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中的动物
读者评分
3.9分

包邮想象中的动物

1星价 ¥15.4 (7.0折)
2星价¥15.4 定价¥22.0
商品评论(7条)
lis***(三星用户)

内容真心一般

内容真心一般拼拼凑凑的

2014-01-28 21:58:35
0 0
zhe***(三星用户)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2013-04-07 08:59:1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2554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802255432 ; 978-7-80225-543-2

本书特色

本书为《山海经》、《聊斋志异》之后中国*奇幻的神怪传奇。几十年来中国*具想象力的**笔记小说!想象力堪比日本的《百鬼夜行》和托尔金的《魔戒》!网上超人气博客「钱烈宪要发炎」主人、著名媒体人,用奇异想象和玄妙笔法复活了远古传说的奇珍异兽。 80后作家从未有过的新古典写作风格,绝对不能错过。 徐来的小说证实,解构性地书写历史是营救记忆的*佳策略,因为它能够令那些早已发黄霉烂的岁月,重新散射出趣味盎然的生命光泽。 ——朱大可 如果说有一个人在用纯粹的中国笔记小说笔法,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神,躲在真假难辨的古籍之后,和读者开着煞有介事的玩笑,同时却严肃地向博尔赫斯致敬,那么只有一个人:徐来。 ——陈垦

内容简介

大禹治水的功臣夷坚留下了个记事本。在那里记载了“人神混居”时代留下来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怪物,卷帙浩繁,共分四百二十卷。但在治水成功后,夷坚背着厚重的记事本在历史中消失了。多年以后,有人才在《山海经》中读到这部书的部分篇章。我在无意之中从一本发黄的练习册里读到了“夷坚记事本”的相关资料,并用另一种形式记录下来,以免再度流散。因此这本书既是传统笔记体的短篇小说集,一本有关各种各样奇异的动物的故事和传说集子,也可以算是具有同一基调的小长篇。作者徐来,用极其传统严谨的笔记小说形式,运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博尔赫斯式的才华,把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物故事写得玄幻无比,引人入胜。
《想象中的动物》是徐来的**部作品,曾以专栏的移式发表于《上海一周》、《新京报》等多家报刊。本书以博尔赫斯式的笔法书写远古传说中的动物,玄妙动人,深受读者喜欢。

目录

自序 夷坚的记事本
**部分 禽部
禽部** 以复数形式出现的动物
禽部第二 冯贽谈到的大鸟
禽部第三 毒药
禽部第四 土胜火土生金
禽部第五 智者干岁
禽部第六 复仇的动物
禽部第七 动物与命名
禽部第八 名为毕方的鸟
禽部第九 由人类变成的动物
禽部第十 蝙蝠丹
第二部分 兽部
兽部** 背叛者白泽
兽部第二 不能接近的真相
兽部第三 动物与灭绝
兽部第四 动物与战争
兽部第五 长在树上的动物
兽部第六 周留周不留
兽部第七 如何杀死大象
兽部第八 兔的性别
兽部第九 未经谢弗确认的动物
兽部第十 火神祸斗
兽部第十一 猛兽
兽部第十二 山兽之君
兽部第十三 人食虎
兽部第十四 动物的恐惧
兽部第十五 猬辱于鹊
兽部第十六 骨肭
兽部第十七 身为猎手的动物
兽部第十八 古龙,或者昆仑
第三部分 鳞部
鳞部** 龙形剌身
鳞部第二 有鳞日蛟龙
鳞部第三 冷龙
鳞部第四 大蛇传
鳞部第五 蜀精
鳞部第六 吞食者
鳞部第七 鱼王
鳞部第八 分分合合的动物
鳞部第九 鱼人传说
鳞部第十 黑色的骗子
鳞部第十一 鼍皮鼓
鳞部第十二 动物的性行为
第四部分 虫部
虫部** 水差子的悲鸣
虫部第二 梦境与动物
虫部第三 神仙虫
虫部第四 油蜘蛛
虫部第五 还未出生,就已死去
虫部第六 三足
虫部第七 被当作乐器的珍贵动物
虫部第八 随四季躲藏的动物
虫部第九 迷三尸
虫部第十 那些挨干刀的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 乐正夔及其庞大子嗣的故事
附录第二 犀牛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部分 禽部
  禽部** 以复数形式出现的动物
  几乎所有动物学家都曾讨论过“德鸟”这种动物。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德鸟就是凤凰。这一判断的依据来源于《山海经》。该书的神秘作者在**章中就曾经谈到,伟大的德鸟聚集了人类世界所有珍贵的品行。在它头、翅、背、胸、腹这五个部位上,生长着绚烂的彩色羽毛。羽毛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组成了五种美丽的花纹。这些花纹分别象征着五种*重要的品行:德、义,礼,仁和信。通常人类是无法看到这种大鸟的,只有具备了以上品行之一,才能看到凤凰相应的部分,拥有越多高贵纯洁的品行,看到凤凰的身体部位也就越多。据信,古往今来只有三个人看到了完整的凤凰形象。他们分别是:伏羲氏,文明的缔造者;伯益,或者伯翳,秦族的领袖;邹子,阴阳学派的开山祖师。
  儒家学派出身的博物学家韩婴对这一判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持以上观点的人显然没有注意到《海内经》关于德鸟的描绘。在这个章节里,《山海经》的神秘作者忽然又改口说,凤凰的头、翅、胸、背四个部位分别对应德、顺和仁义,却没有提及它温软的小腹。
  韩婴指出,假如凤凰真是德鸟,那么在所有圣人中排名**的孔子显然不可能看不到它的全貌。反过来说,如果连那些掐符念咒,终日胡言乱语的阴阳家都能看到,也足以说明凤凰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动物。*后,他给出了“德鸟”的另一种解释。韩婴说其实鸡这种鸟虽然平凡,却也拥有五种德行:文、武、勇、仁、信。在农耕时代,鸡以自己声嘶力竭的吼叫,帮助人类建立对时间的信仰,这又是一宗何其伟大的功德。就凭这些,鸡也足以被称作德鸟了。
  遗憾的是,他们都没能探求到德鸟的实质。其实,德鸟与所谓的“五德”并没有什么联系。它们是一种永远只以复数形式出现的动物。刊行于东汉中期的一本博物学著作详细描绘了这些动物的真实情况:凤凰只是德鸟的一部分罢了,因为生活在中原,所以它为中原地区的民族所熟知。仅通过凤凰,是无法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德鸟的。
  《叶图徵》的这位无名作者提到了其他德鸟的名目:发明、焦明、鹔鹴和幽昌。它们分别占据地图的一角,在关于“四兽”的信仰诞生之前,充当方位的标记。这四种鸟的形状与凤凰大同小异。在它们的躯干、头、胸、腹和背上,不同花色的羽毛也排列出了象征不同品行的美丽花纹。不过,这些大鸟身上的品行文饰,顺序并不一样。比如说发明的躯干上装饰着仁,而焦明则将它放在小腹上。这个品行同时出现在幽昌的胸部。尽管它们的长相与凤凰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要做出区别并不困难。事实上,惟有凤凰才是吉兆的象征,而其他德鸟,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刀兵与饥荒即将发生。
  没人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凶险中。为了避免灾祸的发生,曾有人提议设法杀死四方的四只德鸟。这样世界上就只有好消息,再没有什么坏消息了。只是这样的提议刚一发出就遭到了批评。因为德鸟虽然分居五地,但终是同一物种,彼此之间联系之紧密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这五只鸟中,任意一只生病,其他四只也都跟着生病;任意一只鸣叫,其他四只也都跟着唱合。同理可知,其中任意一只死亡,其他四只也都必定会消失。如此一来,世界上所有的品行与道德都会随着它们的离去而完全泯灭。
  禽部第二 冯贽谈到的大鸟
  后唐时代的小说家冯贽在他的名作《云仙散录》中提到一只巨大的鸟。冯贽说这是一只无比巨大的鸟。有人认为,它的头像须弥山一样大,只有支撑天地的建木,才能为它提供栖身的巢穴;也有人说它的两翼展开,可以遮蔽天上的一切光芒,飞越中国的时候,中原地区就会因缺乏阳光而歉收;还有人认为它产下的卵漂浮在海上,经年累月积聚了尘土,土里长出了草木,草木上结出了蛮族。后来有人迁居海岛,征服了蛮族,在这里立郡设县。于是,大鸟的卵就成为帝国的一部分。一旦雏鸟破壳飞出,这岛屿就山崩地陷,成了人间地狱。
  冯贽指出,这不过是普通人对巨鸟的臆想。
  其实这巨鸟就是通常被人类所说的“风”,就是后来讹成“凤”并时常与“凤凰”混淆的那一只。风是所有鸟类中*大的。它的庞大难以描摹,雄伟的须弥山与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无法精确描述它到底有多大。风的体形超越了人类的一切想象,我们目力所及,听力所及的一切事物,都无法与风的巨大一较高下。事实上,人类所能看到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风身上一个微小的部分罢了。或者说,其实风就是这个世界本身。
  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一个让人无法承受的事实:人类生活在一只无比庞大的鸟的体内。山川是它的筋肉,江河是它的血脉,中原的人民不过是它体内的寄居生物。风的呼吸,在它的体内翻卷起巨大的气流,人类同样称之为风。
  风的体形有点像普通的母鸡,但它的喙更长和尖锐,翅膀也要更为宽大一些。它的鸣叫低沉,居住在风体内的人类听起来,就是轰鸣的雷声。有时,风会被自己的尾巴吸引,伸出脖子啄尾羽。但它脖子稍短无法办到,于是开始原地打转。每到这个时候,中原就发生旱灾。所有的旱灾中*严重的一次,是大乙的时代。当时商族在东方逐渐强大,但风的旋转给他们的称霸计划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作为祭司的首领,大乙命令武士将祭天的柴堆点燃,自己则盘踞其上,准备充当人牲。
  巨大的柴堆升腾起漫天烟气。灰尘堆积在风的喉咙里,这让它感到非常不适。它于是停止了转动,开始猛烈地咳嗽。这一行为的结果便是,旱灾终止了。大乙被一阵突然的暴雨解救。商族的人民将此看作称霸的征兆。
  有的时候,风的灵魂会化成一只鸟,进入自己的身体。这只鸟负载着风的灵魂,力量巨大,每次飞临水面的时候,总是激起滔天巨浪。人类称呼这种鸟为鹏。
  很多人对冯贽的描述表示怀疑,认为这不过是小说家式的奇思妙想。他们因此反问说,既然风无比巨大,人类世界的一切都被包容在它的体内,那么又是谁跳出了世界的范畴,看清了风的全貌,并口传心授,告诉世人呢?此人的传记作者指出,事实上,冯贽的名字应该写作“鸷”。有证据显示,至少在他十四岁之前,一直如此。
  禽部第三 毒药
  在古代,一切有害的物质都被视为不祥的征兆。人们不可轻易使用它们,也不可说出它们的名字,甚至不可想象它们的形体,否则将会被不祥的东西附身,并难以祛除。于是,人们以讳称替代事物原有的名字,保证自己不受它们的侵扰。
  因此,鸩鸟获得“文血”这个称呼。得名的原因是,据说因鸩鸟而死的人,吐出的鲜血凝结以后,会显现优美的纹理。
  这种生活在岭南一带的鸟,比鹰略大,羽毛大都是紫色,腹部和翅膀尖则是绿色的。《五经异义》提到这种鸟类,说它的毒性源于它的食物。岭南多蛇。在所有的蛇中,鸩*喜欢毒蛇;在所有毒蛇中,鸩*喜欢耳蝮;在所有耳蝮中,鸩*喜欢蝮头。
  当然,耳蝮蛇分泌的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毒素,并不会给鸩带来困扰。它们似乎非常享受这些伴随着毒药的口腹之快。《草木子》仔细解释了鸩鸟不畏蛇毒的原理。鸩鸟的肾脏具有特殊的爆发力,在它们吃下毒蛇以后,鸩肾就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汁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进入鸩胃的一个小室,在其体温的帮助下开始煎熬毒药。在这个过程中,蛇毒被逐渐分解,变成越来越细碎的颗粒,直到成为比粉末更细腻的东西。*后,汗水溶解了这些毒粉,渗透到鸩的皮肤上。在沿羽毛流淌的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散失。《草木子》说,正因为如此,鸩鸟的羽毛含有巨毒。用鸩羽在水中轻点,这水就被称为“文血浆”,喝了可以杀人。用它洗手则手上骨肉尽碎。但鸩鸟的肉确实无毒的——那甚至可以算是一种美味。
  陈藏器对这种看法不屑一顾。他把《草木子》里关于“鸩鸟”的知识斥责为与鸩毒无异的邪说。陈藏器认为,除了毒蛇,鸩鸟还将一种名为“皮茄”的浆果视为美食。正是皮茄起到了解毒的作用,保护了鸩鸟的生命。至于鸩羽,陈藏器解释说,常常与毒蛇打交道,身上沾有一点蛇毒是很正常的。不过人们把这种情况,夸大为特异罢了。
  蛇这种食物不仅给鸩鸟带来了毒性,还使它们拥有了无穷的气力。据说,成年的雄性鸩鸟,挥动翅膀所鼓起的风能吹动大块岩石,更不用说它尖锐的喙和爪可能给捕手带来的危险了。尽管如此,针对这种鸟的捕猎活动却日渐兴盛。宋人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描写岭南猎手谋取鸩鸟的活动。他提到,在出发猎鸩之前,猎人要举行特殊的祈祷仪式,并敲击鸩的骨头,观察裂纹确定出猎的方向。即使这样,每年死于猎鸩的人依然数以万计。诗人写到这里不免感叹说,南方的人民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以至不得不常常冒死以猎取这些无甚价值的弊鸟。
  梅尧臣不解鸩鸟的价值。其实,这种鸟被视为*令人垂涎的货物。尽管当地人很少需要用到鸩的毒羽,但却有无数北方豪客,携带着成箱的金银珠宝来南方购买鸩羽,来自北方的购买者相信,越是新鲜的鸩羽,毒性越强,而且杀人之后越不易被察觉。
  岭南诸族则视鸩鸟的眼睛为宝物。它们呈现一种活跃的朱红色。猎手捕杀了鸩鸟以后,将眼珠挖出,在水银中浸渍30天,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据说,南蛮的酋长们用鸩眼装饰鹿皮,作为求亲时的礼物,也有人将它镶嵌在金银制品上。
  禽部第四 土胜火 土生金
  在文献记载中,**种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动物是漱金鸟。大约公元二世纪前后,漱金鸟在帝国的西南部还很活跃。但*终它们还是完全消失了。
  史书上如此描述这种可怜的鸟。它大概属于雀类,因为样子看起来和其他雀鸟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体型略大一些。它浑身的羽毛大都是明黄色的,略带点金属的光泽,却没有金属的寒冷感,手感柔软致密。没人知道漱金鸟的叫声是什么样子的,有一种说法是,它根本就不会鸣叫。
  漱金鸟经常在海上漫无目的地飞。捕捉它们难度极大。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猎鸟人尝试着在海船之间张开巨大的捕鸟网,等待它们降落。猎鸟人组建巨大的船队在海上漂泊。他们冒着惹恼海神的风险,终年忙碌,但*终能活捉漱金鸟的人,实在凤毛麟角。可猎鸟人依然不肯放弃,因为一旦成功捕捉,他们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回报。
  众所周知,这种鸟的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如果天气太过阴郁,漱金鸟就会感觉烦闷不安。在枝条间急躁地跳来跳去,也不吃食,只是拼命吞咽自己的口水。这个时候,一些口水会沿着坚硬的喙粗糙的边缘渗透出来。刚接触外面的空气,就变成了细小的金屑。这些金屑比真正的黄金略重,光彩更加夺目。和真正的黄金一样,它们在加热后也会熔化,可供浇铸成型。漱金鸟因此得名。
  当地人觉得这些金屑来得非常神奇,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神力的体现。他们相信,用这种金屑制作的首饰,会给佩戴者带来特殊的运气。这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这种鸟,以及它吐出的金屑。
  《魏略》上讲,明皇帝曹睿统治帝国的时候,南方九千里外的昆明国向他进献了一头漱金鸟。
  昆明国的使者告诉明皇帝,即使是在南方诸国,人们没有看到活的漱金鸟也至少已经有七十年了。所有人都相信,它是这个物种在世界上的惟一遗孑。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中原帝国在明皇帝的统治下终于又从纷争回归了稳定。南方诸国认为它的出现,乃是众神对皇帝的褒奖,是人世间至高的祥瑞。因此,自己跋山涉水,将这头漱金鸟献给魏国皇帝。
  魏国*有智慧的人、前京兆尹司马防之子、舞阳侯、太尉、大都督、大将军司马懿告诉皇帝,*后一只漱金鸟是众神对皇帝的特别启示。他说,在曹氏之前担当帝国皇帝的刘氏家族,在五行的道德谱系上占有“火”的位置,而曹氏家族则占有“土”的位置。按照这五种元素建构世界的理论,土终将取代火,成为帝国的主宰。同时,这理论还说,占据“土”这个位置的家族,祥瑞的征兆是能产生黄金的东西,即所谓的“土生金”。漱金鸟恰好符合这个理论的需求。
  这番讲解让明皇帝感到无比欢喜。他似乎看到,自己的子孙在漱金鸟的陪伴下,屹立在这个古老帝国的中心,把传统的家族祭祀方法永远地流传下去。
  他特地为漱金鸟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囿,起名叫“灵禽之圃”。听说这种鸟特别害怕寒冷,明皇帝为了让它能安全渡过中原的寒冬,下令在灵禽之圃里修筑一个特别的小宫殿,用打磨过的水晶薄片镶嵌出窗户。这样即使在封闭的屋子里,漱金鸟也能晒到太阳。明皇帝把这座小宫殿命名为“辟寒台”。
  博学多闻的大将军还向明皇帝说明了这一珍贵小鸟的饲养方法。他说,漱金鸟通常不用进食。但假如能为它提供一些珍稀的食品,那么它吐出的金屑将呈现更为奇异的效果。按照大将军的指导,明皇帝将南海进贡的夜明珠磨成粉末,又打开扬州进贡的灵龟头颅取出半透明的龟脑,作为食物喂给漱金鸟。
  果然,漱金鸟吐出了比寻常更多的金屑。用它们铸成的首饰,会在黑夜里发出微弱的淡红色光芒。明皇帝特别喜欢把玩这样的首饰,也时常拿来赏赐给他喜欢的宫人。
  也许是服食了珠粉与龟脑的缘故,这只漱金鸟活得特别久。从明皇帝朝到齐王朝,再到元皇帝朝,它始终在为帝国宫廷奉献美丽的金属。《拾遗录》记载,这只传奇性的鸟一直活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据说,在司马家族正式取代曹氏家族成为帝国皇室的那天早晨,漱金鸟突然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鸣叫,如同银质的小槌敲打昆仑青玉制成的玉磬。叫完这一声,它歪了歪头,倒向一边死掉了。
  刚即位的武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时,表情非常平静。事实上,他在幼年时代就曾听自己的祖父、当年的大将军说过:什么时候这只鸟死了,什么时候司马家族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相关资料

徐来的小说证实,解构性地书写历史是营救记忆的*佳策略,因为它能够令那些早已发黄霉烂的岁月,重新散射出趣味盎然的生命光泽。
                       ——朱大可
  如果说有一个人在用纯粹的中国笔记小说笔法,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神,躲在真假难辨的古籍之后,和读者开着煞有介事的玩笑,同时却严肃地向博尔赫斯致敬,那么只有一个人:徐来。
                       ——陈垦

作者简介

徐来,江苏人,博客“钱烈宪要发炎”的主人。
曾供职于京沪多家媒体,担任记者、编辑、评论远。作品曾获第十三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