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

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

1星价 ¥34.0 (4.3折)
2星价¥33.2 定价¥7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1483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6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509714836 ; 978-7-5097-1483-6

本书特色

《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在开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的背景下,“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深基础、大样本、长跨度的研究,《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即该课题的基础性成果。作为国内**本对人才国际竞争力进行详细阐述的专著,《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独创了关于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形成了可操作、可比较的内容丰富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样本,以及近50年的历史分析和未来预测,从多个侧面分析了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对于决策部门判断和预测未来人才发展的国际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在开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的背景下,“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深基础、大样本、长跨度的研究,本书即该课题的基础性成果。
作为国内**本对人才国际竞争力进行详细阐述的专著,本书独创了关于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形成了可操作、可比较的内容丰富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样本,以及近50年的历史分析和未来预测,从多个侧面分析了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对于决策部门判断和预测未来人才发展的国际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录

**部分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家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介绍
三 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四 人力相关理论基础
五 人力综合水平评估回顾
六 人才及比较
七 人才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
第二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 人才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二 人才本体分析框架
三 人才环境分析框架
四 人才创富分析框架
五 人才创新分析框架
六 人才本体:人才竞争力的主导核心
七 人才环境:人才竞争力的综合保障
八 人才创富:人才竞争力的基础支撑
九 人才创新:人才竞争力的跨越引擎
第三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二指标体系解释
三指标体系检验
第四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方法
一 样本选择
二 数据处理
三 人才国际竞争力计量方法
第二部分 中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第五章 中国人才本体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二 历史比较
第六章 中国人才环境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二 历史比较
第七章 中国人才创富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二 历史比较
第八章 中国人才创新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二 历史比较
第九章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gtc)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二 历史比较
第三部分 中国与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比较
第十章 中国与美国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人才本体:现实难分伯仲,潜在有待提高
二 人才环境:中国有比较优势,美国独占鳘头
三 人才创富:美国实力强劲,中国进步神速
四 人才创新:美国占据榜眼,中国起伏不定
五 人才国际竞争力:美国一路领先,中国曲折前行
第十一章 中国与印度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人才本体:两国水平相当,人才基础突出
二 人才环境:总体水平不高,中国略有领先
三 人才创富:总体水平领先,结构有待调整
四 人才创新:中国优势突出,印度有待提高
五 总体指数:中国略有领先,发展速度缓慢c
第四部分 中国人才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一 人才本体优劣势分析
二 人才环境优劣势分析
三 创富产出优劣势分析
四 创新产出优劣势分析
五 中国人才竞争力优劣势小结
第十三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政策建议
一 人才的国际战略
二 人才的培养与训练
三 人才的引进与利用
四 人才的环境营造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人才国际竞争力:探寻中国的方位》由四大部分组成,**部分: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第、第二部分:中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第三部分:中国与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比较、第四部分:中国人才竟争力的优劣分析与政策建议等内容。

相关资料

插图:Jacob Mincel(1958)认为培训和技能(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差异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使人们对不平等的本质,即统计事实背后的原因予以关注。Solomon Fabricant(1959)在对美国1889~1957年间的生产率进行研究时发现,传统的方法和诸多的前提假设经常低估无形资本的投资从而夸大了生产率的数字,这一发现揭示了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的无形资本应包含基础科学、技术、商业管理、教育和培训等对生产有积极作用的诸多方面的所有改进和提高。”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真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舒尔茨和贝克尔。舒尔茨系统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被奉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并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总结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大致包含以下几点:(1)人力资本需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的投资才能形成。投资的形式有五种:健康投资,在职培训,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迁移投资。其中*重要的是学校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者数量增加要重要得多。(3)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他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了定量分析,认为教育是国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4)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成本。只有在预期未来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动态投资效益分析还须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舒尔茨认为,保证人的福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对人力和知识的投资,他通过增加人力时间价值这一命题解释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实,开辟了关于人力资本新的理论天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