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70788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9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801707888 ; 978-7-80170-788-8

本书特色

老北京婚俗婚恋显中华文化,解放后北京人的婚恋随时代而变化,北京名人的婚恋,和谐社会中的现代婚恋。

内容简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目录

**章 老北京人的婚姻礼儿多
一、民国前老北京的旧式联姻状况
二、满族人婚俗中的老礼儿
三、清朝官员结婚受制多多
四、普通百姓结婚要过几道关
五、老北京婚俗的禁忌
六、办婚宴的老礼儿
七、老北京婚俗“嫁妆大观”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后北京人的婚恋
一、北京人追求“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
二、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
三、“文明结婚”的流程
四、北京早期的“婚庆公司”——嘉轿铺
第三章 当代北京人的婚恋
一、50年代军人干部、工人大哥*吃香
二、解放后的涉外婚姻
三、六七十年代阶级成分是关键
四、改革开放之初,找对象开始瞄准“有钱人”
五、80年代末、90年代初款爷彰显优势
六、21世纪成功人士白领受追捧
七、新时期“姐弟恋”也成时尚
八、喜忧参半的“黄昏恋”
九、执手五十载,金婚老人让人慕
十、“80后”高离婚率凸显浮躁心态
十一、“关键词”折射50年婚恋文化的变迁
第四章 婚礼进行曲
一、确定婚礼风格、形式、档次
二、准新人婚礼策划书
三、婚礼筹备备忘录
四、婚礼当天来宾礼仪要求
五、喜庆物品的采购准备
六、新人礼仪要求
第五章 婚恋消费大扫描
一、结婚消费今非昔比
二、结婚消费结构配比发生变化
三、婚姻消费大变脸
四、精打细算巧打“结婚仗”
五、婚礼消费已经是建国初期的1000倍
六、结婚人均消费5万,九成新人靠父母财政支持
七、婚恋消费甜蜜陷阱
八、婚庆消费要签协议,以便维权
九、避免日后纠纷,恋爱不宜置“大件”
十、婚庆消费新趋势
十一、婚庆消费尚处在“初级阶段”
第六章 北京名人的婚姻
一、老舍先生的婚姻
二、冯远征与梁丹妮的幸福婚姻
三、刘爱玲与刘军的幸福生活
四、一对互相欣赏的夫妻——蒋雯丽和顾长卫夫妇
五、幸福美满的曲艺之家——姜昆与李静民
六、天地之问见证爱情——杨利伟的幸福家庭
七、安顿好家方能忘我地工作——李素丽的安家之道
第七章 北京人婚恋新观念
一、赶奥运潮,8000对新人8月8日登记
二、四成北京人牵手外地人
三、相识方式多种多样
四、破除传统观念抛弃老礼儿
五、高学历者晚婚独身者越来越多
第八章 离弦走板的“婚恋”
一、婚外情是婚姻的头号杀手
二、网络——滋生婚外情的温床
三、鱼龙混杂的婚介机构
四、电视速配节目面临“大洗牌”
五、畸变的婚恋——包二奶现象
六、白领“优女”存隐忧
七、被异化的婚姻关系
第九章 现代婚恋与和谐社会
一、和谐婚姻的保鲜法
二、结婚一带来社会结构变化
三、婚姻——缔造契约社会*小社会结构
四、幸福方程式
五、男女宜婚年龄-男30女25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老北京人的婚姻礼儿多
了解当代北京人的婚俗,还应该从历史上了解北京。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因为是“都城”,大家都往这儿跑。远的不说,就说1949年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后,全中国的精英就都往这儿跑。来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改革开放30年,又呼啦啦来了一批,一直到现在,各种人才就没有断顿儿过。但凡现在工作着的人,环视一下自己身边,有多少是“纯正”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了。
显而易见,北京人的婚俗,随着外地人的涌入,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追求目标的转变,也在日新月异。
北京人寻找结婚对象,上个世纪50年代兴找干部、工人,因为那时干部是新中国建设的新兴力量,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是老大哥;60年代兴找解放军,因为毛泽东提倡“全国都学解放军”,解放军*光荣;70年代兴找大学生,兴找干部子弟,因为知识分子重新开始受重视,干部子弟的老爹能解决自己的就业前途;80年代兴找个体户,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已经开始比别人有钱了;90年代找大款,兴找有海外关系的,说明婚姻也可以瞬间让自己步入富人阶层,可以让自己曲线出国;进入新世纪后,男人开始找女白领,女人开始找成功人士,甚至还流行“姐弟恋”……
不管怎么发展演变,经济在当今婚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是有句话常说,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婚姻就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结婚之后需要住得宽敞、穿得漂亮、玩得潇洒、吃得营养。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婚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避免地面对的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婚姻质量一直是左右生活质量的砝码。
新一代北京人总结说,如果说父母辈的婚姻是为了生存得更好些的话,人们的婚姻则要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上去。由生存到生活,一个质的飞跃。
一、民国前老北京的旧式联姻状况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都是人生头等大事。中国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它的婚姻制度都是以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很少考虑乃至压根儿就不考虑男女双方个人感情这一因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人接受婚姻教育听得*多的话,再有就是“从一而终”。其时整个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都贯穿了专制和利益。老一辈父母都认为,给子女找配偶乃是自己神圣的责任,更是一种权利。被视为“人之常情”、“天经地义”。
旧时的婚姻,不注重国家法律上的承认。婚礼所做的一切就在于通过各种环节让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得知,谁家的儿子娶了谁家姑娘了。谁家姑娘嫁给谁家儿子了,让公众予以承认;是以收“花红彩礼”、搞“明媒正娶”的仪式把俩人的关系合法化、公开化而已。
在几代封建帝王建都的北京,从明末到民国期间,民间的结婚礼仪始终都贯穿着繁文缛节。从订婚到*后结合,要经过所谓“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些环节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让男女双方的家境亮了一下底。它实际上是家庭财产、社会地位的一种“PK”,穷人就根本不讲究这些了。
清人入关后,明文规定满汉不能通婚,永为定制。这种做法实质上是继承了元朝时定下的维护蒙古人血统和地位的婚姻制度。这种制度推行了三百年,直到光绪时期,迫于形势,才下诏准许满汉通婚。
民国初期,中国打破几千年来男女授受不亲、性封闭的传统。有条件接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社交走向公开,开始自由恋爱,自愿结婚的情况也多了起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男女青年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开始起来反抗旧传统强加给他(她)们的“没有爱情的婚姻”,采取抗婚、离家出走等方式争取婚姻自由。
二、满族人婚俗中的老礼儿
所谓老北京,前清的遗老遗少居多,好多老礼儿也就沿袭了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俗话说: “满俗重排场,汉俗重礼节”;满族的习俗是“官场派”,办起事来,给人的感觉好像这家朝里有人似的。汉族的习俗是“学者派”,给人感觉这家人明白、懂事、讲礼儿。老北京人爱面子,有些人虽然“家徒四壁”,但一出门,必也先将自己粉饰一番,长衫短褂的得搭配得体,头得拾掇利落喽,鞋上也要一尘不染,俨然一副大家风范。一些普通人家陈设虽然简单,却也摆放整齐,光明几净。平民妇女没有华丽衣衫,即使是粗布旧衣,洗得干干净净,叠得平平展展,出门时打扮得光鲜一些,也像模像样。
满族男女到结婚年龄时,平时比较注意打扮。婚前的姑娘喜欢用凤仙花的液汁儿,调上白矾,染红指甲,据说这样可以除瘟祛病,月月吉庆。
满族人有句俗语叫“成不成,酒三瓶”。男女青年定亲时,男方的媒人第三次去时带去的酒如果被拒收,就表明这门亲事未成。
定婚之后,姑娘在出嫁以前,针线活儿多起来,如绣枕头、绣烟荷包和钱褡裢一类的东西,作为结婚后使用。而烟荷包则是留给公婆使用的。
满族旧时的婚娶,利用花轿(后改花车)。结婚前三天要杀猪,准备待客。在男方迎娶新娘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姑娘由娘家哥哥、姑舅大娘、叔伯大娘、婶子等人送亲。而姑娘的父母、姑姑、舅舅不去送亲。娘家和婆家约好时间同时出发,一送一迎。双方在中途相遇时,要进行“换车”,即新娘由娘家送亲的车上,改坐到婆家迎亲的车上。这时,两家的车在中途辞别,各返回自己的家中。第二种形式,男方花轿(或花车)到女方家大门前时,女方家把大门关上。怎么办呢?男方就用满语作种种恳求之词,女方才将门打开,让迎娶的花轿将新娘接走。
男方把新娘娶进门后,先要“坐床”。当揭开帐子时,参加婚礼的人要合唱满文“喜歌”。喜歌的大意是: “从南方来了一对凤凰,飞翔着带来吉祥,凤凰恩恩爱爱白头到老,有苦同受有福同享……”现在这首喜歌几乎失传,没有人能回忆起喜歌的全部内容了。
**天拜堂之后,新娘子要在炕上“坐床”一天,也叫“坐福”。当天晚上,新房里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两个酒盅和两个酒壶。新郎新娘手挽手地围桌绕三圈儿后开始饮酒。炕上点燃一对儿红蜡烛,通宵不息。外屋有数人唱喜歌,叫作“拉空家”。也可以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两个小时左右,人们散去。北京旧时满族人结婚时,还有一种习俗,在婚礼之时,新郎要拈弓射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这大概源于氏族社会抢婚时的遗风。
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领着去拜见邻里街坊的长辈人行家礼,这叫做“分大小”。结婚三天后,新娘带上新郎回娘家。这就是“回门”。
满族人的家规很严。儿媳妇对公婆每天要做到“早请安”、“晚问好”。平时,新媳妇欲回娘家时,必须先到公婆面前“请假”。公婆准许儿媳在娘家住几天,就住几天。新媳妇临走前,要向公婆行叩拜礼。从娘家按时回来后,新媳妇要先到公婆面前请安、问好,然后才能回到自己房中。平常日子,如有亲朋邀请公婆前往时,如公婆有事去不了,则由儿子先问二老: “可否由儿子、儿媳代替去呢?”经二老同意后,方可到亲朋家中。儿子儿媳回来后,要先向二老“道安”,说道:“偏二老的饭了。”
满族人结婚二年之后,家庭礼节渐少。
顺带说一句,结婚请人也有讲究。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这个礼就是从婚娶迎嫁中衍变来的。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礼了。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是“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三、清朝官员结婚受制多多
过去清朝的官员要结婚,先得通过媒人通知女方家,如果两家对这门亲事都有意思,才可以择吉日行纳彩礼。纳彩礼都是有标准的,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彩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五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彩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彩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品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品官的纳彩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纳彩日,主人要着吉服,命子弟前去,从人携带着礼物送到女家。到门口,女家主人穿着吉服把客人迎进去,从者将礼物陈于厅堂之上,说明纳彩的来意,主人表示接受,并告于庙。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从人辞归,主人送于门外。这天,官员纳彩礼之家,设宴款待宾朋,宰杀的牲口数目都有严格规定,不得超出标准。公爵纳彩日设宴用牲九,侯伯递减,一品官行纳彩礼设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品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结婚前一日,女家送妆奁于官员家,陈于厅堂,以示女家陪嫁之丰厚。
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彩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彩舆。当彩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超出标准。
四、普通百姓结婚要过几道关
官员结婚由于身份的限制,要遵守大清的律制。那么老百姓呢?虽然没有要求登记备案,但是从订婚到*后结合,也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礼仪程序。
1.保亲
保亲,俗称“说媒”,在《仪礼》中称“问名”,也就是今天的婚姻介绍。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由媒人传递,随后,男女双方长辈选择吉日和适当场合互相探视,了解对方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名声、姑娘品貌、姑爷身世等,是否门当户对。
2.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双方主婚人均无异议,再过“八字帖”。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的折子,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的“八字”,叫“合婚”。因每个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时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占干、支各一个字,四个部分共计八个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称男女两方属相必须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
过去的说法是,男女双方的属相必须相配才能婚姻美满,否则夫妻就会相克,就不能成婚。批八字是古代卜婚的遗迹,根本没有科学根据,但是过去人们都相信星命家的话,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里就有讽刺这种习俗的段子,像什么“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相克的则有:“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蛇虎如刀锉,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民间还忌讳属羊和属虎的媳妇,认为属羊的媳妇会克丈夫,当寡妇,是苦命人。属虎的媳妇性格凶恶,会“克丈夫,妨公婆,终无子,主贫穷。”更加要不得。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里有个虎妞,就是因为属虎,再加上长相不佳,性格像男人,没人愿意娶她,所以直到三十多岁还没找到婆家。
……

作者简介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编过报纸、杂志、出过书、涉足过体育产业市场。现在担任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