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1星价 ¥8.8 (4.9折)
2星价¥8.8 定价¥1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524485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27页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535244857 ; 978-7-5352-4485-7

目录

绪论**节 病理学概述一、病理学的任务二、病理学的范围及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第二节 疾病概述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二、病因学概述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四、疾病的经过与结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一、萎缩二、肥大三、增生四、化生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变性二、坏死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一、再生二、纤维性修复三、创伤愈合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节 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第二节 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三、血栓的转归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三节 栓塞一、栓子的运行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第四节 梗死一、梗死的原因二、梗死的形态特点及类型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第三章 炎症**节 炎症的原因第二节 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二、渗出三、增生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局部表现二、全身反应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一、炎症的临床分类二、炎症的病理分类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一、痊愈二、迁延不愈三、蔓延扩散第四章 肿瘤**节 肿瘤的概念和特征一、肿瘤的概念二、肿瘤的特性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肿瘤的命名原则二、肿瘤的分类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四、常见肿瘤的病变特点第三节 癌前病变与原位癌一、癌前病变二、原位癌第四节 肿瘤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一、肿瘤的病因二、肿瘤的发病机制第五章 常见疾病**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风湿病二、动脉粥样硬化三、高血压病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与结核病一、肺炎二、慢性阻塞性肺病三、结核病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一、慢性胃炎二、消化性溃疡病三、病毒性肝炎四、肝硬化第四节 肾小球肾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四、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类型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一、糖尿病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第六章 缺氧**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一、氧分压二、氧容量三、氧含量四、氧饱和度五、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与特点一、低张性缺氧二、血液性缺氧三、循环性缺氧四、组织性缺氧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一、呼吸系统的变化二、循环系统的变化三、血液系统的变化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五、组织细胞的变化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代谢耗氧率二、机体代偿能力第七章 休克**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一、休克的原因二、休克的分类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微循环变化一、微循环缺血期二、微循环淤血期三、微循环衰竭期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功能变化一、机体代谢变化二、机体器官功能变化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第二节 DIC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一、DIC的原因二、DIC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一、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二、肝功能严重障碍三、血液高凝状态四、微循环障碍第四节 DIC的分期及分型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第五节 DIC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的变化一、出血二、器官功能障碍三、休克四、贫血第九章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节 心力衰竭一、心力衰竭的概念二、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三、心力衰竭的分类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五、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第二节 呼吸衰竭一、呼吸衰竭的概念二、呼吸衰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三、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第三节 肝性脑病一、肝性脑病的概念二、肝性脑病的原因和分类三、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四、肝性脑病的诱因第四节 肾衰竭一、肾衰竭的概念二、急性肾衰竭三、慢性肾衰竭四、尿毒症《病理学基础》实验指导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病理学基础》是为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相关专业所编写。旨在满足中职护理、助产及相关专业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适用、够用为指导思想,同时兼顾病理学的系统性和承前启后的课程特点。

相关资料

插图:5.其他因素(1)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2)性别绝经期前,女性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绝经期后,这种差异消失。(3)肥胖肥胖者易发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二)基本病理变化1.脂纹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肉眼观察:动脉内膜上出现帽针头大小斑点及宽1~2mm、长短不一的黄色条纹,不隆起或稍微隆起于内膜表面。镜下为泡沫细胞聚集。2.纤维斑块期由脂纹发展而来。肉眼观察:见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随着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及玻璃样变,脂质被埋于深层,斑块乃逐渐变为瓷白色。镜下观察:斑块表面为一层纤维帽,纤维帽之下有不等量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泡沫细胞以及细胞外脂质和基质。3.粥样斑块期肉眼观察:见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或瓷白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多量黄色粥糜样物质。镜下观察:纤维帽玻璃样变,深部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质,其内见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底部和边缘可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严重者中膜平滑肌细胞呈不同程度萎缩,中膜变薄。4.复合性病变(1)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的血管破裂,血液流人斑块内,形成斑块内血肿,使斑块更加隆起,甚至使动脉管腔完全闭塞。(2)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局部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物质可流人血液而造成栓塞。(3)血栓形成斑块处内膜损伤和溃疡的形成,促使血栓形成,若脱落可致栓塞。(4)钙化钙盐可沉积于坏死灶及纤维帽内,动脉壁因而变硬、变脆。(5)动脉瘤形成由于中膜萎缩、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