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交叉学科)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交叉学科)

1星价 ¥40.3 (7.2折)
2星价¥40.3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337815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08-11-01
  • 条形码:9787563378159 ; 978-7-5633-7815-9

内容简介

在现代学科的整合历程中,交叉学科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交叉学科研究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交叉学科研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科数量成千上万,学科交叉浩繁广阔,如何探索学科交叉的整体发展动向,把握交叉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在创新中的作用,是当前国际哲学、科技、教育、管理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学科分化与学科交叉从来都是互为促进的。“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的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表征。
  在大科学背景下,交叉学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科交叉不仅限于两门学科之间的整合,还呈现为以多学科为背景的交叉学科群的整体涌现。这种趋势深刻影响着科技、教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跨出学科的边界,才能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它首先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跨学科是交叉学科的缘起,交叉学科则更强调跨学科实践的学科性,是一系列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学科总称。丰富的交叉学科的实践背景,造就了交叉学科的多元形相。有作为交叉研究的交叉学科,即对那些处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或学科际研究;也有作为单一学科的交叉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部交叉学科不仅在数量上高达2580余门,而且跨度越来越大;还有作为学科群的交叉学科,包括管理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在内的为数众多的交叉性学科;*后是以研究跨学科规律与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交叉科学学研究,通常也称作“跨学科学”。
  交叉学科具有的多元形相,既造成了学术界理解的驳杂和难以一致,也给它的多样性发展留下了充裕的空间。交叉学科时代的到来,使学科整合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交叉学科乘势而起,在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交叉学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成长,是一件值得认真总结的学科建设成就,特别是在学界和社会上许多人还没有自觉地把它看做当今学科发展主流之一的时候。

目录

**编 交叉学科发展概况
 **章 交叉学科时代的到来
  一、交叉学科的诞生背景
  二、交叉学科的多元形相
  三、交叉学科的国外研究
 第二章 我国“交叉科学学”的兴起及其问题
  一、我国“交叉科学学”研究的兴起
  二、我国“交叉科学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三、我国交叉科学的评价、管理和学科建设
 第三章 改革开放30年交叉学科研究异军突起
  一、我国交叉学科研究建制的成长
  二、我国交叉学科的研究专著
  三、我国近年来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
第二编 30年重大学术进展
 第四章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研究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势、进路和文科应用
  二、复杂性的研究
 第五章 认知科学研究
  一、认知科学的范式问题
  二、认知、语言与逻辑研究
  三、人工智能研究
  四、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五、认知科学的哲学研究
 第六章 决策学研究
  一、决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决策学的应用研究
  三、决策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信息伦理学研究 
  一、信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网络伦理研究
  三、网络道德教育
  四、信息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生命伦理学研究
  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
  二、高新生物医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三、公共卫生伦理问题
  四、生命伦理学的哲学与文化研究
 第九章 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概况
  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第十章 信息经济学研究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三、信息市场研究
  四、信息产业研究
  五、信息资源研究
 第十一章 金融工程学研究
  一、金融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问题
  三、我国金融工程的建设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
  一、教育技术学的概念研究
  二、教育技术学的定位与学科性质
  三、逻辑起点问题
  四、理论体系问题
  五、研究方法问题
 第十三章 创造学研究
  一、创造学的理论研究
  二、创造力研究
  三、创造教育研究
 第十四章 可拓学研究
  一、可拓学的理论研究
  二、可拓学的应用研究(可拓工程研究)
第三编 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第十五章 交叉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与制度建设
  一、我国交叉学科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二、交叉学科的未来发展与制度建设
 第十六章 交叉学科发展的意义和趋势
  一、交叉学科发展的未来意义
  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附录:我国交叉学科大事记(1978—2008)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交叉学科(精装)》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相关资料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出版   朱振国   2008年11月27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汇集国内百余位高校知名专家、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丛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教育部相关部门介绍,全面、系统、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该丛书出版的宗旨所在。 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学科报告撰写者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三十年的新进展进行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并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启示和引导。   《发展报告丛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以高校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分卷主编、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是丛书得以高质量问世的首要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主编;《历史学卷》“中国历史”部分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主编,“世界历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编等。   这套丛书的问世,是我国高校学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献礼之作。

作者简介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