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

包邮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

1星价 ¥16.2 (8.1折)
2星价¥16.2 定价¥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44991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561449912 ; 978-7-5614-4991-2

本书特色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新闻学国家特色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在梳理批评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按照媒介批评的对象分类,对当下媒介运作中呈现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理性审视和出路的探寻。结合当下研究成果和中国实际,分析集体的媒介现象,通过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媒介批评观,推动媒介有序发展。

目录

**章 媒介批评概述**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一、新闻批评与媒介批评二、“批评”释义三、媒介批评的定义四、媒介批评的本质:价值判断和理性审视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任务一、媒介批评的主要功能二、媒介批评的具体任务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类型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三、基于观察分析层面的批评第四节 媒介批评的主体一、媒介管理者二、专家三、媒介从业人员四、受众链接阅读——风险放大与媒体责任第五节 媒介批评的对象一、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二、媒介行为三、媒介现象四、媒介从业者五、媒介产品课堂案例分析之一媒介缺席:都市报节假日停减刊现象分析第二章 媒介批评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节 众说纷纭的媒介批评起源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批评一、美国的媒介批评二、日本的媒介批评三、英国的媒介批评四、资本主义国家媒介批评的特征与评析第三节 当代新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媒介批评(1942-1978年)二、新时期的中国媒介批评第三章 媒介批评的特性与规范**节 媒介批评的特性一、批评指向的差异二、批评逻辑的差异课堂案例分析之二“解说门”事件当中的媒介人角色审视课堂案例分析之三部落情感对接:媒介人主观情感与新闻客观规则的调和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规范一、时空通观二、整体照应三、效果求证第四章 媒介批评的常用方法**节 内容分析法一、內容分析法概述二、內容分析法在媒介批评中的适用范围三、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劣势四、內容分析法的分类五、內容分析法的步骤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一、参与观察法的具体内涵二、参与观察法的优势三、参与观察法的局限四、参与观察法的分类五、参与观察法的具体步骤第三节 比较分析法一、比较分析法的內涵,二、比较分析法的基本形式课堂案例分析之四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看中国媒体的成长三、比较分析法的原则第五章 媒介批评的理论资源**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一)——符号学分析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二、巴特、费斯克等人的传媒文本批判理论三、符号学理论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第二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二)——叙事学分析一、叙事的日常化存在二、叙事分析三、叙事学分析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第三节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三)——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及其媒介批评理论的形成二、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及其批评实践三、女性主义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第四节 传媒作为文化世界——文化工业与流行文化研究一、文化工业研究及其媒介批评实践二、英国文化研究及其媒介批评实践第五节 传媒作为权力世界——意识形态分析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二、传媒政治经济学分析第六章 新闻传播媒介的解读**节 新闻传播过程及异化一、新闻传播过程解析二、事实向新闻的转化过程及其异化三、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异化分析链接阅读——媒体炒作弊端多课堂案例分析之六——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第二节 新闻传播功能及异化一、新闻传播的功能二、新闻传播功能的异化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主要内容简介:21世纪是新闻传播兴盛和日常化应用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正朝着培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复合、操作技能综合、职业思维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面对时代的要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正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突出问题,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新世纪新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相关资料

插图:(一)思考、反思说媒介批评被认为是对新闻及大众传播媒介的理性思考和反省。这一观点在我国学界出现得比较早,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特别强调媒介批评理性审视的属性,从而区别于泛泛而谈的感性之论,这使得对媒介批评的认识从一开始就上升到一个较高的、规范的层次,有助于提升国内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的水平。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定义主要有“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是对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反思活动”③。“思考、反思说”突出了批评的“理性”,否定了以往泄愤式、情绪化的批评趋势,但这一观点将批评的对象限定于大众传媒的客体层面,即媒介产品,却忽略了媒介系统的其他环节和层面。再则,“思考说”停留在“理性思考”层面,难以固化和扩大批评研究的成果,也难以践行对媒介的督促作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