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的另一种色彩
读者评分
3.8分

欧洲的另一种色彩

1星价 ¥11.5 (3.7折)
2星价¥11.5 定价¥31.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ztw***(三星用户)

一星给开本

想到是很旧的书没想到这么旧,不是说品相,是说思想。作为旅行游记,作者没有相应的笔力,作为观察者,又带有管窥蠡测雾里看花的不切实际的想象。就是看民国时的公派生去欧洲的日记,也没有这么大的滤镜

2024-10-07 14:07:47
0 0
ztw***(三星用户)

讲述欧洲人文风情的散文集,知识性强

2024-08-20 17:24:4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06481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530648124 ; 978-7-5306-4812-4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讲述欧洲别样风情的散

文集。欧洲异域色彩的斑斓,人文情

怀的多姿,无不体现出蕴藏在欧洲大

陆深厚的文明积淀。探究这种文明的

内在精髓,从另一种角度可能看得更

清楚,理解得更透彻。作者长年旅罟

欧洲,游历四方,对欧洲的风土人

情、历史掌故多有深刻的感悟.其描

述欧洲风情的散文,非走马观花者所

能为;况其文章角度独特,见解精

到,纵史论今.笔墨自如,往往能从

自己亲历的故事中,生发出些许:旨

理,令人受益。     

    从某种角度说。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它显然不是一般的游记,又不同于

以文载道的所谓文化散文,也不是一个时期以来书店里甚嚣尘上的轻飘的“美

文”,更非一个游历者的心情絮语。

    因为作者本人的独特性,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独具特色的文化呈现、

知识重构,是一支催生阅读兴趣的兴奋剂。面对浅阅读的时代弊病,它在内容

上的融会贯通,文字上的从容、清隽、流畅、真正的优雅,时隐时现的黑色幽

默,又能使人读来神清气爽,魅力独具。

    我欣喜于阅读这部作品时所获得的,与那些曾经影响和启迪一代代人的文

学、音乐、绘画、建筑等等大师跨越时空相逢时的高远心境,与那些来自异国

的教堂、咖啡馆、广场、河畔、墓地、俊男美女、风俗、生活习惯没有距离感

的真切感知。它让我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生的长河里,热闹、悲喜、轮

回总在上演,内心顿然产生超脱俗世的镇定、宁静和超然。

    ——序:一匙百味的余式欧洲大餐(王棵)

节选

百味的余式欧洲大餐

     王 棵

    有一次,我需要一篇印象记。由于我在交际方面的孤僻,一时找不到合

适的文友来帮这个忙。迫于无奈,不得不去找远在布达佩斯的泽民。让泽民

来写这篇东西,客观地说,那简直是在刁难他。那时我跟泽民的交往,无非是

某个作品研讨会上一个来小时的相临而坐,以及当日午后在一个人数众多

的餐桌上的遥遥面对。论及我们言语上的交流,几近于零。印象记是个形象

而具体的东西,在两个人几乎没有说过话、只匆匆见过两面的前提下,如何

为对方来操刀这样一篇命题作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起地球。一个人当然是无法撬起

地球的,给他十根杠杆都不能,他这话只是在阐述一个抽象的道理。把这个

道理用到泽民身上,就是:只需一丁点的线索,他就可以完成几乎无法完成

的任务。几天后,泽民如期发来一篇洋洋近万字的印象记,随我的小说在杂

志上发出。这篇印象记引起广泛赞誉,普遍的评价是:写得准确而生动。我身

边的朋友总是问我:这个叫余泽民的人,跟你很熟吧?

    准确而生动。生动,对一个熟练的写作者来说,也许并不难做到;而在如

前所述的那种前提下,泽民做到了准确,那可称得上是神奇了。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这桩奇事:泽民学过心理学。作为国内至今仍屈指可

数的曾经的艺术心理学硕士,泽民有着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快速、深入地进

 入他人、世象的内部,捕获真知灼见。

    但这种解释似乎并不够。一种能力的产生其实依赖于一个人的综合素

养。我觉得,是泽民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博学、善于静思的性格,铸成了他

的睿智、机敏,甚至还有一点点的灵异。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曾是中

国音乐学院音乐系艺术心理学硕士,二十世纪90年代初即赴匈牙利工作,之

后当过医生、大学讲师、插图画家、翻译、果农、家教、编剧、演员、编辑、小说

家……这样一份长长的经历条目,是普通人几辈子都换不来的,把生命活得

如此丰沛,他又是那样的热爱读书,不睿智都不行。

    在这部由一篇篇隽永、精干的小文组成的杂文集中,泽民作为一个近二

十年来在欧洲游走、经历丰沛、博览群书、通晓心理学的、性情特别的人的存

在。得以极好地体现。从某种角度说,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它显然不是一般

的游记,又不同于以文载道的所谓文化散文,也不是一个时期以来书店里甚

嚣尘上的轻漂的“美文”,更非一个游历者的心情絮语。因为作者本人的独

特性,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独具特色的文化呈现、知识重构,是一支催

生阅读兴趣的兴奋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可以给予人们一定的知识给

养。面对浅阅读的时代弊病,它在内容上的融会贯通,文字上的从容、清隽、

流畅、真正的优雅,时隐时现的黑色幽默,又能使人读来神清气爽,魅力独

具。

    我欣喜于阅读这部作品时所获得的,与那些曾经影响和启迪一代代人

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等大师跨越时空相逢时的高远心境,与那些来自

异国的教堂、咖啡馆、广场、河畔、墓地、俊男美女、风俗、生活习惯没有距离

感的真切感知。它让我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生的长河里,热闹、悲喜、轮

回总在上演,内心顿然产生超脱俗世的镇定、宁静和超然。我所熟知或有些

陌生的那些过去的名士:纪德、裴多菲、希茜公主、卡夫卡、弗洛伊德、艾萨、

卡拉瓦乔、唯美英雄王尔德、可能死于“咖啡中毒”的巴尔扎克、1820年初秋

身受肺结核折磨的济慈、三十五岁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天才莫扎特、被抓进

纳粹集中营前写下《安妮日记》的那位十三岁少女、绰号“小弟”的普斯卡

什、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胸有成竹地登上比萨斜塔的伽

利略、喜穿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为自己举行为期一周葬礼的先锋戏剧家

 哈拉斯·皮特,当然还有作者本人敬仰的匈牙利国宝凯尔泰斯……他们,越

过生死、地域的界限,走到我眼前,微笑或叹息;我陌生的、有所耳闻或闻所

未闻的异域生活场景:布达佩斯的“岛上艺术节”、萨特和波伏娃在那里拥

有一张靠窗的桌子的巴黎花神咖啡馆、戛纳旁边的莫琴城、“香水城”格拉

斯、卡夫卡曾经蜷于其间的布拉格城堡高墙下的小屋、对同性恋和卖淫熟视

无睹并自行车林立的荷兰街市、布达佩斯的卡斯特罗酒吧、罗马城中那个游

客云集的西班牙广场……这些,同样穿过地域的界限,跳至我眼前。活色生

香,让我目不暇接。所有的这些,以融会的方式,与我共处阅读的每一个刹

那,都使我有限的人生突然生辉和盈漾,这令我受益并激动。

    在个别章节里,我会遇到内心的小小震动。譬如那个为自己举办葬礼的

哈拉斯·皮特,他用这种方式完成一生*后的先锋,而在自我筹划的葬礼不

久,他死于绝症——是的,他不可能参加自己真正的葬礼。再比如,泽民在

《黄金牢》中说到他**次去布拉格。那是2001年,他偶遇在地铁车厢里静

读诗集的捷克小伙,一下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在2001年布拉格拥挤的地铁

里居然遇到一个相貌精致的年轻人读诗集——这纯粹雪莱、拜伦时代的情

调给我带来的兴奋与感动,让我至今无力用文字复述。就是这瞬间的浪漫,

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他如此剖析一种爱的诞生,令我感念丛生。

    也有令我忍俊不禁的时候。这是匈牙利离奇的租赁警察制度。说是在眼

下的匈牙利,只要向当地警察局递交申请,任何公民都可以出钱雇佣警察。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笑料:一群女友在家聚会,女主人打电话招了一位舞郎上

门助兴。门铃响了,一个警察装束的俊男跨进门厅,没等开口,已被大呼小叫

的女人扒掉了制服。直到他亮出警徽,女人们才弄清:俊男是隔壁邻居叫来

制止她们扰民的真警察。

    诚如上面所提到的因一次偶遇而爱上布拉格,在这部作品中,也有一些

篇章专注于一个游历者对异域生活的感思,或者暴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干

预的野心。在这些篇章里,更多的是泽民本人与读者的真诚交流和互动。我

喜欢这些充满真实感受的文字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性情,机智、幽默,妙趣

横生,令人玩味。

    杂文集里的个别文章,我在泽民的天涯专栏里看过。在天涯网络论坛,

 泽民的专栏拥有广泛的读者,我是其中之一。他在专栏里发的杂文并不多,

故而每每看完一篇都不能尽兴。但当泽民把这本书的电子版,一应近七十篇

的文章一起发给我时,我忽然对接下来的阅读感到了畏惧——这是一种不

可避免的心理反应,我们总是这样的:再好的东西,吃一两个,会喜不自胜,

当它是一大堆,就难免会把它当成负累。

    大约是这种肤浅的心理习惯,加上事情很多,我过了一个多月才鼓足勇

气打开这部书稿。接下来发生了与我的预想截然相反的情形。负累感从来不

曾出现,全部都是享受。毋庸置疑,我喜欢这部作品里的每一篇文章。我花了

整整一个下午,读完了书稿的一半,然后我舍不得读了。我珍视这种可遇不

可求的阅读兴奋,想让这种享受持续的时间长一些。于是我停下来,在第二

天,同样心怀激动地读完了另一半。

    (王棵:江苏籍,70后新锐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

《间歇性发作》,中篇小说《如影随形》、《束手无策》等,短篇小说集《守礁

关键词》入选“2l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5年卷”,曾获《小说选刊》全国优秀

小说奖、2007年度《十月》新锐人物奖。)

 **个圣诞

  在欧洲**次过圣诞,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年深秋,在我来到匈牙利

后的第二个周末,就跟娇姬分享了彼此的身体。娇姬告诉我:她很喜欢我像

丝绸一般细腻的黄皮肤。每当女孩抚摩我时,我都会想起杜拉斯对她的中国

情人的描述——“痛苦的黄皮肤”。不过对我来说,如果说痛苦,那则是“无

法在时空中延续这种欢爱、无法用记忆再现这种欢爱、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

欢爱的痛苦”。蓝眼棕发的娇姬是个有日耳曼血统的泼辣女孩,当时她还在

阿蒂拉大学读英语系,我则受聘在当地一家诊所工作。

    一个月后,平素宁静的小城突然热闹起来。商店橱窗琳琅满目,到处可

见圣诞树、圣诞老人和销价酬宾的招牌;树上房上电线杆上,点缀着彩灯彩

链;临时搭起的圣诞市场上人头攒动,酒香弥漫。那些日子,我每天下班都要

拉着女孩去逛上一圈,吃块甜点,喝杯煮酒,买一些虽然便宜却根本没用的

小玩意儿。由于刚刚出国,我对圣诞尚无概念。

    其实,绝大多数人到这里都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分享一下热闹的

情绪。节前几天,诊所的气氛也轻快起来。病人们进进出出,欢声笑语,每天

我都能收到一堆礼品。晚上,我拎着一兜儿香肠水果葡萄酒回家,乐坏了同

住的伙伴们。

   从圣诞到新

年,诊所要放两

周假,同屋的朋

友都要回父母家

过节,娇姬**

次带我去了她的

住所过夜。娇姬

的住处离我很

近,房子是她和

前男友合租的。

屋里家具很简

单,除了落地灯、

书桌和一个旧衣

柜外,就是堆得

满地的书籍了。

屋里没床,只有

两个叠靠在墙上

的海绵垫,被褥

整齐地叠在墙角

地板上,下边垫了几张报纸。听朋友说过,我的“情敌”叫罗伯特,在大学读

哲学,他俩同居不过四个月,但由于激情衰减得太快,就在女孩恋上我的那

晚,便决定和他分手。罗伯特回外地家里过节,这套房子暂时成了我俩的爱

巢。尽管我没见过他,但待在这个房间里可以感觉到他,那种感觉很奇特:没

有嫉妒,没有歉意,没有好奇,甚至没有尴尬。如果说有什么,可能就是那留

着他目光痕迹的墙壁和浴巾散发出的男人体味。这种感觉很微妙,是一种刺

     

激。

    进门后,娇姬点着了煤气壁炉,将房间烘暖,然后沏了两杯加奶的热咖

啡,又剥了一只橙子和我对半分了,之后缠绵地拉着我进了蒸汽腾腾的浴

室。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拉着她的手从浴池里湿漉漉地爬出来时,录音机里

放的是“爵士歌后”碧丽·郝莱迪的歌。

    早上,窗外的天仍黑漆漆的。我很不情愿地被女孩拽起,陪她去了火车

站。女孩的父母住在与斯洛伐克接壤的北方山城,圣诞夜她要回家与家人团

聚。虽然她很想带我同去,但又怕这样冷不丁带个“老外”回去会惹父母不

快。我不愿看她为难,于是体贴地宽慰她:“你去吧。我一个人看看书写写信,

三天其实很容易过去。再说,这个节对我无所谓,我从来不过圣诞。”

话虽这么说,但是送走娇姬,我还是备觉孤单。傍晚,我躺在床上听潘美

辰的磁带:“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作者简介

p>余泽民二十世纪60年代生人,1 98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后

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艺术心理

学硕士学位。1991年赴匈牙利闯荡,当

过诊所医生、大学讲师、插图画家、报

社主编、翻译、导游、演员、编剧,一

度曾靠摘果、剥蒜为生。游历欧洲列国,

体味生活滋味,崇尚心灵探索,描绘世

情百态。现居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匈牙利记者协会会员。中

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入选“21世纪

文学之星丛书2005年卷”,著有长篇小

说《狭窄的天光》和文化专著《咖啡馆

里看欧洲》。许多作品发表于《当代》、

《十月》、《中国作家》、《小说界》、

《小说月报》等刊物。翻译2002年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的《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