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652825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6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806528259 ; 978-7-80652-825-9

本书特色

中国新闻史上*成功的灾难报道——汶川大地震媒体操作实录,中国媒体**次大规模走出国门的灾难报道——南亚海啸媒体操作实录,首次引进美国灾难报道威德特研究中心(Dart Center)的实操指导。
灾难报道推动中国媒体进步。
——陈婉莹
对灾难报道来说,公众的生命安危,是*根本的出发点。记者的眼睛应该紧盯着灾难的“本体”——你的首要责任是报道灾难的真相。
——钱钢
我认为意义不在于你们报道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中国媒体已经有了全球的眼光和人类的情怀。
——卢跃刚

内容简介

灾难报道,是中国传媒业一个新的领域。本书是国内**本专门以灾难报道为主题的新闻专业书籍。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汶川大地震和南亚海啸的媒体亲历者谈其经历与经验。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领域创造了许多之*,是中国灾难报道*成功的一次:南亚海啸,则开中国媒体**次大规模走出国门报道灾难的先河。二是针对媒体报道不同类型的灾难的理论指导,包括记者现场应变技巧、心理调整方法、如何和受难者对话等,这些都是国内媒体同行迫切需要的报道知识和采访技巧。

目录

序 灾难报道推动中国媒体进步
前言 灾难报道是新闻人共同面对的命题
**篇 汶川地震中的媒体操作实录
 导言
 杨磊:我坐过失事飞行员邱光华的飞机
 李虎军:《财经》的选择
 李海鹏、陈江:“史上*牛官腔”的由来
 王恺:我经历了极度愤怒的状态
 方玄昌:人性冲击下没有职业之分
 包军吴:我觉得央视可以打98分
 魏海波:如果记者去救人,那是我的骄傲
 吕宁思:凤凰卫视的优势在于差异性
 邱立本:震出中国新闻报道新格局
 Lucy Hornby:我始终觉得有非常大的责任感
 Edward Cody:中国政府出乎意料地开放
 David Gray:我喜欢成为一个安静的观察者
 钱钢:从唐山到汶川今昔谈
第二篇 美国的灾难报道经验
 导言
 **章 记者采访报道指南
 第二章 记者的自我保护
第三篇 南亚海啸中的媒体操作实录
 导言
 李虎军:二赴班达亚齐灾区
 朱雨晨:市场化媒体灾难报道的突破与不足
 陈实:《南方都市报》的海啸报道策划
 罗绮萍:国际记者证的重要性
 李鸿谷:谁是海啸的新闻主角
 史哲:选择柔和的东方视角
 唐建光:灾难发生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
 聂晓阳:做有思想的灾难新闻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的海啸报道运作
 阿布多尔卡里姆:TimeMagazine海啸报道的策划与运作
 小黑纯:日本媒体对地震及海啸的报道
 纳尼·阿弗雷德:受害者厌烦记者了吗?
 丹迪·拉克松诺:来自印尼震央的报道
附录:中国灾难报道史略
 钱钢:中国灾难报道——从昨天到今天的理念
 卢跃刚: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灾难报道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汶川地震中的媒体操作实录
杨磊:
我坐过失事飞行员邱光华的飞机
杨磊:《21世纪经济报道》特稿部主任。2001年进入新闻行业,曾在云南地方媒体工作,负责政法新闻报道。2002年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负责突发及灾难事件报道。
杨一杨磊
李一李梓新
李:你大概什么时候去前线?
杨:我是5月14日早上到,本来打算12日去的。地震后我们马上就有记者去国家地震局了。当时找了地震局一个要去灾区的专家,我们说要跟他一起走,但他说要收拾行李。我们约在首都机场见面。3点半的时候,我们还在等他收拾行李,结果他已经从南苑机场坐军用飞机出发了。于是我们就被耽误了一天,改到13日的飞机。但是上午的航班都是救灾的,只有等下午的航班。坐下午的航班飞到重庆,再从重庆包车去成都。
李:当时和专家一块儿走是报社行为还是部门行为?
杨:报社当时是想派人去的,但是有关部门下了禁令,就在下午5点多的时候,不允许去,报社就犹豫了。但作为特稿部,本身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我觉得不能不去。成都站的记者也找不着,于是我就带着几个人去了。我们后来打听了《南方都市报》,谁都没有管禁令就去了。那天恰好是周一,我们每周一开编前会,领导们都在。
李:编前会的时候就知道地震的消息吗?
杨:下午两点半的时候,编前会正要开始。这时有一个女编辑说她血压低,头晕,后来大家才发现不是她的问题,是整幢楼都在晃动。10分钟后有人收到短信,说四川省发生了大地震,于是消息就这样传开了。大概在4点钟,我们就有记者去机场,跟地震局的专家。我们又派了很有经验的记者徐凯从重庆去成都。他包了一辆车,到了成都已经是夜里10点多。他拉了一个人,那个人是家里受灾的,他就跟那个人到他家写了一篇稿子,当天夜里12点多发回来。
李:你们当时的人员计划是怎么安排的?
杨:当时我认为我们需要有经验的人,我以为我,加上徐凯、左志坚,3个人就够了,后来总部从广东又派了两个人。因为当时能从广东飞成都。
李:5月14日的时候你们一共有多少人?
杨:有15个人。加上当地记者站记者。
李:后来怎么又增加到30个人呢?
杨:我们到了现场,发现大家都乱了,也有人是没有报告总部就自己来了。我们有一个同事开始说因为母亲一个人在成都,所以要回家陪她,但是到了当地以后他没有回家,反而去绵阳采访去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真正有规划地增加人是在第二个星期,5月19日左右。那时候现场救援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灾后重建。我们派去了一些常常在北京、上海跑政府如卫生、民政等线的记者,他们资源会更广。
当时去前方的主任有3个,我和其他两个人。我们分属不同的中心、不同的领导,后来派来了两位编委,指挥调度会比较好。成都也是一个天然的编辑部所在地。
李:后来为什么考虑让编辑直接上前线?
杨:我们刚开始比较乱,记者写了稿子不知道该发给谁,也不知道怎样安排,放到哪个板块,怎么处理。于是总部从后方调来了3个编辑,他们直接在前方组成一个编辑部,稿件统一归他们,由他们来协调。
李:你去的时候,怎么分条线的?
杨:我到了成都时,整个成都站的人都归拢了,我给大家开了一个短会。希望女孩子去的地方都是当天能回到成都的,男孩子去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比如北川。因为徐凯比较有经验,我就把成都到都江堰的路线给了他,把绵阳留给自己。我是14日下午到绵阳的。
李:到绵阳的路还通吗?
杨:从成都到绵阳的路还可以,一直可以通。但再往里走就困难了。
李:那你们是怎么再深入进去的呢?
杨:我们从绵阳包车到安县。到安县又包了一辆车。但是走到半路,在亚洲风洞,就遇到交通管制了。因为要进去的车太多,堵路了。虽然当时我拿着绵阳市委的采访证,也没有用。后来我就走路上去了。
李:然后你只能步行?步行的时候带了什么东西?
杨:对,走路进去。我为了减轻负荷,相机都没拿。就背了电脑,发稿用的,拿了一瓶水、一个手电筒、一个收音机。
李:收音机能够收到信号吗?
杨:时断时续。
李:走了多久?
杨:走了5个多小时。
李:大约多少公里?
杨:地图上标的是13公里,老乡说实际有15公里。路非常不好走,随时有石头掉下来,阻挡道路。运灾民的车也不照顾走路的人,所以人走在路边比较危险。
李:你看到过逃出来的灾民吗?
杨:灾民都在一大块空地上等候。因为有警察告诉他们不要走,会有车来运送他们出去。
李:有没有寻亲的人和你一起进去?
杨:有8个成都的人来寻亲。成都有一个老年大学组织师生去北川西乡羌寨参观,那天地震的时候正在北川参观,所以他们的孩子要进去寻亲。但是警察没有让他们进去,我是因为有证才被允许进去。我把电话留给他们了。
李:后来在网上写下《北川寻母记》的那个人是不是也在里面?
杨:那个人我见过。我给了他一包烟。他装备很专业,我还以为他是同行。
李:你到的**个比较惨烈的现场是北川中学吗?
杨:是擂鼓镇。我当时看到特别害怕。我不知道羌族人死了以后还要裹得那么严实,放在一个门板上。门板是悬空放着的,用砖头或者板凳架住。空隙里面点着一根红蜡烛。我原来看到亮光以为是活人,还想上去问路,后来才发现是死人。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比较恐怖的是镇上既有死人又有活人,但是看到活人更害怕。幸存的人都待在那里。天上又飘起小雨。
李:天那么黑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使你决定向前走呢?
杨:做新闻的人,基本的感觉是既然来了,还是要到现场去的。当时我看到那些惨状,就想到现场肯定更惨。我从来不能想象一大群人坐在一边,跟傻子一样,行尸走肉似的。手电筒一晃,他们都带着惊恐“唰”地站起来,但又不说话。镇上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就安慰镇上的人,说我上来的时候有很多空车,肯定是来救援他们的。但是他们也不理我。
李:于是你就继续向前走吗?是不是有些部队可以给你壮胆?
杨:我看不见,但是能看到军车往里面走。
李:你有同行的伙伴吗?
杨:有,是《生活》杂志的记者。
李:后来就到了北川中学吗?
杨:是的。
李:到北川中学是几点?
杨:夜里10点半。我觉得特别震惊的是走到收费站的时候遇到几个绵阳的小孩,他们当志愿者。我有手电筒他们没有,我们就一起走了。他们以前在北川中学读过书,但是当我让他们带路的时候,他们在路上转了4圈,都找不到那学校。我觉得如果本地人都找不到原来的地方,那地震肯定特别严重。后来我们看到一些亮光,才觉得是北川中学。走进北川中学的门,看到到处都是帐篷,迎面过来是一辆冷藏车,是来运尸体的。当时还是比较乱的,很多帐篷都没有搭好,很多车进不去,我进去时吊车已经在开始吊了。
我进去时车上的死人摆得特别规矩,每一个尸体放上去,都有人给尸体量身高、拍照。刚开始尸体放上去时还有声响,后来慢慢慢慢就没了,因为死人太多了。
李:现场有父母吗?
杨:有很多父母,都在现场哭。一方面他们想去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看是不是活着,另一方面又有点忐忑。后来他们都有经验了,知道救援战士一旦发现一个活人,都会喊医生。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救援队伍发现的都是死尸,就会直接扔上车。
李:那天晚上你是在北川中学过夜吗?
杨:对。当时没有地方住,我就从医院里拿了一个凳子,找了一个稍微暖和的地方和医生聊了聊。4点多钟时睡了一个小时。
李:还下雨吗?
杨:下雨。山里头有风,冷得不行。帐篷后面又是尸体。
李:当时你就开始写稿了吗?
杨:我当天晚上就开始写稿了。
李:写的时候有没有强烈的心理冲击?怎么样组织文字?
杨:当时没有太多心思去构思文字,就是想把看到的东西写出来。**要大家知道这边很惨;第二要解释为什么这么惨;第三是我们还需要什么。我写稿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后来和一个美国摄影记者聊天,他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他说这些人什么都没有做错,只是因为脚下的地球在移动,他们就丧生了。这种挫败感非常强烈,因为我们什么忙也帮不了。
李:你写完稿之后怎么发回来呢?
杨:当时我拿了一个无线网卡,以为我的手机能收到短信就能发稿。但是我试了很多个地方都没有发出去,导致当天稿件没有发出去。
李:夜里你们在路上怎么躲避那些滚下的石头?能听到声音吗?
杨:有些时候是有声音的,有时候是下意识地。因为对面不断有救护车,他们是抢时间的,不管路边的行人。我们就不能走在路上,只能贴山脚走。我们有时候走了一阵子感觉不对了,就等一等。我一共带了6包烟,光在路上就抽了3包,因为有时候等待时感觉没事情做,就抽烟。也可以压压惊。
李:第二天早上你还在北川吗?
杨:待到凌晨5点多,我们就决定离开北川中学。山里天亮得早,但天是阴的。而且尸臭开始冒出来了。那时我们连口罩都没有,我就去找医生要了两个口罩。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去县城。当时很多人都劝我们不要去,说县城不断地掉石头,而且房子一小时前是一个样子,一小时后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余震不停。北川中学门口的电线杆就像坐标一样,看到灯一摇,所有人就跑。
李:第二天你们走的是什么路?
杨:我们走山路,从堵住县城的两块大石头上翻过去,原本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路走了两个小时,终于赶到县城。那里挖了很多人工的台阶,军队说他们的突击队从里面8个人抬1个伤员出来,上一个台阶要花15分钟。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