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081956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8
  • 出版时间:2008-08-01
  • 条形码:9787810819565 ; 978-7-81081-956-5

内容简介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作为实践人的价值,是主体人的再生产。而人作为实践主体从事着两种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变主观世界的活动。因为实践既包括环境的改变,也包括人的自身的改变,是两者相一致的活动。这就决定教育担负着两种培养与发展的任务:它不仅要教会人们去改变环境(客观世界),也要教会人们改变自我(主观世界);它既赋予受教育者以对象化活动的品质,又要使之具有非对象化活动的品质,并使这两方面的品质在个体的人格上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教育应当按照两种尺度来塑造人,它不仅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外在尺度来塑造人,同时还应当用人的自由心灵这一内在尺度来发展人。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是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谋取生存手段的外在目的;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无限的目的”——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只有这两重目的得到统一才能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目录

**章 通专割裂的大学教育现状及其成因
 一、“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
 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三、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差距
 四、通识教育的缺失与困境
第二章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合理性探究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历史必然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
第三章 通专整合的大学课程目的论
 一、确立大学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
 三、通专整合的大学课程目标体系
第四章 通专整合的大学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内在影响因素
 二、课程设置的外在影响因素
 三、通识课程设置
 四、专业课程设置
 五、课程要素内部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 建构科学的大学课程体系
 一、通专整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二、通专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机制
 三、通专整合的大学课程体系举例
 四、发达国家大学课程设置改革的趋势
 五、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
第六章 通专整合的大学课程实施方法论
 一、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类型
 二、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方法
 三、通专整合的大学课程实施的途径
第七章 大学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二、隐性课程的特征
 三、隐性课程的功能
 四、大学隐性课程的内容
 五、大学隐性课程的开发
第八章 课程评价与质量保障
 一、课程评价的种类
 二、课程评价的原则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
 四、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
 五、课程评价的模式
 六、大学课程评价的过程
 七、通识教育评价案例
第九章 走向和谐的教育
 一、我国通识教育实施中的困难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携手并进,走向和谐的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通专割裂的大学教育现状及其成因
  近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大学的使命——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探索与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早的大学,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及法国的巴黎大学等均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们以培养医生、法官、神职人员等专业人员为目的。“所有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专业教育,时代要求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满足需求,大学接受了这一任务。法律、医学、神学和艺术都是需要有能力并受过教育的人所从事的专业。大学正提供了这些教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大学的专业教育目的更加突出。工业社会导致了人的“物化”与“单向度发展”,在经验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的专业教育被推向了极端。
  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从人的自由发展的角度弘扬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其中*典型的就是英国19世纪的大神学家和文学家纽曼及其所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其“自由教育”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和理智发展为目标。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是进行这一教育的重要途径。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认为,一个人如果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特殊性和经验性,那么他就越没有知识,教育也就越不是自由的。纽曼的思想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造就了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绅士教育模式。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人们发现这些问题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不是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能够解决的。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