北总布胡同”,也很出名。1919年5月4日,3000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集会,要求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愤怒的学生当天下午来到外交次长曹汝霖在赵家楼的宅前,火烧曹宅,并痛打躲藏在这里的驻日公使章宗祥。这一过程,后来被人们称为“火烧赵家楼”。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运动”,自此揭开序幕。赵家楼现在也没了,取代它的是一座粉色的中型楼房——某部招待所。楼外的墙上镶嵌了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镌纪念“火烧赵家楼”的文字。
北总布胡同北端路东,有一处大宅门,院门为双层覆顶,既不像民宅,又不像衙署,乃是民国时美国大亨洛克菲勒为其父母所盖的宅子,材料则是建协和医院的余料。日军侵华时,此院被一日酋占用,抗战胜利后收归国有,为国民党军调部驻地,后又归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居住。1949年以后,成为某单位宿舍。现在,从北面新开的马路上就能看到院内花木扶疏,亭台隽雅。
北总布胡同32号曾是艺界群贤毕至之所,它是民国时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这里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国画界,许多现代绘画名家从这里走出。当年,齐白石到这儿来讲课,徐悲鸿校长亲自迎接老人到教室授课。后来这里是中国出版总署机关,胡愈之、叶圣陶每天来此上班。再后来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址,近年拆除旧房,盖了新楼。
享有盛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的故居是北平艺专北边的一所大院,那是另一个文翰汇聚的地方。
2003年,东总布胡同东部开始拆迁,这之前,已有几所大院被新楼取代。闹过“非典”后,一入秋,街南几座院子就陆续进入拆房状态,贡院东街则是尽行拆除。一街好房,悉数灰飞烟灭。
*可惜的是乐氏三宅。东总布胡同路南贡院东街把口处院落,是同仁堂乐家三少爷之一宅院,其院门殊为独特,为精细贴山门楼,贡院东街内另有一门,已非原状。该院曾作为苏联塔斯社办公地。贡院东街路西有乐家另一宅院,正房与厢房之间不留天井而直接衔接,这在北京老房中很少见。此外,厢房南端还采用了庑殿顶,非常美观。再往南一些,贡院头条东口有乐家第三个宅子,为某机关占用,前院有所改动,后院则基本保留原有格局。那天,机关留守人很热情地让我慢慢欣赏了这一极其少见的六角攒脊连堂。一个字:美!
东边紧临的南牌坊胡同也在拆,与东总布胡同衔接处,一座极大的礼堂样子的房子轰然倒下,扬起半空尘烟。
相关资料
我翻阅了书稿之后,也深受其感染。通过书中的民居建筑、传统经济、文化教育和文化娱乐四大部分的文、图介绍,使我好似回到了六十多年来北京古老文化变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
从2002年始,我就背着相机,走入每座街巷院落,走近每片砖瓦,拍摄它们,记录它们。这些遗迹已经不再新鲜,有的甚至破败不堪,它们落寞地隐在高楼大厦之间,命运或许不会长久,但它们生动而原始的气息尚在,它们是老北京的“遗传密码”。站在尚存的遗址上,沐浴千年不变的阳光,让历史的场景——复活,何尝不是—种享受!
——作者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中国馔馐谭
¥12.0¥23.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8.1¥39.8 -
经典常谈
¥6.2¥14.8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0¥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寻味中国
¥14.7¥38.0 -
经典常谈
¥13.7¥39.8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0.6¥30.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 -
国学入门
¥16.4¥48.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10.1¥24.0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18.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