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21世纪公共哲学的展望-公共哲学-第10卷

21世纪公共哲学的展望-公共哲学-第10卷

¥12.7 (2.3折) ?
1星价 ¥18.2
2星价¥18.2 定价¥5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07481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76
  • 出版时间:2009-06-01
  • 条形码:9787010074818 ; 978-7-01-007481-8

目录

前言导言“全球一地域”公共哲学的构想1.公共哲学的概念及其传统2.1 9_20世纪国家公共哲学的展开、命运和21世纪公共哲学的新起点3.交流型、多层次的“自己-他者-公共世界”理论:“全球一地域”公共哲学的基础4.“全球一地域”公共哲学的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上篇 日本公共哲学的展开与创造**章 幕府末期日本公共观念的转变——议会制观念的形成过程1.幕府末期“传统之统治”危机的应对2.“公仪”的解体与“公议”的喷出结语第二章 “不可思议的世界”的公共哲学——横井小楠的“公论”1.天皇行幸与“公共”政治2.由“ooyake”向“公共”发展3.作为他者感觉的“诚”第三章 公共形成的伦理学——以东亚思想为视界1.人与物:作为前提和先决条件的伦理2.人称的认知与伦理形成3.私与公以及公共4.公共伦理的形成5.围绕公共伦理的道德、世界第四章 新公共主义的基本展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治理论的观点展开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观的原点:从前近代的公共一元论到近代的公私二元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思想的理念及其颓废状态:伦理的个人主义与大众的自我主义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自我主义的私化:集体主义的、恩顾主义的、家产制的调和主义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启蒙”的思想盲点:自我主义与新国家主义的同位对立5.新公共主义的思想定位:超越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的争论6.新对理法的公共性理论:条件、公共场所、公同性或公开性、公协性7.多维的公共性理论:三维理念空问与四维时空8.公共体的概念:基于生成式结成的新对理法共和体与公共国9.私的官与公的民:多层的、多维的、相对的、实质的么私概念10.新公共(体)主义纲要:全球范围的、多层的、多维的、流动的、超世代的公共体11.个人的、超个人的双重精神革命:综合的、对话的、实践的公共哲学的必要性中篇 经济·法·公共性第五章 经济·正义·卓越1.伦理视野中的经济2.伦理学体系的整合化3.经济世界与伦理世界的结合4.存在的伦理学:从必要到卓越5.自由的卓越主义结语第六章 超越“合理的愚者”——偏好构造的多层化1.个人评价的多层性:个人的私人偏好与集体的偏好以及公共判断2.公共财富概念再思考:从依据财富性质到依据评价的定义3.政策性公共善和考虑到地位的规则的形成4.高层次原理和公共讨论的场所5.作为多层的评价主体的个人行为结语第七章 社会经济体制的进化与公共性1.经济中的进化和统治2.市民社会中的公共统治3.日本的展望第八章 多元自我和自由的法律共同体1.人的多元性和公共制度2.人的多元性的源泉3.公共制度的射程4.2 1世纪的法一政治哲学的课题第九章 司法改革的公共哲学1.此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概要和本章的视角2.国民的司法参与3.女性与司法制度改革4.司法制度的伦理基础结语下篇 科学技术·民主主义·公共政策后记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21世纪公共哲学的展望(第10卷)》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思想史、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科学、公共政策等多种角度,探求适合21世纪的“公共性”,构建“学科结构改革”的开端。

相关资料

**章 幕府末期日本公共观念的转变——议会制观念的形成过程三谷太一郎政治体制的革总是伴随着为统治正当性寻求理由的公共观念的转换。这一点在由幕藩体制向明治国家的权力转移过程中也不例外。面对国门被叩开的政治危机,幕藩体制需要重新讨论作为政治秩序组织原理的公共性,于是为了强化这一公共性,提出了两个基本方针。其一是为了幕府的政治决策而扩大政治交流。即幕藩体制为了重新构筑能够抵御外界压力的权力,不得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参与决策过程的人员范围,同时还导人了讨论的形式。与从前传统、闭塞的政治交流相比,可以说,为形势所迫的幕府开创了更为广泛、更为开放的政治交流的可能性。而且,以此为开端,政治交流中的公共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急速增长,*终使幕府无法掌控。这种幕府末期政治交流的公共性的极大化绝不是在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产生的。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在《公众社会的结构变化》一书中论及欧洲“市民公共性”(btirgenlichetiffentlichkeit)的形成时指出:“非政治形态的公共性形成于公共权力的公共性保护伞下。这就是成为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性的前驱的文艺公共性。”①所谓“文艺公共性”是指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法国、英国将文艺作品作为交流的媒体,通过对文艺作品的共享和讨论而形成的、以“读书的市民公众”(dasbtirgenlicheLesepublikum)为基础的公共性。哈贝马斯说:“政治的公共性逐渐显身于文艺的公共性当中,并通过公论(fffentlicheMeinung)成为国家与社会欲求之间的媒介。”②其实,在日本也曾经存在承担着欧洲这种作为“政治公共性”前期形态的“文艺公共性”(dieliterarische/fffentlichekeit)的相应作用的历史实体。日本在18世纪末宽政时期以后,幕府的官立学校“昌平黉”不仅向幕府的大臣、武士开放,而且也向陪臣以及平民开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被各藩录用的、毕业于“昌平黉”的人为中心的横贯全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构成了相互问自由交流的网络。作家森欧外的作品《涩江抽斋》、《伊泽兰轩》等描写的正是以超越所属阶层和身份壁垒的知识阶层为基础的、全国性知识共同体的实际状态。③“文艺公共性”无疑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促成了超越于各藩的“讨幕派”政治联合,实现了幕府末期的全国性政治交流,并成为脱胎于此的新“政治公共性”的前提条件。例如,赖山阳的《13本外史》等论著成为了促进幕府末期政治交流的有效媒介。这些确实脱胎于“政治公共性”

作者简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学共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抵日(1990年)后发表论文,论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