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分
包邮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255383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09-09-01
- 条形码:9787532553839 ; 978-7-5325-5383-9
本书特色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复旦文史从刊
内容简介
简介 丧葬礼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本书论述在了17世纪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后,丧葬礼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及其在宗教表达方式、新身份认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重点“礼仪之争”在本书中只是边缘问题,作者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织布”的比喻,倡导从互动和交流的视角来理解文化接触史的复杂性,将理论阐述和对丧葬礼的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有机结合,其研究路径和成果可资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目录
节选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所要讨论的主题是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地说,丧礼在17世纪中欧交流中的角色。选择礼仪作为视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以往对中西交往,尤其是对17世纪中国天主教的研究,一直聚焦干宗教教义和西方科学,而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礼仪研究却被忽略了。《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的研究得益于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的巨大变化。这期间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一种基本是传教学和欧洲中心的立场,转变为一种汉学和中国中心的路数。对礼仪的关注推动以上转变,也使得我们超越了欧洲中心或中国中心的研究,而代之以一种关注文化互动的新范式。《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只关注一种礼仪——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具体来说是丧葬礼,因为它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之后,葬礼发生了何种变化?《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将研究的时段限定在17世纪,主要因为与那一时期的葬礼相关的材料大量地保存了下来。限定时间框架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并不把已被学者们广泛讨论的“礼仪之争”作为重点。因为单单是葬礼之类的礼仪本身就值得研究,不必从“礼仪之争”的角度来解读它们,虽然1690年代之前的有关中国葬礼的文献就已经日益受到这场争论的影响。“礼仪之争”只是《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研究的边缘问题,但由礼仪问题而引发的紧张,还是要放在这场显示了中西礼仪活动特质的争论的背景下来考虑。将时限设在17世纪的*后的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具有几个典型特色,使得它特别适合从文化碰撞的角度进行观察。
作者简介
钟鸣旦(Nicolas Starldaert)
当代西欧著名汉学家,比利时人
1959年生于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
1982年获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硕士学位
1982—1983年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研习中国历史哲学宗教
1984年获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法国巴黎塞夫尔中心哲学和神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台北辅仁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1993年至今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
2003年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等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茶经(黑白版)
¥18.4¥48.0 -
中国馔馐谭
¥13.6¥23.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8.1¥39.8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经典常谈
¥13.7¥39.8 -
寻味中国
¥19.0¥38.0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0.6¥30.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国学入门
¥16.4¥4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9.9¥24.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9.0¥18.0 -
经典常谈
¥7.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