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太阳鸟文学年选
读者评分
5分

2009-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太阳鸟文学年选

1星价 ¥7.8 (2.1折)
2星价¥7.8 定价¥37.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三星用户)

还是可以的

2020-03-30 07:59:19
0 0
LYY***(三星用户)

太阳鸟丛书

集齐这套书

2019-04-09 09:10:5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506689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7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205066895 ; 978-7-205-06689-5

内容简介

《太阳鸟文学年选-2009中国*佳短篇小说(十二周年版)》,本书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文学的多元生存空间,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它更多的是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客观审视或居高临下的姿态亲近现实,它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因此,本书不奇异、不乖张、不空蒙、不小资,平实、亲切、生活、现场,就是它的特点。

前言

在沉潜中蓄势
罗振亚
短篇小说是一种利弊混凝的文体。它简洁精致,爆发力强,擅长在片段或瞬间的现实、心理世界之间跳闪腾挪;但也隐含着先天的缺憾,论气魄、容量无法和中长篇小说比肩,论真实、迅疾难以同新闻报道抗衡,它要在有限的时空内,达成结构、细节、语言和叙述调式的有效综合,难度大,要求高。这种文体特质决定短篇小说的命运不会一顺百顺,也不会永远黯淡无望,其文体与时代语境谐调之时就将繁荣,而和时代语境悖裂之际则必走向衰颓。
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曾经长期翘楚文坛,极尽荣光,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王蒙、高晓声……可以开列出一串闪光、响亮的名字。然而几度春秋流转后,短篇小说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的跋涉路上,伴着“文学终结论”的聒噪声,无奈地成为边缘化的“弃儿”,个体经验的狭窄、孱弱,精英分子的溃逃,使它遭遇了短暂的集体性暗哑,不时地充当一下中长篇小说的“配角”和“替补演员”。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调整的短篇小说似乎又获得了再度复苏的可能。且不说作家阵容愈发壮观,除却一直坚守短篇阵地的人之外,一些中长篇的行家里手也纷纷开始光顾短篇,几代同堂,交相辉映,生气勃发;也不谈每年三千多篇的数量生产,持续不断.平稳中渐次攀升;单就质量与影响而言,也有许多值得逐步发扬、光大的“亮点”。虽然目前还没有契诃夫、欧•亨利、莫泊桑似的大家面世,也缺少足以与《套中入》《麦琪的礼物》《项链》等经典文本媲美的佳构;但作家们已练就出一种从容的气度,不再关注主义与宣言,而能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地致力于小说本体的打磨与建设,题材阔达.孕育了个人化写作的奇观,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双向维度上,都已有丰富的存储和独立的主见。可以肯定,短篇小说正在沉潜中积蓄力量,以属于自己的声音酝酿、寻找着突围的机会与方式。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林建法先生编选的《2009中国*佳短篇小说》阅读中,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信息。
“此岸”世界的抚摸
短篇小说不是时代路轨上空载的列车,它总应当承担一些什么。50年代“干预生活”的成功和新时期之初“轻骑兵”的效能,也在提醒作家,短篇小说要获得读者认可,必须介入现实,传达社会良知和群体意向,过于纯粹的选择只能是自设迷津。但是这种介入该有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和必要的尺度,那就是决不能让功利观念完全扼制、泯灭文学价值,因为短篇小说有一点和诗歌的精神是相通的,它没有直接行动的必要。80年代之前的当代短篇小说之所以在文体建设方面建树不多,主要症结是过度讲究政治至上,服务于意识形态,超重地负载政治批判、道德说教等严肃或宏大的命题,导致了审美个性的萎缩乃至丧失。历经80年代的观念至上、形式至上,进入个人化写作的90年代后,短篇小说由于商业经济、影视媒体、大众文化与微型小说的合力夹击,退缩到中心和主流之外;但也绝处逢生,走向了文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清醒地感到,该尽量把短篇小说从意识形态层面剥离,从承担忧患、责任、理想、道义等沉重因子的“机器”上卸载、松绑,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断、场景和情思中,定位它的生长空间;即便遭遇阔达的历史与现实题材,也要努力从细节进入,重在揭示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把历史与现实个人化。在这种艺术观念的烛照下,十几年来的短篇小说虽然依旧重视艺术和现实之间的有效关联,也不绝对地排斥永恒、超验的领域;但不再青睐政治社会形态、文化精神层面等重要问题的直接观照,对抽象、绝对的“在”也无特殊的兴趣,而多是从人的本位出发,走“及物”的路线,将当下*平凡、*真实的日常生存和情趣作为根本资源,在“此岸”世界的抚摸中,建构自己的形象美学。
随意打开一篇当下小说文本,即会感受到凡俗化艺术之风的拂动,仿佛它写的就是你周边普通的日常经验与平淡生活,其具体甚或琐碎的细节、情境,几乎取消了与现实间的距离。如夫妻两个一同恩爱地生活了很多年,可是有一天丈夫远走他乡,和别人产生了感情,当他再回来和你办离婚手续时,虽然声音、习惯和记忆中的一切都是老样子,但变得客气、疏远了。尽管自己还一如既往地爱他,对他身上的气息还强烈地依恋着,却也只能强作欢颜,隐忍、平和而坚强地与他分开,安慰自己生活终会带来蘑菇一样的好滋味。这就是柳营的《蘑菇好滋味》里流动的全部故事。故事展开的常态生活影像,完全是当今男女情感世界中一道司空见惯的景观,连一个手势、半片树影和狗的叫声,都保留着鲜活、蒙茸的现场感;只是作家巧施艺术魔法,把故事里女性的心理波澜处理得节制、古典,有种让读者心随其动、欲罢不能的美。再有接、送名片可谓平日里常见的现象,和吃饭、睡觉一样,已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可范小青的《我在哪里丢失了你》却平中见奇,从中发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刻蕴含。刊物主编王友和各种人打交道,收到很多名片,其中有两张给他留下了清晰的记忆。一次是不十分熟悉的朋友间聚会,桌上互送名片,分手时走在前面的朋友顺手把杜中天的名片扔掉,他忙捡起来和那位朋友说“你掉了东西”,不想那位朋友却说“是我扔掉的”,结果恼羞成怒的杜中天抢过名片撕个粉碎,拂袖而去。还有一次是一个老太太拿着王友的名片找到他,说他是老伴许有洪的朋友,可他怎么也记不起许有洪其入。当他应约到许家谈话,老太太说许已去世半年多,并看着遗像讲起许与王友交往的细节,他开始疑惑不已,继而为安慰老太太顺着她的思路编排,*后老太太把他揭穿,说自己说的也是假的。两个“事件”似乎没啥联系,却有共同的旨向: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患有都市流行症,痛苦孤寂,人和人之间表面真诚谦让,充满热情,实则勾心斗角,互相猜忌,虚情假意的巴结是为了功利、实际,高声大嗓的背后也许只是逢场作戏,对之没必要当真。试想,一个靠印刷体名片维系的社会,还有多少真情和温暖可言?原来小说对“名片文化”的凝眸,已有透析人类隔膜、疏远的精神状态,并间接唤醒社会对之警醒、抗衡的功用。
倒不是出于偏见,我以为相对敏感细腻的女作家喜欢逡巡于形而下世界,以求得和日常生活的内在呼应,一点不足为怪;但事实上男作家对身边的家务事、男女情也同样具有乐此不疲的兴趣。王手的《谁的声音》表现的不过是邻居间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论何时,只要楼上“我”家有一点响动,哪怕是正常的声音,楼下马上用木棒捣天棚,“洞洞”地回敬,为此两家很不愉快。“我”去信“商量”,希望彼此多些理解,结果楼下的非但没收敛,反而不久“告官”,请“司法”来解决,矛盾公开化了,两家隔阂日深。无奈之下“我”和妻子搬家,吸取“老房子”的教训,特意选了一楼,结果渐渐妻子也开始抱怨楼上的“声音”。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原来楼下的“丈夫”那里,知道他妻子因工作压力和刺激,患有“癔听症”,且已服药自尽,“我”和妻子为无意间伤害“她”感到十分难过。该小说的魅力在于从邻里间的“声音”切入,传达了作家对人类生理、精神疾病的悲悯关怀,既复现了现代文明挤压给人们带来的生理疾病,又不乏对人与人之间冷漠、寡情的精神疾患的隐性反思和批判,常常正是彼此的狭隘、计较,缺少宽容、理解和沟通,“以暴制暴”,一点小事*终导致关系恶化,造成大祸。尤凤伟的《门牙》更把镜头对准这二十几年在城市里频繁闪动身影的农民工,显影了马树德几天里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外出打工的马树德因拿不到工钱,原本半年就该回家的他,三年后才返乡。中间妻子何菊到城里和他住过三天,然后她在乡下怀孕、生子。满怀欢喜地到家后,马树德发现儿子长的两颗突出的“门牙”一点不像自己,疑惑而愤懑。经仔细查访,他发现妻子给他戴了“绿帽女性的尊严和矜持同时,也拆除了记忆与现实、梦与真间的围墙,使文本氤氲着浓郁的抒情性。毕飞宇的《睡觉》也是观照被包养的边缘女人,但读罢全篇对其中两个“狗男女”却讨厌不起来,这固然是因为他们也属于不幸之人,品行难用一个“坏”字包容;但主要在于小说的语言魔力,把他们的懒散生活状态和孤寂忧郁的感受传达得苦涩而现代,带着一定的艺术美感。在娓娓道来的语言流动中,景色风物宜人,细节生动精致,节奏张弛有度,文间或镶嵌的一些诗一般的比喻和语汇,和着短捷、通透的句子,透出一股沉静和清爽,即便是其中的肉身化描写,也因语言的轻灵和健康的精神向度导引,而进入了灵魂的高蹈层面,使主人公小美灵、肉分裂又纠缠那种破碎、细腻而深刻的心理痛楚,某种程度上成了病态时代心理痛楚的缩影。如今是短篇小说篇幅和句式越来越长的时代,仿佛长篇幅、长句式可增加思想和情感的含量似的,((睡觉》的成功对之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其实短篇小说首先应该从语言上短下来、慢下来,这是一门值得严肃琢磨的学问。
也有一些作品通过文体的大胆历险,冲击读者渐趋麻痹的阅读神经。韩少功的《生气》说是小说,却抛开场景、细节和故事,全靠一个老女人九段心理独语连缀而成,非但不枯燥、沉闷,反而把一个患有严重心理失衡症的“神经质”女性刻画得贴切鲜活,入木三分,妙趣横生,老女人无所顾忌的连珠炮似的强势编排、谴责和谩骂,是病态精神症状的表现,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腐败、愚昧、虚伪、黑暗现象,堪称独语体的胜利。史铁生的《猎人》、《算命》、《为无名者传》等一组小说,则近于传统的笔记体,言简意赅,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耐人咀嚼,文气疏朗畅通,白描甚为讲究,语言简隽而有韵味,几乎达到了“无技巧”的境界。黄孝阳的由《麦城》、《稻城》、《菽城》、《桑城》、《梦城》等组构的《诸城颂》,和史铁生的小说异曲同工,不说风格诡谲神秘,光是那种别致的结构方式,就会引起读者探询的浓烈兴趣。
2009年短篇小说的多元技艺滑翔,是个人化写作彻底到位的体现,增添了当代短篇小说艺术天地的绚烂和活力;并且它们都没有将形式探索当作终极性目标,而追求技艺的强力打造与深邃的思想发现结合,这既保证了形式的意味化,也是当下作家逐渐克服偏执、向成熟迈进的表现。
并非题外的话
我这样评价2009年的短篇小说,并不意味着它已进入理想化的状态;相反它和近几年的短篇小说类似,存有一些必须警惕的陷阱:作家们远离打旗称派的炒作是一种进步,但每个人都陷入自己的世界,整体冲击力势必减弱;作家们多沉于故事情节的经营和深邃主旨的发掘,能够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却没有活起来,理念也没有很好地融入形象之中;不知是编者的兴趣使然,还是作家们想象力不足,除个别文本外大部分作品执着于现实,没写出存在的多种镜像和可能方式;现实关怀倾向显豁的作品,大多数没有提供出超越人们已有经验的发现和思考,虽然圆熟却少突破;个别作家“耍大牌”,态度欠严肃,作品结构随意芜杂,意蕴有时也过于浅白;特别是多数作家都在非常态的题材中书写,有猎奇之嫌,仿佛只有这个空间才能让短篇立足,说穿了是从日常生活里锻造文学“金子”的能力不足。
但是,像断定2009年的短篇小说比2008年、2007年有本质上的起色与改变是不现实的一样,由此就指责2009年的短篇小说太“水”,肯定也是短视的偏见。我以为2009年的短篇小说整体上是波澜不惊,日趋成熟的,它没有让众多读者的心理期待落空,它的存在本身即宣告了在新世纪的今天,短篇小说并没有沉寂.它正在以平稳、坚韧的沉潜,酝酿、生长着一种美学精神,积蓄、寻找着突破的力量,说不定哪一天它在中国文坛荡起一股汹涌的大潮也未可知。
不能说林建法先生选编的《2009中国*佳短篇小说》,完全代表或覆盖了2009年所有的短篇小说,因为任何一个选本要想做到绝对全面、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相信林建法先生严格、挑剔而又敏锐、独到的眼光,二十几年苦心孤诣经营《当代作家评论》的经验,和坚持数年的小说选本所赢得的口碑,足以证明一份文学经典产生的艰难和必然。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连现代文学大家在世时尚且说“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像这种和对象之间没有拉开必要时空距离的小说年选,也是可有可无的。其实他们忘了文学经典的筛选、确立和成熟的当代小说史撰写,都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它们必须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积累和接力,才能*终成为现实。从这个向度上说,年选工作的价值就是及时、深远,毋庸置疑的了。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林建法先生,感谢他为功德无量的小说年选工作付出的辛劳,感谢他赐给我提前阅读2009年优秀短篇小说的机会,感谢他对我这个小说研究“门外汉”的信任,给我创造了一个学习和言说的空间。
我知道外行的话已经说了不少,赶紧打住。子”,孩子是高玉奎的种,于是约高到水库了断。马树德看到刚处理掉“门牙”的高玉奎惶恐、丑陋的惨象,憎恶不已,让高滚蛋。他再次提刀要去雪耻时,发现侧前方树下抱着孩子向这边凝望的妻子,一下子钉住了……农民工这个语汇,是和背井离乡、妻小留守、食宿寒酸、精神流浪连在一起的,其中还牵涉到一个更大的生理烦恼——性的问题。按照以往的理解,《门牙》的“性”故事当属典型的底层叙事,只是它已超越那种以底层苦难情境反映为标签、博得写作伦理优越感的肤浅行为方式,不重在表现农民工在都市的苦难经历,而把农民工归乡作为起点,在见证底层农民的心理搏斗、被侮辱损害的真相同时,进入了农民工深层的精神疼痛与困扰视域。马树德是该怪妻子失节不忠,还是怪高玉奎好色勾引,抑或怪自己没尽丈夫之责?在无尽的怅惘笔调里,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变动着的社会结构,是工业文明入侵的神秘、强大力量,将农民拖向灾难的深渊,看来人类的一切进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啊。
当年维特根斯坦曾经感叹,要看到眼前的事物是多么难啊!而今的短篇小说写作者通过和日常生活关系的确立,在传统理解中*没文学的地方重构文学,这既证明日常生活对于短篇小说的举足轻重,恢复了语词和事物、生活之间的亲和性,也显示出作家们对客观世界的处理、把握具有高超的水准。并且正如卡洛尔•奥茨所说,“世上没有‘大’事情,只有大手笔”。,“此岸”凡庸、琐屑的生活抚摸,同样能孕育出境界、思想俱佳的优秀之作,关键是作家必须具备驾驭对象的底蕴和能力。在这一点上,2009年的短篇小说没令人失望。虽然它们不断和人间烟火气浓郁的日常世相邂逅,也不刻意去追求审美对象之外的微言大义和象征旨趣;但并没被世俗的尘埃淹没,翻版早年“新写实小说”日常化叙事那种废话连篇的絮絮叨叨,反倒因作家超常的直觉力和认知力,在贴近具象的同时又能超越具象,使“小”、“俗”的题材开拓,获得了现象学理论倡言的“现象即本质”的效果,具有了“大”、“雅”的境界与精神,成为充满思想新见和有关人类知性看法的智慧体。前面列举的小说对底层命运、现代文明负价值的诘问和思考,已很难得,潘向黎的《满月同行》、迟子建的《解冻》与阎连科的《小安的新闻》更能给人一种智性的满足。
《满月同行》的底层结构具体而质感。主人公宛若生活在他人看来非常幸福的家庭,住有别墅,出有汽车,收入稳定,丈夫优秀,女儿乖巧。可由于白日里女儿老师的蔑视,女儿和丈夫的冷落刺激,也受刚辞职的保姆“没意思”的情绪感染,她决定离家出走。先在咖啡店喝咖啡,然后坐火车离开上海。中途上车、婚姻不幸的中年农妇的真诚艳羡和赞美,年轻夫妇逗弄孩子其乐融融的场景,又让她觉得自己的家很和睦、幸福,于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下车,打出租回了上海。从表面看小说敞开了生活单调也丰富、平庸又温馨的本相,记录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流变过程,但是观察、描写的深入,已使其上升为对生活、生命滋味的形而上咀嚼和领悟,和钱钟书的《围城》一样,成了生存困境的精神洞悉。因“对手”加入,宛若感到单位是围城;挨到下班女儿的哭闹和丈夫的奚落,她觉得家庭也是围城;回想情感的来路,婚姻又成了围城;要从上海逃到城外,结果不知该向何处,发现外面的世界仍是围城。真是“人生处处皆围城”啊1人生的本质即一座一座围城的连缀。宛若精神未遂的逃离所昭示的灰色认知,赋予了文本丰富的启悟力。迟子建的《解冻》也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乍暖还寒时节,小腰岭村小学校长苏泽广接到教育局通知,让他后天去兴林开紧急会议,并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回家和妻子黎素扇说明情况后,二人联想到以前的运动,都觉得凶多吉少。之后苏泽广把水挑足,往地里送粪,嘱咐未成人的合图,还特意到年轻时追求过素扇的王统良家,婉转请求对方日后帮助照顾家小。一切“后事”安排妥当,苏泽广离开依依不舍的妻子前去开会,五天后神采飞扬地回来了,说去兴林只是看了两部电影。傍晚去感谢王统良时,王表情平淡,到家后餐桌上也没想象的七碟八碗,简单寡淡,睡觉时妻子推脱不舒服没让他接近,日子又和开会前一样不成不淡起来。小说的题目“解冻”乃隐喻性意象,兼指冰雪消融的时令季节与“恢复高考两年”后的现实政治形势,以之为中心结构全篇,自然使“解冻”空间里的一些意象、细节浸染着形而上的意蕴,从苏泽广夫妇心有余悸的表现、与政治间的紧张关系,不难体会“文革”阴影的浓厚和作者的历史批判意向;但作为心理表现的圣手,迟子建写作《解冻》的重心不是恢复、雕刻那个时代,而是将其降为远景,着眼于其在“小人物”心里激起的波澜,表现他们的惊恐与淡定,善良和坚韧。并在无意间触摸到澄明的智慧内核:突如其来的“变故”会测试出入性的深度和亲和的力量,当生活按正常轨迹运行时,人间的关系也许平淡如水,而一旦遭遇苦难、困境,理解、同情、支持和爱就将演绎出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这种人性的洞察和张扬,为作品平添了几许清丽的辉光。
如果说潘向黎、迟子建的言说,已打破理性、知识、抽象等存在常和男性联系、而和女性互相背离的神话,抵达了智慧福地那么阎连科以形象为依托的思想表演,更透着一股举重若轻的艺术风度。他的《小安的新闻》在擅长的题材领域挥洒笔墨,收放自如,平静地道出了乡土生命的悲剧过程和实质。爷爷去世后小安只想做两件事,一是买电视,二是上电视。买电视的细节见出小安的执拗、自尊和一点狡黠。他声称买电视是为了却爷爷的遗愿,为免除别人的轻视他强调自己有钱,有力气,看上样品根本不顾及别人的劝告和包装开封与否。上电视则透出掺杂孩子气的理想意识。他搜肠刮肚地想上电视新闻,找不到新闻*后制造新闻,从三四层楼高的树上跳下摔死,结果新闻效应有了,乡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扛着机器来录制,但却始终没有播出。两重事件共享着一个主题空间:当下走出贫困的农民萌生精神生活的渴望,值得肯定,只是未受文明教育的愚昧,让他们找不到实现精神富足的渠道和方式,困扰中国农民几百年的启蒙事业还没完成,农民仍需精神的洗礼。同时小安的买电视、想上电视,也折射着话语意识的觉醒,和农民对独立自由、话语权的渴望,他以为拥有电视就拥有新闻或话语权威本身,他寻找新闻、以生命制造新闻,就是想争夺话语权。而他这种意识*终的崩断,话语权占有者——新闻和话语权争取者——小安的结构对立,使文本充满了强烈的反讽意味,小安想获得话语权爬上杨树,电视台却想将他的上树行为给出要“观看村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意义,但小安往下跳时出了意外,“新闻太大了,反而让人家没法播放”,新闻制造者怎么也获得不了话语权。那么到底是谁害死了小安?是自由的渴望,是话语权的诱惑,还是传统文化中的声名观念?都是,又都不完全是,小说留给读者思考的内涵是难以彻底穷尽的。它让我更加坚信,所有文学艺术的*高层是理性思考,优秀的作品总是在生活、情感的律动中流贯着智慧的节奏。
“文明病”:在城乡两极之间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是中国自然和人文状况的整体背景;因此从乡土透视去把握民族的性格与心理,就成为一个理想的角度。正缘于此,新文学中的短篇小说一度就凭乡土题材走红天下,鲁迅的浙东民俗、沈从文的湘西牧歌、沙汀的川北性情几乎家喻户晓,至新时期乡土书写的成就始终居高不下,远发达于都市叙事,汪曾祺、贾平凹、苏童、迟子建等都有不俗的表现。一直到200 1年,谢有顺先生在给当年“中国*佳中短篇小说”选做的序中,仍指认“入选的小说几乎都是写农村故事的”。短短八年过去,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从2009年精选出的三十余篇作品看,主体还是由都市和乡村的两极文化结构而成;但都市观照与乡土表现的比例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边倒,甚至都市题材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上扬、压倒之势。
那么都市文化在文本中是什么形态,它与乡土文化的关系如何,作家们对都市经验和存在的把握是否到位、成功呢?现代都市乃神奇而令人压抑的存在,摩天大楼、接踵商场、电报手机、车水马龙,写就了令人目不暇接的繁华喧闹,同时西式快餐、匆匆步履、尾气噪音、乞丐妓女混杂,也让你心烦意乱,孤寂浮躁得无所适从。如今短篇小说早对为都市浮光掠影地画像生厌,能写出声音、色彩、气味、形象与节奏背后的都市灵魂,是作家们一致的企望。也许是传统审美积淀的影响力太强,也许是都市的确充满太多的异化现象,也许是作家骨子里的理想情结太重,也许是几者兼而有之,入选作品对都市的文明与进步热情礼赞者少,更多的侧重展示林林总总的黑暗、丑陋现象,聚焦于都市对自然、人性的异化和损害,日常生活和人类心理的困顿、灰暗,一些作者在不自觉间充当了都市“精神啄木鸟”角色,好像对都市怀有先天“偏见”似的。如张楚的《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就是一颗都市阴暗灵魂的高清扫描图。老辛一门心思要搅黄儿子晶晶和女朋友张茜的姻缘,原因不是张茜长相普通、性格过于大方,而在于她那双仿佛能够洞穿一切的鹰隼般凌厉的眼神,令人胆寒。张茜和晶晶谈话时对老辛“色”的指认、“狡猾”的判断,似乎将他以往的工于心计、道德龌龊“戳穿”,所以张茜是他必然的“敌人”。可当他自以为已拆散儿子与张茜,在学校宿舍把行男女之事的儿子和张茜堵个正着、挨了耳光的儿子跑掉、张茜跪在他面前求他原谅时,他却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手由张茜的头发移至耳垂、脸颊,继而移向嘴唇,被对方骂了一句“老不正经”,他顿觉夜黑下来了。老辛暧昧的情感和动作,对自己此前“义愤填膺”于张茜的无声否定,暴露了人性的阴暗、卑鄙,和灵魂深处的“小”字,它们虽微妙隐蔽,但在作者手术刀一层层、一段段的剥离下却异常清晰。田耳的《寻找采芹》属于嫖娼、卖淫、吸毒、抢劫、包二奶等丑、怪社会现象的透析系列,它讲述了一个复杂的婚外恋故事。廖老板嫌妻子无情趣,假借招导购之名,把搞推销的采芹留下当“二奶”.后来采芹觉得廖老板对“爱”不专一而失踪。小说写的就是廖老板寻找采芹的过程与细微感受。在私人侦探的指引下,廖老板以铅锌矿承包商身份,带车到朗山县屋杵岩村,住在采芹的未婚夫李叔生家,不断地和李下棋,以输钱笼络他,“守株待兔”。几天后终于等来采芹。通过一番激烈的心理较量,廖老板以十万元的身价把采芹从李叔生那领回到自己身边。随着采芹不断成熟、实际,对他愈发顺从依恋,他在采芹身上再找不到当初二人在一起时年轻的情趣,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平淡。廖老板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世上很多事情虚无飘渺、若即若离时很美,而一旦这种东西被你占有,和你没有了距离,那种奇妙的感觉就会逐渐减弱、消失;但小说的真正落点,恐怕还是文本中三个人物的“黯淡”表现所引发的人性沉沦与悲凉的喟叹。廖老板坑蒙拐骗,李叔生见钱眼开,受侮辱*重的采芹无丝毫的刚烈、节操和善良可言,置身于这样被金钱主宰却少廉耻之心的世界,人无法不疼痛、愤慨、绝望,因此小说中无一贬词,否定之情却昭然若揭。而对讽刺一向情有独钟的劳马,更以《小说一组》对都市社会或明或暗的病灶进行了集束性“显影”,堪称新时代的“儒林外史”。《探视》里的导师赵先生特别愿意去医院探望病人.貌似关心别人、看重感情,殊不知他是想从病人的痛苦里寻找愉悦,幸灾乐祸;《金嘴》中号称“金嘴”的大学同学“焦大头”,课讲得叫座,可惜完全钻进了钱眼儿,一心琢磨自己“话”的含金量,和同学见面懒得动口,以至于与老婆聊天时居然伸手讨价;《有意思》写的年轻教授小侯,口口声声*瞧不起当官的,可后来却抓住机会做一个县级市的挂职副市长,成了自己骂过的“小官僚”。至于《上学》与《万能》,则是目前大学里金钱开道、教育腐败和盲目崇拜知识的愚昧思想的曝光。由于作者所写的现象和细节,多从现实生活中生成、捕捉,所以能把讽刺落到实处,使作品的典型性、主旨极具概括性和说服力,它们对当代知识分子温文尔雅、纯粹清高、体面尊严背后那种尔虞我诈、重利轻义、口是心非真面目的呈现与批判,振聋发聩,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
不仅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每个精神生产者的心底都蛰伏着精神还乡意向。记得海外学者顾彬在其《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中断言:每当我们对文明生活的复杂性感到厌倦的时候,就会向往一种更“接近自然”或“淳朴”的生活方式。此言不虚。似乎是一个悖论,人类早已在消受现代化的种种便捷和好处;可却时常怀想、迷恋逝去的桃花源式的乡村文明。(《寻找采芹》《夜是怎样黑下来的》《我在哪里丢失了你》等给出的都市,有如沈从文当年揭示的,是一片人性扭曲的昏天暗地,充满放纵的肉欲和金钱的铜臭,有生活而无真正的生命。对之作家们在化笔为刀,对准社会的“毒瘤”和“盲点”的同时,自然把情感移向另一极文明即乡村世界,那里曾被视为理想化的精神故乡,有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的思想依托。而如今的乡土是否还能安放被现代文明驱逐的流浪灵魂,保持着传统的淳朴和谐?回答在两可之间。刘庆邦的《沙家肉坊》让人窥见了乡土卑微生命的人性和尊严的复苏。马安阳是撇家合业的窑工,每天靠绰号“火箭”的骡子从窑下往出拉煤挣钱。情感生活的饥渴,使他一次趁机勾引了隔壁窑工牛有坡之妻杨妹喜,而后一有性欲就和杨妹喜说“我想哭”,杨妹喜就满足他,二人长时间保持着性关系,而牛有坡一直被蒙在鼓里。速度、力量都令人羡慕的骡子“火箭”的突然患病,使微妙的人物关系发生了变化。马安阳在兽医老关那里知道“火箭”的伤腿已无法恢复,只能送到沙家肉坊杀掉,不忍亲自去卖,牛有坡代他去屠宰场时,看到残忍、血腥的杀牛场面也实在“受不了”,又把“火箭”牵回。结尾写道:“从那以后,马安阳再没有对杨妹喜说过‘我想哭’。不管牛有坡在不在家,他都没有再对杨妹喜提过任何要求”。马安阳是觉得牛有坡和自己一样都很可怜,若再去占人家老婆的便宜,就无异于屠宰工对骡子的屠戮了,于是道德意识开始觉醒、自律起来,他以为下等人也要堂堂正正,有人的准则和尊严。我以为绝非无心的巧合,作品里三个人被作者有意的分别设计为姓马、牛、杨,它们的谐音马、牛、羊和“骡”恰好构成了一个动物系列,这种设计隐喻着窑工生活、命运的凄苦可怜,也与人的精神达成了一种呼应,“骡子”作为牲畜尚通晓人性,那么作为驾驭牲畜的人又将如何?马安阳身上“灵”对“肉”的*终战胜,人性和人格的猛然觉醒,向善的意识与行为,是一线人性曙光的复苏。等张惠雯的《垂老别》这个关注老年赡养“问题”的小说,就只能给读者增加沉重与悲凉。一生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带大的王老汉,风烛残年时却落得没人收养的窘境。经协议,他在兄弟俩家一家一月地轮流住,可在乡下老大家一个多月,住在镇上的老二也没来接他,老大媳妇不容他。没办法他弟弟王安请来村长,三更半夜带他到老二家评理、劝说,软弱的老二、刻薄的媳妇只让他在楼下沙发上将就一晚,第二天还要把他送回老大家。为避免两个儿子吵架,不让乡亲耻笑,天还没亮他就从镇上艰难地走回老大家,收拾好铺盖,拖着病腿,走上了流浪的乡土路……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正常心理,可王老汉却这般无助、无望,卑琐凄苦,在儿子面前处处谨慎“畏缩”.生怕失去亲情和一个父亲的尊严。兄弟俩的互相推诿,王老汉的欲哭无泪,折射出当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传统伦理观念正在惨淡地崩塌。作品对传统断裂和悖反现象的书写,对当下国人卑琐、冷漠的灵魂构成了一种冷峻的精神拷问:翁媳、父子、兄弟之间尚且如此,人间还有何真情可言?如宝贵的美德尽失,中华民族还有啥值得骄傲?若“道德滑坡”持续不断,入与动物又有何异?它的背后潜存着对亲情、温暖和美好传统回归的期盼和呼唤。上文论及的《门牙》中马树德的精神遭遇,也表明乡村的美好记忆在逐渐黯淡,纯朴的人性在悄然流失,本来可容纳农民工从都市退守的土地、伦理和亲情,已被背叛、冷漠与利益无情地置换,别说乡村世界的桃花源般的诗性和生命的高贵荡然无存,就是正常的社会、人伦秩序也无迹可寻了。
城市在很多作家笔下是一片没有希望的“荒原”,乡村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也逐渐失去传统的光泽,无可皈依,人性真空的悬浮,使许多看重精神质量的心灵饱受折磨,打上了痛苦的烙印。好在生活不都是漆黑的一团糟,作家们对城乡两极文明“社会病”的观照,也只是放大了问题的某些侧面,无全盘否定之意;并且因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悲悯意识压着阵脚,基本没有迷失.他们揭出“病苦”仍是希望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进而实施对人类的救赎和拯治。事实上,生活里丑恶、肮脏与虚假的东西固然不少,但也有美好、高贵和真实的事物、情感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两极文明的差别日益缩小,对立状态也开始向缓解乃至互渗趋势转换,它更要求作家超越狭隘的二极对立思维,以更宽广、博大的视野和襟怀去透视。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叶弥的《蔡东的狩猎》、裘山山的《致爱丽丝》、于晓威的《羽叶茑萝》等“亮色”作品。《蔡东的狩猎》承续作者一贯的主题,探索人的命运。狩猎内涵是双重的,它必构成猎人和猎物的一种关系。小说里除了那些可以用枪猎取的,小梅也是蔡东的猎物,她从游泳馆的救生员,成为一个富有、高贵的女性,包括她家人的住房,都是靠情人蔡东供养,所以她对蔡东言听计从。但是所有的猎物都不是天生注定要驯服、被玩弄和捕杀的,在和蔡东及他的三个朋友打猎时,小梅接受蔡东的枪托敲打、语言侮辱以及当众的肉体折磨后,脱光衣服只身游到湖对岸,摆脱了被猎杀的命运。也就是说,小梅主体自觉的意识苏醒了,在情人高干子弟的背景、花不完的金钱和女性尊严的选择问,她已能把握住生命的正确方向,在赴打猎的约会之前,就下定了离开蔡东的决心。而她做出勇敢叛逆的支撑点就是自由,是对自由的向往,是不自由毋宁死的生活信念。作品对“特殊职业”女性尊严意识施予的善意关怀,打捞起了未完全沉沦的人性与道德光辉,保证了伦理向度和精神重量的获得。《致爱丽丝》更洋溢着圣洁的人性美,充满沁人心脾的爱与善的温情。读不起高中的乡下姑娘九香,到城里的素梅家做保姆,她淳朴善良,聪明听话,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和主人的女儿爱丽丝感情深厚,也讨素梅的喜欢。为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学习钢琴的梦想,素梅想方设法,可爱丽丝偏偏不愿学,并瞒着素梅,让九香替她弹琴,自己跳喜爱的舞蹈。一晃七年过去,爱丽丝上了初中,九香凭着刻苦和坚韧,到爱丽丝曾学钢琴的少年宫做了钢琴教师。一次爱丽丝在作文中披露了事情经过的真相,素梅很感意外,也有淡淡的怅然。后来在已具有十级钢琴水平的九香教授下,素梅终于学会了钢琴,弹奏出少年时代神往不已的美妙乐曲。小说的叙述虽很冷静,但对九香身上不断上进的天性仍掩饰不住肯定、褒扬的情感倾向,也揭示了人的成长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进步插上飞翔的翅膀,逆境也能激发出入类潜隐的生命创造力,而给逆境中的人一点关爱就是对他们生命*好的推助。在当下真心流失、精神病象严重,人和人之间越发冷漠、隔膜的背景上,纯真美好的《致爱丽丝》的出现更弥足珍贵,它对那些焦渴的心灵,无异于一种及时与必要的慰安,犹如一片温馨、迷人的精神绿洲。这种明亮、温暖的感觉在《羽叶茑萝》中也获得了充分印证。90年代以来,世俗之风、大众文化与庸常琐屑的生活合谋,使很多人沉于物质世界不能自拔,无暇、无心去关注生命的质量。《羽叶茑萝》里的一对大学毕业生林未渊和小琬却是追求“诗性”的人。男的供职于死气沉沉的县剧团,终日憋闷,女的被中学教学和摇篮里的孩子拖得疲惫不堪,经济拮据。为实现举办一个“作文辅导班”的梦想,他们夫妇忍受了教育局、环保局的批评,在只有七个孩子的情况下,照常开班、授课,从中得到了微薄收入外的另一种乐趣。这两个小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里那份诗意,正如夺目的羽叶茑萝,是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象征,是向上生命哲学的一种昭示,是对世俗化之风的*好遏制,并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不是吗?穿行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人活下去还是需要坚持一点什么,有一股精神的,有了它生活就不至于彻底被下降的尘土掩盖,就会拥有一点诗意的葱茏。
技艺之路上的个人化滑翔
虽然在文学和艺术世界里,能够活下去的只能是思想;但我更相信任何文学作品“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④,说到底也皆为一种技艺的博弈。特别是短篇小说写作,比起其他文体似乎更需要技术的含量,它若失去灵性和想象力的支撑,就将如缺少翅膀的鸟,永远只配在地面泥实而笨拙地舞蹈。对于短篇小说来说,一段故事、一个人物、一片场景固然重要,但仅仅类乎于未加雕琢的材料,它们本身并无任何神奇可言,只有经过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设计与砌垒,在文本的整体建筑物中,它们才会显示出价值来。所以有出息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从来不偏废艺术一维的认真经营,有时甚至把形式提升到绝对的高度,80年代后期从事小说叙述方式革命的一些探索者就是典型的代表,那时仿佛不在形式上搞出点花样,不玩一点儿解构、游戏,就无法在文坛立腕扬名。从2009年小说年选看,清楚完全依靠日常经验和心灵掘进远远不够的作家们,在打磨作品的思想深厚度同时,也没忘记以个人化的姿态,进行短篇小说艺术可能性的再度寻找。
谈及个人化,在理解上可谓姚黄魏紫,差别很大。我们无须在这个概念上纠缠,作为一种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写作立场,个人化就是作家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介入文化处境、处理时代生存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写作方式,它强调要在公共背景里突出个体声音、风格和话语的差异性。这个原则在2009年小说年选里,得到了缤纷的确认。虽然多数作品选择及物路线,但创作主体却如八仙过海各施绝技,在艺术招法上什么能指实验、仿写、反讽、戏剧性、互文、文体互渗等全盘运转,花样百出,这种差异性的标举也表明个人化的同义语即是多元化。
有的作者在叙事方式上寻找创新点。如具有神秘艺术天性的韩少功承续《爸爸爸》《女女女》的余脉,在《第四十三页》里走了一条魔幻之路。它违背物理时空逻辑,像科幻电影一样,让主人公——当下走红的年轻球员阿贝鬼使神差地上了一列几十年前的火车。在中山装时代的车上,阿贝信手捡起一本杂志《新时代》,上面登载的故事发生时间、背景、人物等,竟和自己置身的场景一一对应,并在四十三页处提示车到子龙峡将与泥石流相遇发生车祸。惊诧之余,阿贝问乘务员莫小婷有没有可口可乐,对方根本不懂,他耻笑他们是“山顶洞人”、“兵马俑”;当他拿出手机拨打,乘警和莫小婷则把手机当发报机,把阿贝当特务关进乘务室。车将到子龙峡时阿贝跳车,摔断了腿,又重回现实,医院收了他很多钱。当他乘出租到车站,拿出六天前买的票追问车上被收走的手机时。车站的人说他拿的是二十几年前用的票。*后他到子龙峡,终于找到一块爬满青苔的石碑,上面刻有几位被泥石流吞没的铁路员工之名,其中就有莫小婷。小说完全像一场梦,一座虚拟的“空中楼阁”,它混淆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细节真切,整体模糊,有种超现实的荒诞;还起用元叙述手段,在“附注”中主人公阿贝不再听作者支配,而和作者平起平坐,尴尬地争辩,批评作者胡编乱造,这更是传统小说所不敢想象的。这种写法一方面以间离效果的制造,缓解了文本压力,一方面也挑战了读者的阅读神经,属于典型的召唤结构建筑。在挑战传统真实观这一点上,斯继东的《今夜无人入眠》与《第四十三页》不谋而合。它叙述道:得知帕瓦罗蒂莅临小城演唱,李白、马拉、黄皮、毕大师和赵四小姐五人一同前往,演唱会后去酒吧喝酒.半夜十二点多散场,毕大师自行离去,马拉开车分别送李白、黄皮和赵四小姐回家,可到凌晨两点多他还没回家。马拉妻子李警官分别给李白、黄皮、毕大师打电话,追问马拉的去向,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回答里都充满暧昧的暗示,即马拉和赵四小姐的风流。而*后马拉自白,与李、黄分手后他没和赵在一起,而是和一个男人在决斗。几种视角下各不相同的故事叠合在一起,作者也不说孰对孰错、孰属真实孰为编造,把读者撂到半路小说就结束了。在这里它把“创作”变成了“写作”,说法间的互相矛盾使叙事的意义被颠覆、解构,构成了一种叙述反讽,或者说小说的重心被引向了叙述自身。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故意抹煞叙述经验的真假界限,游戏得有些过火。其实不然。《第四十三页》探索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文本内蕴的高度外化。它让当下和中山装时代不期邂逅,形成一种冲突又互补的潜对话结构。中山装时代刻板、落后、僵硬却温暖、单纯、无私,即便对有敌特嫌疑者也为之送去热毯,烘烤外衣,为抢救顾客列车工作人员能不惜生命;手机时代一切高效、便捷、文明,但人与人之间陌生、疏远而冷酷,金钱**,感情淡薄,无钱没人送病人去医院,医院的热情背后是层层盘剥和算计。两相比较,倒能够品出作品中那股复杂的怀旧意绪。同时把两个时代压缩一处.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历史虚无感,二十几年前的事件、时间仅仅存留在《新时代》一类的纸面上,在人世间痕迹浅淡,纪念碑被牛粪和茅草掩埋,就是历史被人遗忘的*好诠释。《今夜无人入眠》也非无谓单纯的形式游戏,它的分角叙述,与现代人荒诞的生活、精神状态达成了内在应和,小说中出现的五人谈天、酗酒、飙车、做爱、调情、夜游、婚姻危机等碎片,聚合一处,正是现代都市“多余人”生活和情感状态的外化,它不仅以真、假的模糊在“怎么写”方面对传统小说构成了严酷的艺术比照,而且那种对存在和虚无问题的把握在“写什么”向度上也不无启示。
有的作品借助想象力,向非现实空间扩容,在情节、结构上充满神秘、虚拟色彩。张炜的《阿雅的故事》像民间故事传说,其中的外祖母把“我”引向了一个神性世界。她讲过去的大户人家要想富足平安,都得靠有特异本领的异兽不断搬来各种东西,暗中佑护。野物“阿雅”有神通又忠实,数年间每天夜里到山上、河汊里寻觅黄金粒,天亮前把黄金粒衔回到主人家窗台的水碗里。后来黄金粒日少,“阿雅”找到更贵重的白金粒,可惜愚昧的主人家不识货,连续两天都把它倒掉,并且骂“阿雅”被别人收买变心了,要废掉它的洞穴。而后开始诱捕“阿雅”,用夹子打断它的前爪。*后“阿雅”趁人不注意,挣扎着流血跑回了森林。这个寓言似一首美与真诚的灵魂赞歌,人与物谐的境界被彰显得亦真亦幻,如醉如梦,催人向往.而*终美丽和诗性的消逝,也留给人无限的怅然。和《阿雅的故事》的神性相比,缪克构的《暗器》更像传奇。“父亲”看见表演温州词鼓唱的盲人,觉得面熟,陷入回忆中。某个雨季,他和三个同村弟兄被迫把满载黄鱼的船停靠在炎亭,炎亭村长驼背锡提供了许多方便。闲聊中驼背锡说对他们到来并不意外,因为几天前他喜欢唱词鼓的瞎子弟弟夜里听到了黄鱼的喊叫声,再过几日弟弟就要结婚。饮酒时“父亲”觉得驼背锡不善,趁机将其打昏,误将其未嫁的弟媳强奸。当“父亲”的思绪回到眼前,招待盲人词鼓手吃黄鱼时,彼此都猜测、认清了对方。瞬息之间,盲人词鼓手双手齐动,剧烈的弹拨使牛皮鼓爆响、开裂,从鼓腹急骤射出的几枚锋利的暗器,将“父亲”杀死,为含羞死去的未婚妻报了仇。一个民间的复仇故事,在不足两千五百字的篇幅里被作者渲染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尤为巧妙的是“我”的视角引入,既和“父亲”的叙述互补,便于心理的直接揭示,又和精神病“母亲”的时间指认形成裂隙,“母亲”固执的把父亲被杀的50年代当作1 983年,无形中延长了仇恨的时间和报应思想的强度,陡增了故事的沧桑感。张玉清的《觐见元首》则有种黑色幽默的倾向。画家维特拉宣布元首要接见他们夫妇和女儿,全家欣喜若狂。为第二天晚上元首府的觐见,从衣饰、队列到要说什么话,他们精心演练,维特拉连夜赶制一张送给元首的狮子画。约定的时间,他们随元首府的车前往。人家先是认真地核对照片,再是提问年龄、体重和生日,接着上缴金属制品,*后脱光衣服检查,还用牙科器械撬开维特拉口腔、将玻璃棒插入他肛门。待一切检查完毕,他和夫人走在觐见路上.觉得仍像被扒光一样,精神难以集中,女儿则如受惊的小鸟,羞辱又恐惧。小说里一面是专制国家的壁垒森严,一面是民众个体的喜悦与期待,一面是无所不在却始终也没现形的元首威力,一面是维特拉一家持续两天的虔敬话语和行为,虚实交错,真诚和荒唐混凝,加上前后情绪基调的逆转,赋予了文本一股戏谑、滑稽的味道,它是对权威的讽刺、解构,也烛照出人类身上的奴性与劣根性,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会沉思不已。应该说,这三篇风格不一的作品都有或浓或淡的传奇性.它们表明文学创作不能仅仅面向当下,它的触角还应向历史传说、未来预设和想象虚拟的世界敞开,只是这种扩容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可贵的是作家们的想象不是为猎奇,虚拟的形态也非完全荒诞的存在,不会把读者引向虚无缥缈的空间;特别是它们都能把艺术真实作为前提和依托,在其中渗透对人类、生活、生命、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解,所以这类作品和在现实领域驰骋的文本具有同样的价值。
更多作家在技巧上推陈出新,他们或擅长心理刻画,或工于感觉经营,或彰显语言魅力。铁凝的《伊琳娜的礼帽》颇具细节雕刻和心理探寻的功力。小说像一幕滑稽的轻喜剧。在飞往哈巴罗夫斯克的航班上,一个带着五岁左右男孩的俄罗斯少妇伊琳娜,和前排瘦高个男人奇遇、交谈、换座、融洽、亲密、下机、分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未完全发生的逢场作戏的暧昧男女故事,其中有客观的环境交代,有男女从礼貌到微妙的对话,有女人搓手、转身、戴帽和男人帮忙、半跪、手不断下滑的动作,有女人貌似正派实则轻浮、男人卑琐好色的性格刻画,更有作为旁观者的“我”从*初的冷漠褊狭到下机后为他们遭遇尴尬时解围,对他们整个情欲过程的分析、微讽和评价。日常情境、画面的再现和含蓄微讽的批评立场结合,见出了作家理解、宽容的感悟风度,和超强的把握复杂微妙生活的能力。特别是伊琳娜和瘦子的手之较量描写,令人叫绝。“那只手像受了这暗示的刺激一般,迅疾地隔着裙子行至她的腿间……那只被瘦子紧紧捉住的充血的手,拼死向回撤着”,仅仅一段动作、细节的捕捉,就把二位当事者微妙的个性、隐秘心理揭示无遗。结尾处伊琳娜把礼帽扣到自己头上的细节描写也很精到,那是一种幽默下的掩饰,一种巧妙的精神逃避,一种灵魂的自责与羞愧。这些描写,视境微小却幽深,把传统小说以行动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段推进到了出神入化、习焉不察的化境。柳营的《蘑菇好滋味》在感觉书写上独出机杼。它扬女性感觉敏锐的特殊之长,通过意识流动中的官感变化,把一个老、俗的人性故事营造得煞是精致,把“我”的情绪处理得平稳如水又缠绵似火,突破了已有的叙述经验高度。用意识流或心理独白完成一段叙述过程的小说并不鲜见,但通篇都用这种手段就不容易了。而柳营从“我”沉默寡语、不时微笑的特点出发,硬是靠嗅觉(兼以视觉)功能建构起了独异超拔的气味诗学。下电梯瞬间,“我”对“他”夹杂骆驼牌烟草气息的特有味道的回想,复现了当初的恩爱;街头散步“他”取烟时,“我”发现他身上的骆驼烟味已被另一种杂乱、遥远的烟味取代,暗示曾经的爱正在消逝;回到家“浴室里还飘散着他洗澡时留下的余味”,咫尺天涯即是爱的终结;而结尾照应的“所有一切都可能会离去,所能记住和留下的,只是那些滋味,就如外公的蘑菇好滋味一样”,又留给人无限的怀想与希望。原来,是“我”的鼻子一直在牵着小说和读者的思维走,让人嗅到了爱从香甜、清新到枯干、腐败的变化,“我”与“他”灵魂褶皱里的私密气息以及“我”心里喧哗不已却缄默微笑的隐忍。用味道贯通并结构文本,是《蘑菇好滋味》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文摘
直到门外有人叫她,她才提着水桶离去,咔嗒一声锁了门。
事后阿贝想起来,当时确实只有咔嗒一声。
事后阿贝无论怎样回忆也只得承认,当时只有咔嗒一声,连半句话都没有,连咳嗽之类也没有。
他是否应该大松一口气?
风雨还未停歇,车窗上还有斜斜的水流,黑森森的树影在车窗外起伏。列车一下钻入车轮声紧密的隧洞,一下又飘上车轮声柔远而稀薄的桥梁,正头也不回地向前狂奔。阿贝感到前方神秘莫测的第四十三页正在步步逼近——他相不相信那个结局?他怎样才能摆脱那个结局?或者他是否应该让女乘务也知道那个结局?
车头尖叫了两声,车身再一次剧烈晃动,然后明显放慢速度,大概是进入了弯道或坡道,再不就是又遇到什么险情。他神色一振,全身通了电一般,立刻朝车窗外看了看,几乎想也没怎么想就拉起了吱吱嘎嘎的车窗。在出窗前的那一刻,他扯出背包里的一条裤子,束紧了自己的腰,束出了及时的勇敢和果断。
他把两只腿从窗口先放出去,感到各种布片被疾风鼓荡,但既然半个身子已豁出去了就是箭已离弦,他一咬牙,终于跃入黑暗。
醒来的时候,他觉得光线太刺眼。又过了好一阵,待瞳孔渐渐适应光明,才发现自己躺在一片白菜地里,完全暴露在清鲜的乡村阳光下,全身都是泥,小虫子在脸上爬。
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有鸟叫。有绿树。有浮云中露出的蓝天。世界太安静了。他还活着吗?他试着挪挪脚,伸伸手,眨眨眼皮,吐一口带着泥沙的唾沫,发现除了右膝和右踝剧痛,其他部件还能听使唤。他当然还发现地边有一辆摩托车,一个男人走过来,好奇地看着他。
“帮帮我……救救我……”
对方上下打量他,把他散落在地边的背包翻了翻,向他伸出两个指头。
“我不会……亏待你……等到了医院……”
对方摇摇头,再一次伸出两个指头。
阿贝想了想,只好把泥糊糊的手表摘下,扔了过去。
对方擦擦手表,把它放入口袋,似乎满意了,起身走向摩托车。不一会儿,他不知从哪里带来一辆农用汽车和两个青年,把哼哼呀呀的阿贝抬上车去。有意思的是,在汽车开动之际,阿贝发现身边两个青年都手握一罐可乐。不错,确实是那种眼熟的红白两色易拉罐,他感到无限亲切和无比激动的久违之物。
“你们……喝什么?”
两后生看看他,对视一眼,笑了笑。
“我不是要喝,我只是想知道你们喝什么。不不,其实我也知道这是什么,只是想知道你们怎么叫。不不不,我其实也知道你们的叫法,我只是……”
阿贝自觉说得太乱,但他就是想让旁人确证一下他的发现,确证一下他逃出恶梦的真实性。“中药水!”一个青年大笑以后又补充,“喝中药水,呸呸,还是曾麻子的包谷烧味道足些。”
什么是曾麻子的包谷烧?也是一种饮料吧?阿贝不明白。
他住进了医院。几天下来,右踝骨节已经复位,两处创伤也已愈合。大表姐已经来过这个县城医院了,给了他一张信用卡,买了水果和肉罐头,洗净了全部衣物,还就续假事宜同他的公司老板打了长长的电话。还好,在这个有香水味隐隐弥漫的地方,他可以大喝特喝可口可乐了,还可以扶着拐杖找电视看足球,去网吧找到足球游戏软件,让自己带领母校代表队把英超、意甲等各大牛队统统狂胜一轮,每一场至少赢下八粒球。他看着窗外的大雨曾略有一刻的恍惚。奇怪,不还是这玻璃窗上的水流吗?不还是这一片到哪里都差不多的萧瑟秋景吗?这生活怎么说变就变了?
护士拿来账单要他去缴款。他一翻账单就差点滚下床,差一点要再次跳窗逃逸。亲爱的!六万五!没搞错吧?不开玩笑吧?什么钱呵?他不知道自己是进了病房还是被绑了票。难怪这些天医生对他笑容可掬,不厌其烦地来量血压、测心律、做X光,做彩超,做CT……口口声声这些绝不多余,完全是为了对他的身体高度负责。这下好,光量血压就量去了三千多,不是明摆着是要逼高他的血压?
他自觉血压升高的叫骂引起了骚乱。三四个白衣男女拥入病室,倒也不生气,倒也很耐心,只是向他详细讲解每种收费的依据,让他明白血压高无理。
降压药总算出现。一个穿白大褂的老太婆走来,有点领导模样的,对账单皱起了眉头,抽出圆珠笔在这里一勾在那里一划:“哎呀呀,对外地客人要优惠一点嘛。这笔免了,这笔减半,这笔也打折……”然后将账单递给阿贝。见他还黑着一张脸嘟嘟哝哝,又再次善解人意地操起圆珠笔:“这样吧,大家都献点爱心。这笔归你出——”她指着一个部下;“这笔归你出——”她指着另一个部下;“这笔归我——”她拍拍自己的胸口。
六万五已一减再减,*后成了一万六,周围的白衣人士已有悲壮表情,阿贝还能说什么?况且老太婆*后还发话,称确实困难的话就不必缴啦——但这种没面子的事,一个伟大球星肯定做不出来。
他只能交出信用卡,还傻傻地说了声“谢谢”。P8-9

目录

序 在沉潜中蓄势
韩少功 第四十三页
韩少功 生气
阎连科 小安的新闻
田耳 寻找采芹
徐则臣 一九八七
张炜 酒窖(外一篇)
史铁生 史铁生小说一组
铁凝 伊琳娜的礼帽
范小青 我在哪里丢失了你
迟子建 解冻
毕飞宇 睡觉
尤凤伟 门牙
金仁顺 三岔河
叶弥 蔡东的狩猎
裘山山 致爱丽丝
斯继东 今夜无人入眠
张楚 夜是怎样黑下来的
劳马 劳马小说一组
储福金 棋语·立
王手 谁的声音
邱华栋 艾多斯
张玉清 觐见元首
刘建东 师长的雕像
刘庆邦 沙家肉坊
孙春平 拆了墙是一家
缪克构 暗器
张惠雯 垂老别
于晓威 羽叶茑萝
柳营 蘑菇好滋味
张鲁镭 美丽鞋匠铺
潘向黎 满月同行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