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

包邮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

1星价 ¥25.2 (7.0折)
2星价¥25.2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95550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它
  • 页数:241页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504955500 ; 978-7-5049-5550-0

本书特色

《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O7AJY014)成果。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项目成果。

目录

1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1.5 创新之处与不足2金融倾斜理论评述2.1 金融倾斜理论的提出2.2 金融倾斜格局的形成机制2.3 金融倾斜与金融发展3典型国家金融倾斜的状态特征3.1 美国:市场主导型国家的典型代表3.2 日本:间接融资占有比较优势3.3 韩国:由政府导向到市场导向3.4 印度:由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3.5 东欧转型国家金融倾斜的状态特征3.6 典型国家金融倾斜的比较分析4中国金融倾斜的状态特征及计量4.1 中国间接融资的发展及特征4.2 中国直接融资的发展及特征4.3 中国金融倾斜状态的计量5中国金融倾斜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5.1 金融倾斜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5.2 中国金融倾斜与经济增长的总体检验5.3 中国各地区金融倾斜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检验5.4 中国金融倾斜产出效应的约束条件6中国金融倾斜与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6.1 金融倾斜与经济波动的关联机制6.2 中国金融倾斜与经济波动的总体检验6.3 中国各地区金融倾斜与经济波动的计量检验6.4 中国金融倾斜波动效应的博弈分析7中国金融倾斜虚拟性的实证分析7.1 金融虚拟性的内涵及演进7.2 中国金融倾斜虚拟性的计量7.3 中国金融倾斜虚拟性的检验8金融倾斜“迷失陷阱8.1 金融倾斜“迷失陷阱”的界定8.2 次贷危机的反思8.3 金融倾斜的度与金融适度虚拟化9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9.1 研究结论9.2 政策建议参考文献附录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内容简介:“金融倾斜理论”是白钦先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数十个国家融资结构变迁的基础上高度抽象出的一种理论,在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金融倾斜理论日益表现出卓越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采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金融倾斜与金融发展的动态关系,从要素禀赋、发展战略和融资效率等方面对中国金融倾斜格局的形成机制和状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内生经济增长的框架下,《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采用普通*小二乘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中国金融倾斜的增长效应及其约束条件。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下,采用H-P滤波的方法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对中国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和加速机制进行定量估计和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金融倾斜及其逆转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演进过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之间的比例与结构应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市场化的速度会加剧“掠夺型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其陷入金融倾斜“迷失陷阱”。因此,降低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不能脱离中国金融发展的约束条件,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制度隔离”和“制度培育”增强微观主体的自生能力:树立和深化全民族的全新的大金融意识,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之成为我们国家的民族意志、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

相关资料

插图:2.1.1 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与市场主导型融资结构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物物交换、现货交易等初级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摆脱出来,它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有效聚集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作效率。在金融体系发展的初期,贵金属充当了货币,社会中的富裕阶层将闲余资金借贷给资金短缺者,满足他们的消费或者农业生产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雅典以及罗马帝国逐渐出现了货币兑换现象,不过早期的金融系统组成相当简单、功能也很有限。直到13世纪,当地中海沿岸开始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时候,意大利开始出现了比较复杂的金融制度安排:经济中出现了正式的公共银行,且其规模逐渐扩大;海运保险、人寿保险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纷纷出现;同时,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规模,也开始发行公司证券。当然,这些早期证券几乎不可以交易流通,因此,与现代公司的股票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意大利衰退之后,荷兰王国开始兴起,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银行于1609年建立。17世纪中叶,现代证券交易所的雏形也开始在欧洲大陆出现。到18世纪初期,金融体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金融市场更加规范化,更接近于现代金融体系。同时,政府也逐渐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比如,建立中央银行、发行可交易的政府债券等。正如Alien和Gale(2000)指出,18世纪初期两次大的金融风波(英国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成为金融体系发展的分水岭。两起事件都导致了社会的巨大动荡,政府决策部门开始意识到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巨大伤害。金融体系的运行失败意味着市场的失灵,而应对市场失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政府代表公众利益,对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另一种就是抑制风险较高的证券市场发展,转而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两种不同的应对方法导致了两种不同类型融资结构国家的出现:一种是银行主导型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另一种是市场主导型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

作者简介

白欣先,1940年生,山西省清徐县人,我国著名资深金融学家。辽宁大学经济学教授,金融学专业和政策性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任导师,应用经济学首席学术带头人,曾被聘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亚太金融学会(国际)中国理事;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曾多次获得辽宁大学*高奖——振兴奖,沈阳市劳动模范。从事高等院校金融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比较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和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近几年又将上述三者统一在发展金融学的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余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1工程”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主持人,成果或专著多项获国家级奖或部委级奖,代表作有《比较金融学》、《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经济日报“神州学人”称白钦先教授“为人惟诚、为学惟新、为道惟真”。田树喜,1970年生,辽宁本溪人,2009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经济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理论和数量金融。曾在《上海金融》《经济纵横》、《财经理论与实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