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1254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6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509712542 ; 978-7-5097-1254-2

本书特色

这是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深圳教育发展史研究”的终结性成果,也是作者接受深圳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
本书论述了自秦砖汉瓦时代到20世纪末伸着教育产生、嬗变和发展变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为新安县建立前、新安县时期、宝安县时期、深圳建市至二○○○年这四篇进行了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自秦砖汉瓦时代到20世纪末伸着教育产生、嬗变和发展变革的全过程。作为南国边陲小镇,她经历了“自然”教育、县儒学和书院教育、近代教育转型和特区教育现代化若干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术索敢为、开放取长、包容豁达、务实求真的深圳教育精神。

目录

绪论
**篇 新安县建立前
**章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深期i的教育
**节 先秦时期深圳地区的教育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深圳地区的教育
第二章 隋唐宋元时期深圳地区的教育
**节 文教政策在屯门镇的实施
第二节 隋唐宋元时期深圳地区的书院教育
第三节 隋唐宋元时期深圳地区的私家教育与科举
第四节 隋唐宋元时期客家的迁入与社会教育
第二篇 新安县时期
第三章 明代至清代前期深圳的教育
**节 文教政策的一统化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始设
第三节 儒学教育的起步
第四节 深圳地区书院的创办
第五节 社学和义学的设置
第六节 私学和客家教育
第七节 新安生员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
第八节 利弊参半的社会教育
第四章 清代后期新安县的教育
**节 文教政策的转型
第二节 新型官学教育的起步
第三节 现代私立学校的开办
第四节 教会学校的兴起
第五节 留学教育的起步
第三篇 宝安县时期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宝安县的教育
**节 教育方针与学制实施
第二节 县教育行政机构更迭
第三节 初等教育的实施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
第五节 教师教育的实施
第六节 社会教育实施
第七节 与香港的教育交流
第六章 共和国建设起步时期深圳的教育
**节 宝安县教育行政革新
第二节 幼儿教育的畸形发展
第三节 普通小学教育的曲折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和大学教育
第六节 农业中学和职业教育
第七节 扫盲与社会教育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圳的教育
**节 教育陷入空前的大动乱
第二节 混乱不堪的教育行政
第三节 扰乱学校的“教育革命”
第四篇 深圳建市至二○○○年
第八章 深圳特区建立到二○○○年的教育
**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第二节 幼儿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普通中小学发展的尝试
第四节 普通高等教育的起步
第五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轫
第六节 特殊教育和工读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
第八节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
第九节 境外和国际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深圳教育史》论述了深圳秦砖汉瓦时代到20世纪末教育产生、嬗变和发展变革的全过程。作为南国边陲小镇,她经历了“自然”教育、县儒学和书院教育、近代教育转型和特区教育现代化若干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探索敢为、开放取长、包容豁达、务实求真的深圳教育精神。

相关资料

插图:宝安县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生硬地、机械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报务”,生硬地、机械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的、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岂止是“结合”,简直是代替了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宝安县甚至一度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作为教材,严重的实用主义冲击着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讲了,代之以“三机一泵”;体育健康知识不要了,代之以军事训练;艺术教育抛弃了,代之以八个样板戏。生硬地、机械地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耽误了一代人,而且恶劣影响相当深远。教育当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来服务,而不是通过直接参与来服务;教育和教学当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直接去从事生产劳动。这是宝安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教育曲折蜿蜒发展的深刻教训。深圳建市后,教育进入改革探索时期。深圳市的建立是改革探索的结果,深圳市的发展,也是改革探索的结果,改革探索是深圳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深圳教育发展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学校享有自主发展权,有教师选用权,有教材使用权。在短短的20年中,基础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巨大发展,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园岭小学的“引探教学法”试验——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之初。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思维)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 ‘引’与‘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新内容。”“引探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着重于点拨(理通思维思路)、扶正(纠正思维偏差)、纠错(改正思维错误)、肯定(肯定答问和解题的正确性)、归纳(总结新学知识的特点和方法),讲清知识间的联系,将学生培养成为‘善学者’。” 后记 这是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深圳教育发展史研究”的终结性成果,也是我接受深圳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深圳教育发展史研究”获准立项,心情十分复杂。微不足道的资助还分两次支付,大概是怕学术骗子花钱不干活吧,我只好透支进行调查访谈、复制资料、差旅

作者简介

熊贤君 1957年生于湖北,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中毕业先后当农民、民办教师。1978年春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供职。2001年春调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主要论著有:《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教育行政史》、《中国教育发展史》(合著)、《皇子教育》、《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合著)、《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第二主编)、《湖北教育史》(上下,主编)、《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国启思录》、《中国女子教育史》、《香港教育通史》(第二主编)等,另有学术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