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

包邮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

¥26.7 (5.9折) ?
1星价 ¥26.7
2星价¥26.7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5418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1
  • 出版时间:2009-08-01
  • 条形码:9787802541832 ; 978-7-80254-183-2

本书特色

《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认为文明冲突的本质乃是以宗教为背景的泛化民族之间的冲突,这是对文明冲突的一种有深度的解读。《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还对宗教民族主义进行了专题分析,指出它是世俗意识形态淡化和民族文化认同强化的产物。《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民族宗教根源作了揭示,批评了一神教保守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强烈排他性所带来的危害,指出民族宗教对话是解决民族宗教冲突的惟一道路。《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后部分论述中华文明可以为世界宗教对话做出应有的贡献,包括它的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理一分殊的哲学智慧,忠恕之道的全球伦理,多元参与的宗教实践。

内容简介

宗教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宗教问题引发的民族冲突,成为当代世界重中之重的热点问题。《民族宗教学研究成果丛书: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试图对民族、宗教两大范畴进行解析,从而解释不同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对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 **章研究了影响民族宗教关系四大文明要素,即民族、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第二章阐述了研究民族宗教关系的四个重要维度,即民族、宗教、经济、政教关系。第三章研究农牧经济时代不同宗教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即多神教和一神教两种宗教类型,对于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工商经济时代的民族宗教关系。这一时期宗教对民族问题重要的影响,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四种差异极大的民族国家模式。第五章研究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形成的宗教民族主义中,有两股势力影响巨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就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21世纪的民族宗教冲突,不能用一方战胜另一方的方法求得解决。出路只能在于各种宗教之间的充分对话。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的宗教对话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目录

总序序引言**章 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四大文明要素**节 民族是人群共同体的认同方式之一一、民族是一种隐性的、非组织化的共同体二、民族认同的内在缺陷三、民族(nation)并非全是近代社会的产物第二节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组织状态一、国家也是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二、国家是处理民族矛盾的机构三、国家是构建当代国际社会秩序的基础第三节 宗教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的文化形式一、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二、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互关系三、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都具有终极性第四节 意识形态是国家运行的指导思想一、意识形态的性质二、宗教曾经是古代国家普遍使用的意识形态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近、现代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四、民族主义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第二章 研究民族宗教关系的四个维度**节 民族的维度一、原生性民族二、衍生性民族三、复合性民族四、泛化性民族第二节 宗教的维度一、单一神教二、多神教三、一神教四、泛神教第三节 经济的维度一、渔猎经济二、农牧经济三、工商经济四、全球化经济第四节 政教关系的维度一、神权政治二、神学政治三、世俗政治四、宗教原教旨主义第三章 农牧经济时代影响民族认同的两种宗教文化类型**节 多神信仰和多元求同的文化模式一、多神信仰是世界原生性宗教中的普遍现象二、多元求同的思维模式与宽容的宗教观三、多元的文化观和开放的民族观四、吸附型文化模式与文化盆地的民族融合现象第二节 一神信仰与一元别异的文化模式一、亚伯拉罕系一神教的产生与发展二、一神教与排他性的宗教观三、宗教排斥与一元别异的思维模式四、一元的文化观与单一的民族观五、输出型文化模式与文化高原的民族冲突现象第三节 弱组织型宗教对民族国家形成影响较小一、多神教、泛神教和弱组织型宗教二、主从型的政教关系及其宗教的辅政作用三、中国社会的宗法性决定君主权力的强化四、强势政权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凝聚第四节 强组织型宗教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一、一神教、全民信教和强组织型宗教二、依赖型的政教关系与权力争夺三、教权强化不利于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四、政治权力二元化不利于民族的凝聚第四章 工商文明时代影响民族关系的四种国家模式**节 欧洲国家“一族一教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一、欧洲民族国家在反封建和反神权的启蒙运动中形成二、“在谁的地方,信谁的宗教”成为建构民族国家的一种模式三、“一族一教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适应了现代化的需要四、“一族一教一国”模式留下了民族分裂的种子五、一神教仍然是民族扩张的合法性依据第二节 西方民族国家模式与伊斯兰“多族一教一国”模式的冲突一、中东地区民族国家产生的复杂历史背景二、伊斯兰民族主义运动与“一族一国”模式的实行三、现代化进程的挫折与伊斯兰教的复兴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多族一教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五、泛伊斯兰主义对民族国家的正负作用第三节 印度在西方民族国家模式与“多族多教一国”模式之间徘徊一、印度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二、印度民族主义与“多族多教一国”模式三、印度教民族主义与“一族一教一国”模式四、印巴分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五、宗教、民族矛盾严重影响了印度现代化进程第三节 中国正确选择了“多族多教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一、多神信仰有利于形成多元民族认同二、泛神论的文化传统使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没有宗教性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四、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国家模式五、社会主义为民族凝聚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关系**节 全球化时代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一、全球化对民族宗教关系形成的双重效应二、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体制形成严峻的挑战三、“文明冲突”的本质——以宗教为背景的泛化民族冲突第二节 宗教民族主义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一、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凝聚力的弱化二、西方政党体制经常成为民族分离的工具三、宗教复兴的复杂社会背景第三节 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一、基督教保守主义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思想基础二、一场谁也打不赢谁也不能赢的战争三、民族宗教冲突对我国安全造成的影响第四节 宗教对话是解决民族宗教冲突的惟一道路一、多元宗教对话与多民族和谐共生二、中华文明可以为世界宗教对话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宗教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宗教问题引发的民族冲突,成为当代世界重中之重的热点问题。《民族宗教关系的社会理论考察》试图对民族、宗教两大范畴进行解析,从而解释不同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对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章研究了影响民族宗教关系四大文明要素,即民族、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第二章阐述了研究民族宗教关系的四个重要维度,即民族、宗教、经济、政教关系。第三章研究农牧经济时代不同宗教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即多神教和一神教两种宗教类型,对于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工商经济时代的民族宗教关系。这一时期宗教对民族问题*重要的影响,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四种差异极大的民族国家模式。第五章研究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形成的宗教民族主义中,有两股势力影响*为巨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就是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21世纪的民族宗教冲突,不能用一方战胜另一方的方法求得解决。出路只能在于各种宗教之间的充分对话。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的宗教对话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张践,男,汉族,1953年3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儒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宗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或合著:《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卷,本书2003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政治·民族》(本书2007年获得吴玉章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春秋战国宗教史》、《中国宋辽金夏宗教史》、《中国民国宗教史》、《宗教与民族》、《中国佛教》、《世界中世纪宗教史》、《中华文明史·宗教卷》、《哲学与当代文化》、《德性与功夫——中国人的修养观》、《国学三百题》等10余本。 主要论文:《儒教与中国政治》、《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张载的实学思想与宗教观》、《西铭——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民族宗教政策与国家统一》、《元代宗教政策的民族性》、《新佛教、新道教和新儒学》、《儒家的宗教观念与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儒家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宗教精神》、《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康熙的实学思想与宗教政策》等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